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青,王立研
(浙江長征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近年來高職教育的高速發(fā)展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而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質(zhì)量上。教學質(zhì)量最終要依靠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效果,因此,用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課堂任務設計原則日益?zhèn)涫荜P注。在高職外語教學界,人們已經(jīng)普遍地認識到,語言并不是一些簡單的形式規(guī)則的組合,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以注意為中心的開放的系統(tǒng)。語言交際的過程是一個各種語言技能綜合運用的過程。鑒于此,語言教學的任務設計原則應該強化語言的應用,充分體現(xiàn)語言的交際本質(zhì)。但是在高職外語課堂教學中,外語交際不順暢、外語互動進行艱難和預先設計的課堂任務難以順利執(zhí)行等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如何使任務設計原則更適合于高職院校外語課堂就顯得尤為迫切。
到目前為止,課堂任務設計還沒有通用的固定性原則。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在她的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1]一書中為教師在課堂中開展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提供了操作層面上的指導。她將教學過程嚴格的分為三個階段,提出了實施框架:任務前階段(Pre-task)→任務輪階段(Task cycle)→語言焦點階段評析鞏固(language focus)。Skehan[2]和Swain[3]從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認為:任務是一種可以受到學習者選擇的影響,可以根據(jù)學習者自己的理解而變化的活動。這種活動需要學習者為了實現(xiàn)某個目標而有意義地使用語言。同時根據(jù)英語課程標準,任務設計原則應為:目標清楚,目的明確;富有意義,接近真實生活;對英語學習有益并能提高語言技能;提高學習者的實際應用能力等。在眾多研究成果中,David Nunan[4]也提出了設計一個綜合語言課程的七條原則:①材料的真實性;②任務的連續(xù)性;③真實世界焦點;④語言焦點;⑤如何學習焦點;⑥語言操練;⑦解決問題。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國內(nèi)在課堂任務設計原則方面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然而針對于高職英語課堂任務設計原則的研究并不多見,同時基于格式塔心理學原理的課堂任務設計原則研究更是屈指可數(shù)。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又稱完形心理學,是現(xiàn)代心理學流派之一。它是由德國的麥克斯·韋爾特海梅爾、沃爾夫岡·克勒和庫爾特·考夫卡于1912年提出并發(fā)展起來的。我們自然而然觀察到的事物都具有格式塔的特點,它們均屬于心物場和同型論[5]13。以心物場和同型論為總綱,由此派生出若干亞原則,稱為組織率。這些良好的組織原則包括:圖形與背景,接近性和連續(xù)性,完整和閉合傾向,相似性,轉換率和共同方向運動[5]14-16。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布置的環(huán)境及任務組成了物理場,但是因為資金、條件等種種因素,教師無法還原任務的真實場景,使得學生產(chǎn)生虛假感甚至抗拒心理,難以融入教師設置的任務中,很多學生進而將興趣轉向其他方面。運用格式塔原理及其組織率,通過調(diào)節(jié)任務的環(huán)節(jié)設置和教師給學生的心理暗示,使學生的心理場與物理場相結合,增加任務的真實感,能夠使他們自然而然的融入任務,激發(fā)并維持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圖形和背景一般只提供視覺上的沖擊。但是當這種視覺影響逐漸加深為心理影響時,圖形和背景的改變對人的情緒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5]87。在具有一定配置的教室場景中,教師的刻意布置往往突出出來形成圖形,教師所引入的真實世界材料退居到襯托地位而成為背景。因而多數(shù)學生把教室的布置和極少數(shù)學生的精彩表現(xiàn)視為圖形加以關注,反而教師引入真實材料進行全班操練的教學目標淪為課堂背景被多數(shù)學生忽略。一般來說,如果圖形和背景的區(qū)分度越大,那么學生在課堂中表演的感受越強,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就越突出出來,成為集體知覺和關注的對象,與此同時也弱化了其他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這里所講的“強化心理圖形”是指,教師應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利用真實世界材料喚起和控制學生的注意活動,刺激學生回憶起已有的相關知識技能和生活學習經(jīng)歷,拓寬材料內(nèi)容,激活學生生活經(jīng)驗及心理感受,使教學材料從課堂教學的圖形上升至教學背景,增強多數(shù)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欲望?!叭趸n堂背景”中的背景意指教室背景和部分學生突出表現(xiàn)帶給多數(shù)人的心理壓力。在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和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依據(jù)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認知領域內(nèi)從知識、理解到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來設計問題,使得不同水平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任務并在任務中有所收獲。
為了激發(fā)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切實提高課堂任務的參與度,課堂教學的設計者——教師,理所當然要分析學生的基本能力,依照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施教。這里所指的基本能力不但包括學生的基本認知能力和外語閱讀及寫作能力,還包括自我效能。認知能力、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對學習效率及學習效果的影響本文在此不再贅述。自我效能是學習者對自己能夠勝任一項工作或學習一項教學內(nèi)容的信心[6]49。然而,筆者調(diào)查結果表明多數(shù)的高職學生對于外語課堂中自我完成課堂任務的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極差。鑒于此,高職英語課堂任務設計應注重分析所設置任務的難易程度是否符合學生的自我效能。對于多數(shù)的高職學生而言,只有切實地提高英語課堂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增強學習堅持能力、降低自我懷疑并最終激發(fā)出更大地努力。
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有以下幾種建議:①口頭規(guī)勸。高職學生多數(shù)在中學階段的英語課堂中得到教師和同學口頭鼓勵和表揚的機會較少,因而教師應該通過更多的鼓勵性語言使學生相信他們能勝任學習;②對他人(示范)進行觀察。教師可以讓那些已經(jīng)取得較好的學習成果的學生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的成就。同時建議教師應當親自參與課堂任務,以增加教師的親近感和任務的可執(zhí)行性;③對過去成就的回顧。這里的成就回顧是指教師要給每個學生建立一個成功業(yè)績的檔案,成功的測量標準依人而異。
多數(shù)教師都會依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給學生安排他們可以勝任的任務,并能提供適當教學讓學生知道他們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但是高職學生外語水平普遍較低,教師應當依據(jù)相似律增加所引入材料與大學生活的相似性和接近性。相似律意味著一個過程將對一個通過相似過程而建立起來,以便與之進行交流的痕跡增加一種動力影響[5]692。教師應當運用教室環(huán)境布置及語言暗示把課堂任務過程通過一個相似的生活學習經(jīng)歷過程建立起來。但是我們不該忽略這里所謂的相似性并不是絕對的相似性,應當把它闡述為一種相似性-接近性。兩種同時引入的相似任務過程將相互作用,兩者越接近,相互作用便越強。在其余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一個相似的任務痕跡就將有機會被當前的任務過程所選擇。
一般而言,外語教學多是知識類任務的學習,并不涉及具體操作過程,各種知識點前后聯(lián)系不大,課堂任務之間不存在很強的內(nèi)在邏輯過程。所以,多數(shù)課堂任務分析過程中只需要確定并列出達到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即可。分析這類教學任務時,人們通常采用簇分析法,分析并羅列確定目標中所隱含的信息種類[6]71。例如,學習初次見面的英語交際時,可以運用類似層次技術,說明任務目的,把子技能列為主要簇。
在分析具體課堂任務之后,教師應當按照不同的任務類型選擇適當?shù)恼n堂活動以達到課堂的最佳效果。依據(jù)格式塔心理學的關系轉換說,轉換現(xiàn)象受原先學習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誘因大小和練習量的影響。原先學習的內(nèi)容掌握得好、誘因大和練習量增加,轉換現(xiàn)象較易產(chǎn)生。因而,在對課堂任務進行設置時應根據(jù)所授學生的情況在每次課堂任務中適當增加誘因及練習量,用以增加學生學習下一知識的能力,促進遷移。
外語課堂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仍然采用講授的方式盡快將所要學習內(nèi)容完整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無論新技術和教學方法如何發(fā)展,教師對所學內(nèi)容的講述一直受到普遍歡迎[7]88。但是高職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很難認真接受教師課堂講述知識的傳授方式。正如奧蘇伯爾所強調(diào)“言語信息、觀念以及觀念間的聯(lián)系應當連接在一起”。多數(shù)高職學生的中學階段英語成績表明,機械記憶和死記硬背的信息并不能與已有信息相聯(lián)結達到鞏固前者、學習后者的目的。鑒于此,教師在課堂任務設置的過程中精心組織材料、讓學生自己提及新舊信息相似及差異之處,以溫故而知新。
解釋性語言不但能夠連接課程內(nèi)容,還能有助于增加課堂任務的完整感。格式塔心理學發(fā)現(xiàn)了人的知視覺在對客體對象進行“反映”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完整閉合”傾向,認為人的心理存在著一種“完形壓強”,即彼此相屬的部分,容易組合成整體,反之,彼此不相屬的部分容易被隔離開來。當一個不完整的圖像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時,人的心理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一種內(nèi)在的緊張力。這種緊張力迫使大腦皮層激烈地活動改變所看到的圖像,使之完整、和諧,進而達到心理平衡,這種傾向稱之為完整閉合傾向[5]691。課堂任務的設計要通過調(diào)節(jié)活動順序、語言暗示使學生對整個課程產(chǎn)生完整感,增加課堂任務的吸引力。
本文所設置的學習組和對照組分別為浙江長征職業(yè)技術學院11級會計3班和11班。學習組11會計3班同對照組11會計11班無論在男女生比例、高考英語成績、課堂活動參與程度等方面均非常相似。在學習組的課堂教學中,依據(jù)本文所設置的英語課堂任務設計原則設計相關課堂任務,并運用語言暗示、行為觀察等方法對學習組的學生進行教學。但是在對照組的教學中,教師依然采用普通的課堂任務設計原則對課堂任務進行設計,較少考慮學生的心理因素。通過問卷調(diào)查法、訪談法、個案研究法、觀察法得出學習結果并進行分析。
(1)問卷調(diào)查從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目的、期望和自我英語水平評價等方面共設20個問題,每個問題有四個備選答案。要求被試者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看法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選項。問卷分試驗開始前、試驗四個星期后和試驗六個星期后三個階段,在學習組和對照組中分別測量。
(2)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通過觀察學生課堂上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對比分析學習組和對照組學生對英語課程課堂任務反映差別比例比較。
(3)本研究除側重英語聽說等應用能力提高測量外,兼顧英語學習為事實性和概念性知識的特點,采用筆試測量的方法比較學生英語成績。
綜上所述,為切實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及外語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展現(xiàn)高職生優(yōu)于本科生的就業(yè)能力和強于高級技工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能力,基于格式塔心理學原理與課堂任務設計原則相整合的理論優(yōu)勢,本文初擬了高職外語課堂任務設計原則。經(jīng)筆者同課題團隊的共同努力及相關結果檢驗比較,本文所提出的高職英語課堂任務設計原則能夠改善高職英語課堂的靜、冷現(xiàn)象,增加課堂的情境互動活動參與率,提高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很大程度上改善并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1]Jane W.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gman: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6.
[2]Koffka K.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imited,1955.
[3]Littlewood W.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4]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庫爾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黎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葉浩生.心理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胡誼.教學設計:心理學的原理與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