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嚴
(南京師范大學 法學院,江蘇 南京210046)
論課予義務訴訟
戴 嚴
(南京師范大學 法學院,江蘇 南京210046)
行政訴訟類型化是行政訴訟理論與制度架構的基礎性概念,其具有獨特的理論內(nèi)涵。域外的行政訴訟法定類型的課予義務訴訟為我國的行政訴訟制度的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建立我國課予義務訴訟制度的同時,還應關注到以課予義務訴訟為契機推進我國行政訴訟類型化發(fā)展,并且行政訴訟類型化本身促進課予義務訴訟理論以及制度的發(fā)展。
行政訴訟;類型;課予義務訴訟
訴訟類型化作為行政訴訟法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其對明確行政相對人所提起行政訴訟的性質(zhì)以及確定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的法律屬性具有重要意義。行政訴訟類型化是作為行政訴訟理論與制度架構的基礎性概念,其具有獨特的理論內(nèi)涵。
課予義務訴訟這一訴訟類型的產(chǎn)生,本質(zhì)上是借助司法權對行政權進行監(jiān)督,通過權力制衡權力的方式來實現(xiàn)行政相對人的某種利益訴求。這主要表現(xiàn)在行政不作為的情況下。課予義務訴訟首先要存在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前置的行政法律關系。行政相對人最初依法向行政主體提出申請,請求其作出某一具體行政行為。行政主體在接受行政相對人的合法申請之后,置之不理,不予答復或者根本不予接受相對人的申請,違法拒絕其申請。在此種情況下,行政相對人其權利受到損害,為保障其合法權益,唯有借助司法的力量,通過法院的一紙判決,促使被訴的行政主體積極履行職權,依照法律規(guī)定,根據(jù)原告提出的申請,作出特定行政行為的一種訴訟類型。
從現(xiàn)代國家的憲政制度架構上來講,行政權運行的目的應該本著為一國公民的利益實現(xiàn)而考量。由于權力總會在運行的過程中對權利有意無意、或多或少地進行損害,因此,以“依法行政”為主要內(nèi)容的“行政法治”顯得尤為重要。課予義務的訴訟目的,就是在相對人的權利受到損害時,運用司法權對行政權予以干預,從而迫使行政主體作出原告依法請求的具體行政行為,最終實現(xiàn)維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目的。隨著我國行政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行政權的運行得到了較好的規(guī)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日常的社會生活管理中,行政機關違法處分或者行政不作為的現(xiàn)象還是比比皆是。法諺有云:“無救濟則無權利”,如何對此類行政糾紛進行良好的救濟則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因為這不僅是對行政權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還對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這本身就是符合《行政訴訟法》第一條的立法目的,“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p>
2004日本《行政事件訴訟法》修改,將課予義務訴訟從“法定外抗告訴訟”明確規(guī)定為“法定抗告訴訟類型”,使其作為一種法定訴訟類型,這對課予義務訴訟的發(fā)展以及對訴訟類型的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日本行政訴訟法中課予義務訴訟有兩種主要情形:“直接課予義務訴訟”和“滿足申請型課予義務訴訟”,二者顯著的區(qū)別就是,后者需要對行政機關提出相應的申請,而前者并不需要。“直接課予義務訴訟”對應于行政不作為的情形,其本質(zhì)就是司法權對行政權的介入?!皾M足申請型課予義務訴訟”又可以分為行政機關對相對人的申請未作出任何處分的“不作為型滿足申請型課予義務訴訟”以及盡管行政機關對相對人的申請作出了某種行政行為,但是這種行政行為應當予以撤銷或者本身就屬于無效或者不成立的,那么這就構成“拒絕處分型滿足申請型課予義務訴訟”。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行政訴訟法中課予義務訴訟的提起并不是無條件的,依據(jù)日本《行政事件訴訟法》的規(guī)定,提起“不作為型滿足申請型課予義務訴訟”必須對該行政不作為提起違法確認之訴,而提起“拒絕處分型滿足申請型課予義務訴訟”則必須同時對已作出的行政行為提起撤銷或者無效之訴。
課予義務制度本身的歷史發(fā)展并不久遠,在經(jīng)典的干預行政理論大行其道的時代并沒有產(chǎn)生,而是隨著給予行政理論發(fā)展而建立起來的制度。德國課予義務訴訟制度的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行政法院法》第42條第1項規(guī)定,以及第113條第5項規(guī)定。相對人針對“遭拒絕的或未答復的具體行政行為”,可以通過行政法院對行政機關提起課予義務訴訟,而法院也可以在判決中責令行政機關根據(jù)行政相對人的申請,依法作出一定的行政行為。從德國的法律規(guī)定來看,課予義務制度分為三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否定決定之訴,第二種情形就是答復之訴,還有一種情形就是不作為之訴。在德國的行政訴訟法中,“不作為之訴并非是一個獨立的訴訟種類,它通常是義務之訴的一個亞類?!盵1]當然對于課予義務之訴類型,有學者認為“義務之訴是給付之訴中特別針對行政行為的訴種,也稱之為特別給付之訴?!盵2]但同時也有學者認為課予義務之訴從類型上看是一種請求作出一個行政行為的給付之訴,但是這并非是混同的。因為“法院判決被告作出一個行政行為,并由此對實體上的法律狀況——在訴訟具備理由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影響?!惫P者認同后者的論述,對課予義務訴訟不能僅僅從訴訟產(chǎn)生的法律效果來進行界分,而應該從課予義務之訴的法律屬性以及權力運行的角度進行立體的辨析。
我國的行政訴訟法律制度并沒有對課予義務訴訟進行明確的界定。雖然我國《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3項規(guī)定了行政履行判決,但是這只是從法院最終形成的判決類型的角度,而非訴訟類型的角度進行劃分的?!八痉鄬π姓母深A是合理的,一方面,它體現(xiàn)了西方古典政治學的權力制衡理論;另一方面,它是提高訴訟效率和行政效率的必然要求?!盵3]但是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干預不應違背司法權的事后性與被動性的法律屬性。同時,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干預應有明確的法理基礎,因為從權力分立理論角度來講,司法權與行政權是處于同一位階的權力,二者本身并不存在某一種權力的優(yōu)先性。要求司法權在一定限度內(nèi)對行政權進行干預是對行政權的制約和監(jiān)督,正是權力分立制衡學說的體現(xiàn)。因而可以說,沒有任何法律或者法理依據(jù)的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審查或者干預本身就是違反權力運行規(guī)則,同樣不符合司法權與行政權獨立的原則。
從司法權與行政權獨立的原則來看,因為“行政訴訟類型,實際上就是行政訴訟中訴的種類,應當從行政之訴的角度來加以理解。這是一種倒果為因的不科學的做法,混淆了行政訴訟類型與行政訴訟判決之間的關系,行政訴訟類型在司法實踐中也沒有發(fā)揮類型化的作用?!盵4]從建立我國行政訴訟類型化的角度出發(fā),我國應將課予義務訴訟作為訴訟類型的一種加以確立,從而建立一個具有符合邏輯結構的行政訴訟法律制度,否則會對行政訴訟制度的基礎與建構造成本末倒置之嫌。
行政訴訟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學界愈來愈意識到行政訴訟類型化對于行政訴訟理論與制度體系的建構具有基礎性的重要意義。課予義務訴訟以其充足的理論內(nèi)涵以及重要的實踐意義,可以成為行政訴訟類型化研究突破的契機。這些都是對我國行政訴訟類型的有益探索,其目的就是通過確立行政訴訟類型,使之構成行政訴訟制度體系的理論基礎,從而促進行政訴訟法律制度科學而合理的完善。
行政訴訟類型化的確立并非僅僅具有理論上的應然意義,其本身也會對行政訴訟事件起到重要的指導和促進的實然意義。“行政訴訟類型直接與當事人的起訴條件、法院的審理規(guī)則和權限以及判決形式等有密切的關系,如確認訴訟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當事人訴訟可適用民事訴訟規(guī)則?!盵5]行政訴訟的類型化將會為行政訴訟制度與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一個更為科學合理的基礎要件,使行政訴訟制度的發(fā)展名正言順。任何法律制度的發(fā)展都需要從司法實踐中汲取有益的經(jīng)驗,其目的就是依據(jù)千變?nèi)f化的社會生活對理論學說進行修正,從而更好地指導司法實踐。這與成文法自身的局限性是緊密相關的。
[1][德]弗里德赫爾曼·胡芬.行政訴訟法[M].莫光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83.
[2]薛剛凌.外國及港澳臺行政訴訟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5.
[3]覃智勇.行政訴訟中變更判決問題的研究[J].湖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2(3).
[4]向忠誠.行政訴訟類型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
[5]馬懷德,吳華.對我國行政訴訟類型的反思與重構[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1(5).
D915.4
A
1673―2391(2012)03―0044―02
2011—11—20
戴嚴,男,江蘇宿遷人,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校:周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