周 磊
(安徽公安職業(yè)學院 基礎教育部,安徽 合肥230088)
邏輯規(guī)律在偵查訊問中的運用
周 磊
(安徽公安職業(yè)學院 基礎教育部,安徽 合肥230088)
邏輯規(guī)律是人們在進行思維和語言表達時必須遵守的思維準則和要求。邏輯規(guī)律主要有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偵查人員在訊問工作中掌握和運用邏輯規(guī)律,對于提高訊問效率,發(fā)現(xiàn)供述疑點,明辨是非,揭露和證實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訊問人員要根據(jù)具體案件的不同情況,靈活運用邏輯規(guī)律。
訊問語言;邏輯規(guī)律;偵查訊問
在偵查訊問工作中,偵查訊問人員要達到查明事實真相的目的,就必須掌握必要的訊問語言技巧,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好相關的邏輯規(guī)律。偵查訊問的目的是為了取得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偵查訊問人員力圖要犯罪嫌疑人交待全部犯罪事實,交待作案的手段、目的、動機和犯罪過程,交待具體的犯罪細節(jié),而犯罪嫌疑人出于僥幸、恐懼、戒備或?qū)沟刃睦?,往往會隱瞞或歪曲事實真相,不肯服罪。面對這種對峙的緊張局面,機智地運用邏輯的相關知識,有助于打破僵局,峰回路轉。因此,在符合法律程序和法律規(guī)定的前提下,偵查訊問人員在審訊犯罪嫌疑人時,除了要運用預審心理學、偵查訊問學等有關知識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個人的審訊實踐經(jīng)驗外,更應注重運用好語言學、邏輯學的相關知識,以進一步提高偵查訊問的技巧和水平。
邏輯規(guī)律又稱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是人們在進行思維和語言表達時必須遵守的思維準則和要求。遵守邏輯規(guī)律是人們正確思維和語言表達的必要條件,如果違背了這些規(guī)律,那么人們的思維和語言表達就是不正確的、不合乎邏輯的。概括來說,邏輯規(guī)律主要有三條,即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本文結合偵查訊問語言的具體案例,逐一考察三種主要邏輯規(guī)律在偵查訊問中具體運用的情況,并提出實際偵查訊問工作中與邏輯規(guī)律相關的幾個問題。
同一律的基本內(nèi)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與其自身保持同一。同一律在思維中的作用就是保證思維的確定性,它要求在同一邏輯思維過程中,每一個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前后一致,每一個判斷的內(nèi)容前后一致。違反了同一律,表現(xiàn)為“偷換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換論題”或“轉移論題”的邏輯錯誤。偷換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有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概念當作同一概念來使用,或者歪曲、篡改別人議論中的概念而后加以反駁攻擊的一種詭辯手法。偷換論題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有意把一個議論的論題改換為另一個論題的詭辯手法。[1]
在偵查訊問中,犯罪嫌疑人為了逃脫罪責,常常會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進行詭辯。應對這種詭辯,需要我們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詭辯的錯誤所在。
案例1:[2]曹某在前段審訊中雖然氣焰被挫滅,已在防御線上敗退,但當審訊指向其殺人犯罪的要害時,仍然堅不吐實,百般狡辯,又搬出其“法官”身份作擋箭牌:
“我是法官,你們應該相信我是不會殺人的。”
“難道世界上就不曾有過法官殺人?”
“這有。但你們應該知道,代某為人忠厚老實,又是我的好朋友,我怎么會殺他呢?這不是天大的冤案?”
在本案中,實際上省略了一個大前提“所有的法官都不會殺人?!边@里的法官是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對象為集合體,而集合體所具有的整體屬性不一定為組成它的每一個個體所具有。換句話說,從整體而言,法官素質(zhì)高一般不會殺人,但并不排除其中極少數(shù)敗類會殺人。而“我是法官,你們應該相信我是不會殺人的?!边@里的法官是非集合概念,反映的對象不是集合體,而是由一個一個的人組成的類,犯罪嫌疑人是其中的一分子。兩個法官不是同一個概念,犯了“四概念”的邏輯錯誤,違反了邏輯基本規(guī)律中的同一律,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又如:案例2:[3]
問:你收受了多少金額的賄賂?
答:200萬人民幣。
問:你知道這是一種犯罪嗎?
答:人家也在收受。
在本案中,“人家也在收受”就轉移了論題,可以看成是犯罪嫌疑人為了掩蓋其罪行,有意偷換論題,轉移偵查訊問人員的注意力。不論是轉移論題還是偷換論題,都違反了邏輯基本規(guī)律同一律的要求,犯了邏輯錯誤。本來問他“賄賂是不是一種犯罪?”他應該回答是或不是。但他沒有回答,而是說“人家也在收受。”即使這個判斷是真實的,也不能證明犯罪嫌疑人的受賄不是一種犯罪,因為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判斷。這就要求偵查訊問人員在訊問過程中注意力要集中,思維反應要敏捷,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揭穿犯罪嫌疑人的陰謀,使偵查訊問得以順利進行。
不矛盾律也稱矛盾律。不矛盾律的基本觀點認為: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一個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時是真的。換言之,兩個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對的思想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兩個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對的思想既可以是相互矛盾或反對的概念,也可以是相互矛盾或反對的判斷。不矛盾律在思維中的作用是保證思維的前后一貫性,避免自相矛盾,它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同時肯定兩個具有矛盾或反對關系的思想。違反不矛盾律,犯的邏輯錯誤叫“自相矛盾”。因此,在偵查訊問中應當善于運用不矛盾律,揭露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矛盾,以達到訊問的目的。利用邏輯矛盾是偵查訊問主要的策略和方法之一,有助于駁斥詭辯,提高破案率。在偵查訊問中正確運用不矛盾律能出現(xiàn)“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跡。例如:
犯罪嫌疑人李某因盜竊被當場抓獲。除搜查扣押物品中的兩盤盒式錄音磁帶(經(jīng)事主辨認是同錄音機一起被竊的)外,未獲取其他證據(jù)。訊問中,犯罪嫌疑人李某能言善辯,十分狡猾,頑固拒供。訊問受阻后,偵查訊問人員經(jīng)過反復思考和周密研究,認為全案雖然還缺乏重要證據(jù),但案件系其所為的可能性極大。為了弄清真相,決定加大訊問力度,努力發(fā)現(xiàn)其供述中的矛盾,并由此打開缺口。案例3(節(jié)選):[4]
問:這些磁帶是哪來的?
答:在信托商店門口買的。
問:買時是空白帶還是錄有內(nèi)容?
李某不假思索地說:“都是空白帶,歌曲是自己錄的?!贝藭r李某還沒有察覺偵查訊問人員的意圖。
問:這盤磁帶開機后多長時間放音?
答:兩三分鐘以后就放音。
問:上面的歌曲哪錄的?
李某有所察覺,以不愿給別人找麻煩為由拒絕回答。經(jīng)開導才說出是在鄰居張某家錄的。
至此,試探摸底、暴露矛盾的訊問告一段落。爾后,按計劃組織證據(jù),進行反攻。偵查訊問人員把被竊磁帶重新放給李某聽,兩面都是開機后一兩秒鐘就放音。
“你不是說開機后兩三分鐘才放音嗎?”偵查訊問人員嚴肅地發(fā)出質(zhì)問。
李某面對矛盾,表現(xiàn)緊張,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況且,張某那兒并沒有這些歌曲,你怎么錄來的呢?”
李某支支吾吾,狡辯說:“我磁帶多,記混了,這可能是買時就錄好的?!?/p>
問:“那些歌有名字嗎?”
答:“沒有,磁帶上沒寫?!?/p>
偵查人員當即使用證據(jù)進行批駁:“不對!你不要忘記,你上面交代過,你買的是空白帶,歌曲是你錄的。而且磁帶上原來的紙卡目錄上寫過這些歌名,盡管你擦掉了,但鉛筆字的劃痕還能鑒定出是失主的筆跡。”同時出示筆跡鑒定書(令其看鑒定書標題)。
李某面對上述情況,心慌意亂,手足無措,自感落入圈套,但仍未徹底服輸,繼續(xù)狡辯說:“就憑這兩盤磁帶也不能確定錄音機是我偷的呀!”
問:“錄音機和磁帶是一起被偷走的,你怎么解釋?”
答:“就算我偷的磁帶,別人就不會偷錄音機嗎?”
偵查訊問人員斬釘截鐵地說:“不會是別人,因為錄音機和磁帶是同時被偷走的,并且你弟弟和鄰居證明當天看到你拿回家一臺同型號的錄音機?!?/p>
在本案中,偵查人員就是機智地運用邏輯的不矛盾律,及時發(fā)現(xiàn)李某供述中的矛盾疑點,從而取得了訊問的成功。
排中律的基本內(nèi)容可以表述為: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具有矛盾關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證思維的明確性,即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于兩個具有矛盾關系的思想不能同時認定都是假的,必須承認其中一個是真的。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稱為“模棱兩可”。遵守排中律是人們進一步認識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真理的一個必要手段,所以有人說排中律是追求真理的邏輯工具。
偵查人員在訊問中應該掌握好這一有力的武器,使訊問工作始終處于主動地位。要防止與排除思維中出現(xiàn)的“兩不可”或“不置可否”的邏輯錯誤,從而使思維具有確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果已知一個為真,就應該明確表態(tài),肯定是,反對非。排中律的這一精神為人們明辨是非、追求真理提供了強大的邏輯力量。例如:案例4(節(jié)選):[3]
某監(jiān)獄發(fā)生了一起偷竊案。經(jīng)偵查,對有重大嫌疑的甲、乙、丙、丁四人進行了審訊。這四個人的口供如下:
甲:不是我作的案。
乙:是丁偷的。
丙:是乙偷的。
?。翰皇俏易鞯陌?。
現(xiàn)在我們假定這四個人中只有一個說真話,那么,這個案子的罪犯是誰?
在本案中,乙和丁所說的話是相互矛盾的,由題意得知四句話中只有一句為真。根據(jù)排中律的要求,兩個相互否定的思想(即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斷)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那么,這句真話必在乙和丁之中。因此,可以推出甲和丙的話都是假的,進而推出這個案子的罪犯是甲。偵查訊問人員掌握了這一有力的武器,能始終處于主動地位,明辨是非,整個訊問過程勢如破竹,使犯罪嫌疑人不得不認罪伏法。
以上結合具體案例,分析了三種邏輯規(guī)律在偵查訊問中的一般運用情況。當然,在實際的訊問工作中,要注意結合具體案例的不同情況,靈活運用各種邏輯規(guī)律。具體來說,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們運用邏輯規(guī)律時應注意掌握的:
首先,在運用同一律時,應當注意同一律所說的概念、判斷保持同一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同一思維過程。即在同一時間條件下,從同一個方面反映同一對象的思維過程。這三個條件是構成同一思維過程的必要條件。只有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一律才發(fā)揮作用。在不同的思維過程中,不受同一律的約束。例如:案例5(節(jié)選)(電子訊問筆錄):
問:你到底叫什么名字?
答:董斌。
問:你有沒有用過其他的名字?
答:沒有。
問:那李斌是誰?
答:也是我。
問:你不是說只用過一個名字嗎?
答:那是我的乳名,我從上學起就從來沒有用過。
問:沒用過就能否認不是你嗎?不老實!
在本案中,“董斌”和“李斌”是不同思維過程中的兩個概念,可以指稱同一個對象,并沒有違反同一律,說犯罪嫌疑人“不老實”欠妥。由于對“用”的理解不同而導致這樣的結果,犯罪嫌疑人理解為自己使用過的,而偵查訊問人員想了解的是包括曾經(jīng)使用過的在內(nèi)。這是提問語言的不準確,犯罪嫌疑人并沒有違反邏輯規(guī)律。
其次,在運用不矛盾律時,應當注意追查兩人或兩人以上同案犯的訊問時,在同一或不同的思維過程中,兩個矛盾或反對關系概念(判斷)可以反映同一對象(可以同真),并不違反不矛盾律。由于犯罪嫌疑人供與不供同案犯是他們生死攸關的大事,因此審訊時有的當時就會供出同案犯,有的則不會輕易供出。以后在偵查訊問人員進一步追訊下嫌疑人供出同案犯,或者同案犯在其他案件中自己主動交代該案的犯罪事實,都不違反不矛盾律。例如:案例6(節(jié)選):[2]
問:7月12日午后你(孫某)究竟上哪兒去了?
答:我在家睡覺。我父親可以作證!
問:你午后的行動,我們已經(jīng)掌握。你父親根本無法為你作證!你不要以為攻守同盟是可靠的。
答:我不相信什么攻守同盟。我不見到父親,我是不會說的。
問:你連攻守同盟都不承認,怎么讓你們見面!對你的罪行我們已經(jīng)證據(jù)在握,任何攻守同盟都無濟于事,最后都注定要失敗的。
在偵查人員的強勢攻擊下,犯罪嫌疑人孫某交待了追求張某不成及殺害張某愛子蔣某的犯罪事實,并交待出與中學同學韓某共同到達節(jié)制閘附近,把蔣某殺害在水中的犯罪過程。
在本案中,就是追查同案犯時運用不矛盾律的特殊情形。“孫某是殺人兇手”與“韓某是殺人兇手”是兩個具有反對關系的判斷,偵查訊問人員經(jīng)過大量的調(diào)查研究,有證據(jù)證明兩個判斷都是真的。無論在同一思維過程中還是在不同的思維過程中,都不違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再次,在運用排中律時,復雜問語是值得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它是指一種包含有對方尚未明確表示承認或者根本不能接受的一個假設在內(nèi)的問話。對復雜問語,無論回答“是”或“不是”,其結果都得承認這個假設是事實。[4]例如:“這個盜竊集團是你負責的嗎?”就是一個復雜問語,無論犯罪嫌疑人回答“是”或“不是”,都得承認自己是這個盜竊集團的成員。因此,在審訊犯罪嫌疑人時,犯罪嫌疑人對于復雜問語,不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并不違反排中律。
在偵查訊問中使用復雜問語是一種謀略。一般情況下不能強迫犯罪嫌疑人回答“是”或“不是”,但是巧妙地運用是允許的。使用復雜問語進行審訊會給偵破工作帶來新的線索,會使犯罪嫌疑人編造的謊言出現(xiàn)矛盾,給其一個措手不及的打擊。例如:案例7(節(jié)選):[5]
有一天,華盛頓的一匹馬被人偷走了。華盛頓同一位警察一起到偷馬人的農(nóng)場里索討。但那人拒絕歸還,一口咬定說是自己的馬。華盛頓用雙手蒙住馬的兩眼,對那個偷馬人說:“如果這馬真是你的,那么,請你告訴我們,馬的哪只眼是瞎的?”偷馬人猶豫地說:“右眼?!比A盛頓放下蒙眼的右手,馬的右眼并不瞎?!拔艺f錯了,左眼才是瞎的?!蓖雕R人急著爭辯說。華盛頓又放下蒙眼的左手,馬的左眼也不瞎?!拔矣终f錯了……”偷馬人還想狡辯?!笆堑?,你錯了?!本煺f,這些足以證明馬不是你的,你必須把馬還給華盛頓先生。
在本案中,聰明的華盛頓就是巧妙地使用復雜問語來破案的。他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的喬治·華盛頓。
總之,在公安偵查訊問工作中正確、有效地運用邏輯規(guī)律,有助于訊問的順利開展,使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事實真相,及時交待全部犯罪行為,從而提高偵查辦案的效率,防止刑訊逼供和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切實提高工作效率。
[1]齊家福.新編普通邏輯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206-207.
[2]徐加慶.偵查訊問策略與技巧[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71-72:337-338.
[3]張志成.邏輯思維與司法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25,138.
[4]公安部人事訓練局.邏輯學教程[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0:14-16,248.
[5]文穎豐,史曉斌.實用邏輯[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340.
D631.2
A
1673―2391(2012)03―0161―03
2011—12—27
周磊,安徽公安職業(yè)學院基礎教育部。
【責任編校:邊 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