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帥衛(wèi)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031)
集資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及偵查與防范
怯帥衛(wèi)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031)
對于集資詐騙罪的構成特征存在一定爭議,主要集中在犯罪對象、“非法集資”的客觀特征以及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幾個方面,這些需要司法人員從多方面的證據(jù)出發(fā)綜合認定。集資詐騙犯罪的偵查主要從犯罪行為人、案件所涉贓物入手,注意從主客觀兩個方面搜集證據(jù),重點證明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防范集資詐騙犯罪應多管齊下,對民間借貸加強引導和規(guī)范。
集資詐騙罪;偵查;防范;構成要件
近年來我國集資詐騙犯罪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不斷翻新,有的利用境外服務器在網(wǎng)絡上實施詐騙,有的非法銷售“原始股”集資詐騙,有的公開向社會公眾推銷未上市公司股票,給公安機關獲取證據(jù)、抓捕犯罪人以及追繳贓款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另外,如何區(qū)別民間借貸和集資詐騙的關系也是當前司法實踐的難點,本文對集資詐騙罪的構成特征進行分析并提出偵查和防范的方法。
集資詐騙罪是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集資,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其構成要件有四個方面。
集資詐騙罪的客體是復雜客體,一方面侵犯了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另一方面侵犯了投資者的財產(chǎn)所有權。
集資詐騙罪的對象,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社會不特定的公眾的資金”,[1]具體表現(xiàn)為投資者的貨幣資金,如果行為人侵犯的對象是非貨幣的財產(chǎn),則不構成本罪。二是認為,集資詐騙罪的對象主要是指非法集資行為所指向的人即社會公眾。[2]“社會公眾”,指的是“不特定的公眾”。根據(jù)2010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四條的規(guī)定,集資詐騙罪表現(xiàn)為向社會公眾非法募集資金,也就是向“不特定的公眾”募集資金。“不特定公眾”的認定往往關系到犯罪行為性質(zhì)的認定,如果詐騙行為的對象是不特定的人則構成集資詐騙罪,如果詐騙行為對象是親屬、朋友等則不構成集資詐騙罪,可以合同詐騙罪或者詐騙罪定罪。對犯罪對象的認定,直接關系到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問題,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有必要給予足夠重視。
集資詐騙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三個要素,即非法集資、使用詐騙方法、數(shù)額較大。
1.非法集資
認定集資詐騙罪有必要分清合法集資和非法集資。根據(jù)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合法集資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一是企業(yè)設立時投資者投入企業(yè)并注冊登記的資本金;二是企業(yè)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借入的短期或長期貸款;三是發(fā)行企業(yè)債券;四是股份有限公司依照證券法等法規(guī)發(fā)行股票;五是企業(yè)內(nèi)部職工入股;六是通過銀行金融機構以外的信托投資公司、租賃公司、保險公司等獲得資金。以上這些合法集資方式符合《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條件,經(jīng)過了有權機關的批準,因而受到法律的保護。非法集資,是指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未經(jīng)有權機關批準,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的行為。此外,對于行為人雖然已經(jīng)取得集資批準,但不按照批準范圍集資的,也應認定為“非法集資”。但最常見的非法集資,是行為人以高額利息作利誘,在未經(jīng)準許的情況下吸引一些握有閑余資金的投資者參加集資。不過,在理論上對非法集資的范圍存在爭論。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8月13日《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六條規(guī)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jù)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括利率本數(shù)),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對于這部分不受保護的民間借貸,是否應當定性為“非法集資”值得探討。
2.使用詐騙方法
根據(jù)1996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guī)定,“詐騙方法”是指行為人采取虛構集資用途,以虛假的證明文件和高回報率為誘餌,騙取集資款的手段,即行為人在非法集資過程中捏造不存在的資金用途,偽造公文、證件、印章或其他證明資料,編造謊言,以明顯違背投資規(guī)律的回報率騙取被害人的信任,借此騙取集資款。
司法實踐中,僅以“高回報率”方式吸引“投資者”是否屬于詐騙方式存在爭議。學者指出,盡管行為人僅以高回報率方式非法集資似不具有欺詐內(nèi)容,但一般投資者缺乏對投資回報率的基本知識,而集資行為人對其明顯違背金融投資規(guī)律的回報情況卻是明知的,因而僅以“高回報率”為誘餌的方式吸引“投資者”應屬于詐騙方式。[3]但是,在我國經(jīng)濟中確實存在許多暴利行業(yè)如礦業(yè)、房地產(chǎn)等,集資行為人資金鏈徹底斷裂之前很難預料其能否以贏利歸還本金,所以說單純以“高回報率”來判斷是否屬于詐騙方式并不充分。
3.數(shù)額較大
集資詐騙罪屬于數(shù)額犯,根據(jù)《刑法》第192條的規(guī)定,構成本罪以“數(shù)額較大”為構成要件。數(shù)額較大的標準,2010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guī)定,個人進行集資詐騙,數(shù)額在1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shù)額較大”,單位進行集資詐騙,數(shù)額在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shù)額較大”。
此外,《刑法》中還規(guī)定,對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以更重的法定刑,其中“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都是量刑情節(jié)。但刑法典和司法解釋對“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和“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未作具體規(guī)定。筆者認為,“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是指行為人集資詐騙的數(shù)額雖然尚未達到“巨大”、“特別巨大”之起點標準,但行為人有攜款逃跑、肆意揮霍集資款等行為,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以致引起被害人死亡、傷殘,引起被害人上訪、請愿,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情況。
集資詐騙罪的主觀方面是直接故意,同時集資詐騙罪的主觀方面必須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即行為人實施非法募集資金的行為具有將該資金據(jù)為己有的目的。法定犯罪目的在定罪中必須予以查明,但由于其屬于犯罪構成的主觀要素,因此在不能取得被告人如實供述的情況下,需要根據(jù)客觀方面證據(jù)加以推定。
關于可以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觀方面特征,2010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條規(guī)定了八種情形,如集資后不用于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或者用于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與籌集資金規(guī)模明顯不成比例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肆意揮霍集資款,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攜帶集資款逃匿的;將集資款用于違法犯罪活動的等。在司法實踐中,多數(shù)情形下行為人非法占有集資款的客觀表現(xiàn)是明顯的,如肆意揮霍集資款、攜帶集資款逃匿等。不過,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則會遇到推定困難的情況,特別是行為人將相當一部分資金投入生產(chǎn)經(jīng)營,又有一定的揮霍行為,如購置豪車、房產(chǎn)強充門面,大肆請客送禮結交有關人員等,如果司法者從這一部分揮霍行為推定行為人對全部借款都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不合適的。特別是在我國現(xiàn)行金融體制受到強烈指責的情況下,民間借貸合法化的聲音越來越強烈,超出法律規(guī)定的借貸利率的民間借貸不能簡單劃分為非法集資之列,要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需要司法人員從多方面的證據(jù)綜合認定。
集資詐騙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無論是自然人或者是單位都可以構成。對于自然人主體而言,年滿16周歲并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從司法實踐中發(fā)生的案件情況看,集資詐騙行為人一般假借單位名義集資,以此騙取被害人的信任。在認定單位集資詐騙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對單位犯罪的理解。根據(jù)2001年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規(guī)定,以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歸單位所有的,是單位犯罪。以單位名義實施,主要是要認定適格的單位。根據(jù)《刑法》第30條的規(guī)定,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都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公司是指以營利為目的,從事商業(yè)經(jīng)營活動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組織,根據(jù)我國公司法的規(guī)定主要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該單位必須以從事合法經(jīng)營活動為主旨,如果是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而設立,或者在單位設立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就不應當以單位犯罪處理而應以個人犯罪處理。
2.《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同時指出,以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nèi)設機構、部門的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歸分支機構或者內(nèi)設機構、部門所有的,應認定為單位犯罪。不能因為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nèi)設機構、部門沒有可供執(zhí)行罰金的財產(chǎn),就不將其認定為單位犯罪而按照個人犯罪處理。
公安機關立案的數(shù)額標準,根據(jù)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二)》第四十九條,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個人集資詐騙,數(shù)額在10萬元以上的;單位集資詐騙,數(shù)額50萬元以上的。
因此,只要行為人的詐騙犯罪行為達到以上標準的,公安機關就可以及時立案,迅速展開偵查工作,但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處理好主動立案和群眾報案、其他機關移交的關系
在刑事偵查工作中,公安機關可能接到群眾報案,或者金融單位等其他機關移交線索,從而立案展開偵查。同時,由于集資詐騙罪是涉眾型犯罪,犯罪行為隱蔽,犯罪分子作案時間長,涉及的人員多、金額大,案發(fā)后容易引發(fā)大規(guī)模上訪、游行等群體性事件,這就要求公安機關相關負責人員平時加強提高執(zhí)法水平,要有極強的敏銳性,注意多方獲取線索,及早發(fā)現(xiàn)苗頭,及早介入解決。
2.注意單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的區(qū)別
在立案標準上,集資詐騙罪的自然人犯罪和單位犯罪是有區(qū)別的。單位犯罪的情況下,單位必須以從事合法經(jīng)營活動為主旨,如果是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而設立,或者在單位設立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就不應當以單位犯罪處理而應以個人犯罪處理。從司法實踐中發(fā)生的案件情況看,集資詐騙行為人一般假借單位名義集資,騙取被害人的信任。所以,公安機關偵查部門必須對單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加以甄別,屬于以單位名義實施個人犯罪的,應以數(shù)額在10萬元以上為標準及時立案偵查,以免貽誤戰(zhàn)機。
3.重視案件初查,甄別行為性質(zhì)
集資詐騙罪屬于破壞社會主義經(jīng)濟秩序的經(jīng)濟犯罪,和經(jīng)濟糾紛、民事案件較不容易區(qū)分,呈現(xiàn)了經(jīng)濟案件本身的復雜性,這就凸顯出在集資詐騙犯罪偵查中初查的重要地位。初查,是指在刑事案件立案前,偵查機關對群眾報案、舉報、控告以及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材料進行初步調(diào)查和甄別,以判定是否應當立案以進一步查處的活動。經(jīng)過初查,偵查人員收集線索,獲取一部分證據(jù),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地證明行為人在客觀上是否有非法集資數(shù)額較大的事實,主觀上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從而決定是否立案。如果不進行初查,就有可能搞錯案件性質(zhì),誤把經(jīng)濟糾紛、民事案件當作刑事案件偵辦,給市場經(jīng)濟活動造成負面影響。
偵查途徑,是指偵查人員為查明犯罪事實、搜集證據(jù)而采取的偵查路徑。正確的偵查途徑可以實現(xiàn)案件的迅速偵破,避免警力、物力的消耗,避免案件偵查誤入僵局。偵查人員可以同時選擇一種或幾種主要途徑,其余的作為次要途徑,及時、高效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并及時破案。集資詐騙案件的偵查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從犯罪行為人、贓物、痕跡物證、并案偵查等幾個方向作為偵查途徑,但主要的是從以下兩個方向展開偵查:
1.從集資詐騙行為人入手進行偵查
集資詐騙犯罪不同于其他犯罪類型,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騙取他人財物,作案時間長,行為隱蔽,且往往以單位為外衣、以合法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為掩護,犯罪目的達到后行為人常逃往外地甚至潛逃出國,給受害人造成巨大損失。且金融犯罪過程中,犯罪分子多與被害人有過一段時間的正面接觸,在被害人或目擊人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犯罪分子個人特征比較明顯。[4]因此,對集資詐騙行為人的控制是案件成功偵破的重點,也是挽回損失以補償受害人的關鍵所在。
在偵查中,如果偵查人員已經(jīng)掌握確鑿的證據(jù),比如行為人大量轉移贓款,或者有攜款潛逃可能的,可以迅速采取措施予以抓捕。如果掌握的證據(jù)仍然不足,或?qū)ζ浞缸飯F伙、犯罪單位內(nèi)部運轉情況尚未查清,以及對詐騙所得主要財物的去向仍然沒有了解清楚,而行為人仍未察覺、還沒有潛逃跡象的,則可以繼續(xù)調(diào)查取證,同時對犯罪嫌疑人嚴密布防控制,防止其潛逃或隱匿罪證。對已經(jīng)案發(fā),受害人到司法機關報案求助,而犯罪嫌疑人也已經(jīng)逃逸的案件,偵查機關要集中力量進行追捕,全力落實布控措施。同時,還應重點做好逃跑犯罪嫌疑人家屬的工作,努力敦促逃跑人員投案自首。對團伙犯罪、單位犯罪或犯罪集團,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分清主次,分化瓦解,重點抓捕主犯或首犯、單位主要負責人,有重點、有計劃地落實追逃措施。
2.從集資詐騙犯罪的贓物入手進行偵查
選擇這一偵查途徑主要是因為被害人有一定數(shù)量的財物被犯罪嫌疑人通過集資方式詐騙,這也是集資詐騙罪案件善后處理的關鍵之一。特別是對于已經(jīng)案發(fā),犯罪嫌疑人已經(jīng)察覺潛逃,而偵查機關又沒有將其迅速抓獲的可能時,及時查封、控制涉案物品及相關賬目就顯得十分必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重點搜集各種會計賬簿、報表、經(jīng)濟來往單據(jù)、各種憑證等資料,盡量查清每一筆款項的來源和去向,為下一步追贓取證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同時,根據(jù)查獲的會計賬簿、報表、經(jīng)濟來往單據(jù)、各種憑證等資料,梳理犯罪團伙成員數(shù)量、團伙內(nèi)部人員分工,初步分清主犯、從犯,為犯罪嫌疑人的抓捕打下基礎,以防漏抓犯罪團伙成員;
(2)偵查工作中及時扣押犯罪嫌疑人集資詐騙犯罪所得的贓款、贓物,對犯罪嫌疑人利用贓款購置的房產(chǎn)、汽車等貴重家庭財產(chǎn)除生活必需外應一律查封、扣押。對于單位犯罪或者利用單位形式進行犯罪的,要迅速扣押所設立的公司、企業(yè)的財產(chǎn),以防轉移、流失,還要防止被個別受害人進行哄搶。偵查機關要取得金融部門的支持,對犯罪嫌疑人的銀行帳戶及存款予以凍結。
還要注意,在集資詐騙案件中,犯罪人行為人除了自己揮霍消費非法集資得來的的贓款外,還肆意贈送、借貸給親戚、朋友、情人。如常州特大集資詐騙案犯罪行為人戎朝定,一邊把詐騙到的巨額資金留下來自己揮霍,一邊在親朋好友面前將自已打扮成神通廣大、腰纏萬貫的救世主,鈔票大把送人連賬都不記,甚至地面上的地痞流氓找到他借錢,戎朝定甩手就給了50萬。[5]因此,偵查人員要根據(jù)獲取的線索、證據(jù),對涉嫌參與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親屬、朋友、情人逐個進行排查,對無償取得贓款的也要進行調(diào)查,核實涉及的財物情況,必要時進行扣押、查封、凍結,以防轉移、隱藏贓款贓物。對于發(fā)現(xiàn)不屬于涉案財物的,應當及時解除扣押、查封和凍結。
(3)加強審訊工作,逐步查清涉案財產(chǎn)情況。集資詐騙罪涉及犯罪人員多,作案時間長、環(huán)節(jié)多,因此對已經(jīng)抓捕歸案的犯罪嫌疑人應當迅速進行訊問,加大審訊力度,逐步掌握參與犯罪的人員數(shù)量,查清各個犯罪嫌疑人在贓款處置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理出非法獲取贓款贓物的去向,為下一步抓捕和給受害人退賠所騙款項打下基礎。
1.重視初查時的案件審批
集資詐騙犯罪案件一般都比較復雜,如何區(qū)分罪與非罪的界限、此罪與彼罪的界限十分重要,為了保證能正確認定案件性質(zhì),有針對性地開展偵查活動,初查具有重要意義。初查中必須注意案件審批,對相關職能部門移送、金融機構檢舉的線索,以及受害人控告的報案材料要認真整理,報公安機關法制部門、相關負責人批準后才可展開初查,避免干擾企業(yè)、個人正常經(jīng)營活動,避免非法偵查活動。
2.有針對性地收集證據(jù)
在集資詐騙犯罪案件偵查中,必須緊緊圍繞犯罪構成要件,有針對性地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無罪的證據(jù)。集資詐騙在客觀上表現(xiàn)為行為人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非法集資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偵查人員應著重收集犯罪嫌疑人各種隱瞞真相、虛構事實進行詐騙的證據(jù),如偽造的有關部門的公文、證件、證明、帳冊、銀行來往帳目、票據(jù)等,對于反映集資詐騙款項的現(xiàn)金、動產(chǎn)、不動產(chǎn)等也要認真記錄、登記。在主觀方面,集資詐騙罪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偵查人員應注重從主客觀兩個方面搜集證據(jù),證明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司法實踐中不能僅憑集資款沒及時返還或者不能償還就簡單推定行為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應主客觀統(tǒng)一地分析。在對被害有關人員詢問時,注意告知被詢問人作虛假陳述的法律后果,對其陳述的內(nèi)容須經(jīng)其他證據(jù)印證后才能采信,因為被害者在有其他目的或其他顧慮的情況下可能作虛假供述。[6]
偵查中,還要重視帳目問題。由于集資詐騙犯罪行為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大多一開始就故意模糊賬目,不記帳、記假帳,用大量白條入賬,甚至不開任何有效憑據(jù)。有的設有兩本賬,有專門人員負責做假賬,而集資詐騙犯罪行為人隨心所欲揮霍財物,一有風吹草動就把一些賬目銷毀,給偵查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偵查人員辦案過程中,自始至終要重視獲得帳目資料,在開始階段應采取果斷措施,迅速深入犯罪單位查獲帳目資料,或快速抓捕犯罪團伙中負責帳目管理的成員。對于已經(jīng)案發(fā),犯罪嫌疑人大部潛逃的案件,要通過走訪受害群眾、訊問團伙成員等辦法,根據(jù)蛛絲馬跡有針對性地展開帳目清查。對于證據(jù)之間存有矛盾的,或有材料說明查帳方法不正確造成結論錯誤的,要進行司法會計鑒定,解決矛盾或疑問,確保證據(jù)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和有效性。[7]
3.努力做好群眾思想工作,維護社會穩(wěn)定
集資詐騙罪的受害人往往人數(shù)多,身份復雜,案發(fā)后犯罪行為人潛逃外地,受騙財產(chǎn)處于不明狀態(tài),容易激化矛盾,引起上訪、游行、圍堵國家機關的事件,影響社會穩(wěn)定。因此,公安機關在開展偵查工作的同時,必須做好安撫群眾的工作。要認真聽取受害群眾對案件辦理的意見,從中獲取對案件偵查有用的線索。對于不涉及案件偵查機密的情況應當向有關群眾公開,作好解釋工作,防止真相不明引發(fā)不安情緒。在辦案過程中,要嚴格辦案紀律,不得擅自處理扣押財物,更不能擅自向少數(shù)人返還款項,引發(fā)其他受害人的不滿。要最大限度地防止贓款流失,及時查封、扣押、凍結犯罪嫌疑人的財產(chǎn),防止少數(shù)被害人進行哄搶。在退賠贓款的處理上,應加強組織性,按照法定程序委托拍賣或變賣,公平公正地進行退賠,不得徇私舞弊,造成受害群眾情緒失控,影響社會穩(wěn)定。
集資詐騙犯罪的嫌疑人在犯罪過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平時注意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有的還有一定的政治身份,甚至向一些國家工作人員大肆行賄,與有關部門相互勾結結成了利益同盟,以掩蓋其犯罪行為。有些地方相關部門和負責人員對集資詐騙罪的社會危害性缺乏明確的認識,甚至認為集資詐騙犯罪的行為人是“經(jīng)濟能人”,為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作出過貢獻,傾向于將刑事案件當作民事糾紛處理。因此,在案件的偵查過程中不免有一定外部勢力干預,偵查人員應當堅持原則,克服畏難心理,頂住壓力依法查處案件,以嚴厲打擊犯罪分子和公平退賠贓款贏得受害群眾的支持。
4.加強追捕、審訊,靈活運用各種措施偵破案件
要注意分清集資詐騙犯罪的主犯和其他同伙,迅速采取強制措施予以抓捕,防止串供和轉移財物。對已經(jīng)潛逃的犯罪分子,采取各種措施大力追捕。對主犯的抓捕,如果已經(jīng)掌握線索則可以重點布控,集中兵力予以抓捕。如果主犯一時下落不明,沒有重要線索可供利用,則可將注意力轉移到外圍工作上,對其他犯罪團伙成員視情節(jié)輕重,做好其家屬的思想工作,大力規(guī)勸投案自首,逐步搞清案情,查明主要犯罪事實、贓款去向、責任輕重,在肅清外圍的基礎上再針對主犯展開重點抓捕。
在偵查工作中,對于抓獲的犯罪嫌疑人,應迅速組織偵查人員進行審訊,重點訊問集資詐騙的客觀行為方法、集資詐騙的款項數(shù)額大小、行為人有無非法占有目的,以及作案時間、參與成員的分工和贓款贓物的去向,還要訊問同案的其他犯罪嫌疑人落腳藏身處所,通過訊問查明案件情況,為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和繳獲贓款贓物打下基礎。訊問時注意采用一些有針對性的策略,由淺入深,迂回漸進,首先向被訊問人提出一些與核心問題無關的問題,同時穿插一些同核心問題有關聯(lián)但又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問題,被訊問人如實回答后就難以在核心問題上撒謊狡辯。[8]集資詐騙罪是經(jīng)濟犯罪,訊問中針對犯罪嫌疑人要多作思想工作,利用其家屬進行規(guī)勸,強化心理攻勢,打消僥幸心理,促使其如實交代犯罪行為并檢舉揭發(fā)其他涉案人員的罪行。
5.全面分析案情,堅持除惡務盡
集資詐騙犯罪多涉嫌虛報注冊資本、虛假出資、抽逃出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詐騙、偽造公文、證件、印章、騙取貸款等等多種犯罪行為,因此偵查中注意全面分析案情,根據(jù)不同行為特點提取證據(jù),以免提取證據(jù)不及時造成漏罪無法處理。
集資詐騙犯罪行為人采用欺詐方式,以高利率、高回報為誘餌,騙取投資者的資金,受害人多是經(jīng)濟常識不足的社會弱勢群體,將“血汗錢”、“養(yǎng)老錢”投入集資活動,最終因犯罪行為人“資金鏈”斷裂不能兌付,往往會采取自殺、上訪、游行等極端行為,嚴重影響社會治安穩(wěn)定,集資詐騙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遠遠大于普通詐騙案件,需要從各個方面總結經(jīng)驗進行防范。
在通貨膨脹率高而銀行存款利率較低的情況下,面對集資者高額利息的許諾,許多受害人經(jīng)受不住誘惑,失去了應有的風險意識和鑒別能力,有的受害者對企業(yè)發(fā)展情況一點也不了解,對利潤回報的起碼常識都不懂,盲目的追求高額利息,把自己辛辛苦苦賺到的錢款交給詐騙者,最終不但沒有獲得高額回報,連本金也被席卷一空。不少受害者還走親訪友到處借錢,或用自己的房產(chǎn)抵押貸款交集資款,或者低息借款后高息轉給集資人從中賺取利差。而集資詐騙的犯罪行為人一開始總是拆東墻補西墻,等募集到大量資金時就一走了之,或逃往國外,或隱名埋姓,致使群眾受到巨大損失。根據(jù)有關機構的研究,集資詐騙的受害人大多系中老年人,以離退休人員、下崗工人居多,既有一定的積蓄又找不到合適的投資途徑,同時他們一般文化素質(zhì)偏低,投資知識不足,容易上當受騙,甚至當公安機關告訴他們已經(jīng)上當受騙的時候還不肯相信。
所以,高額的甚至是超出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的回報,是大部分受害人上當受騙的最重要原因,投資人在投資前要認真了解對方的信用狀況,是否有違法犯罪的前科,是否有能力償還借款,高額利息是否符合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其經(jīng)營的業(yè)務是否有發(fā)展前景及利潤空間等,千萬不能被行為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保持冷靜的頭腦,防止受騙上當。
集資詐騙的犯罪人在行為過程中往往用極具蒙蔽性和欺騙性的謊言,引誘受害者一步步走入精心設計的陷阱。一是利用合法的文件、手續(xù)來提高其可信度。犯罪行為人多用合法注冊的企業(yè)單位為外衣,擁有合法的工商執(zhí)照、納稅證明、銀行帳戶等手續(xù),消除群眾的懷疑心理,騙取信任。二是以“實業(yè)”進行蒙蔽。有的以養(yǎng)殖、種植特種動、植物為掩護,有的聲稱有高科技專利,有的號稱生產(chǎn)銷售所謂具有極大市場潛力的產(chǎn)品,有的以“投資入股”辦學為誘惑,或宣布可在外國上市等等,讓人們聽到機聲隆隆、看到車輪飛轉,吸引集資群眾參觀、考察,進一步增加了欺騙性。三是犯罪行為人多拆東墻補西墻,“忠實”于前期客戶,按時足額支付本金和高額利息,從心理上消除觀望者的懷疑慮,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其“誠信”度,從而獵取更多的獵物。四是大搞宣傳活動鼓惑人心。如舉辦各式各樣的“投資貿(mào)易洽談會”、“開發(fā)簽約儀式”、“安排待業(yè)青年儀式”等,舉辦了各種體育活動,捐款、贊助各種社會事業(yè),主要犯罪分子利用各種機會獲取“納稅大戶”、“優(yōu)秀企業(yè)家”稱號,甚至“三八紅旗手”、“政協(xié)委員”等政治榮譽,以此迷惑人們的視線。
因此,投資者應當加強學習有關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不能被違法犯罪行為人的表演所迷惑,更不能被其前期“業(yè)績”所折服,提高鑒別能力,謹慎投資,避免上當受騙。
集資詐騙犯罪持續(xù)時間長,涉及人員多,騙取資金量大,此種非法活動與有關機關和部門在管理上的松懈、軟弱甚至放縱是分不開的。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門為了本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放任甚至縱容一些單位和個人的違法資金運作行為,認為這種行為有利于迅速聚集資金,搞活當?shù)亟?jīng)濟,能為地方提供利稅,未能及時認識到集資詐騙犯罪活動的嚴重社會危害性,不能及時采取果斷措施予以制止,直至造成嚴重社會影響。也有的國家工作人員收受他人賄賂,參與非法集資活動,以致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集資犯罪活動。
有關機關和部門必須進一步完善企業(yè)的發(fā)展政策、管理措施,完善金融秩序管理方法,提出更為有力的應對措施。對于民間資本應當納入金融監(jiān)管的范疇,進一步調(diào)研并及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強引導和規(guī)范,監(jiān)管資金來源、利率水平、資金投向等情況,給民間借貸提供出路。各部門應當共同行動,共享信息、資源,及時收集違法犯罪信息,通報有關機關和部門并提出對策,預防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
近年來,集資詐騙犯罪案件不斷發(fā)生,其作案方法日益多樣,涉案金額逐步增加,犯罪行為人采取各種手段迷惑被害人,且集資詐騙犯罪行為同經(jīng)濟活動的聯(lián)系也在加強,有時甚至和正常的經(jīng)濟活動難以區(qū)別。司法機關及其他部門應針對本類犯罪的特點、犯罪規(guī)律和類型案例,利用各種形式將法制宣傳深入到基層群眾中去,大力宣傳有關打擊集資詐騙犯罪的法律、法規(guī),以案釋法,增強人民群眾的法制意識和防范意識,引導群眾建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提高識別防范集資詐騙犯罪行為的能力,保障公民的利益,促進經(jīng)濟的健康發(fā)展。
[1]王作富.刑法分則實務研究(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2007.597.
[2]張建,俞小海.集資詐騙罪對象研究中的認識誤區(qū)及其辨正[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9):23-24.
[3]魏昌東,胥寧.刑法規(guī)范合理性視角中的集資詐騙罪[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2):84.
[4]魏東,唐磊.金融犯罪認定與偵查[M].北京:群眾出版社, 2001.19.
[5]金中,蔣超.常州特大集資詐騙案始末[J].中國監(jiān)察,2000,(2): 43.
[6]胡曉明.經(jīng)濟犯罪證據(jù)理論與實務[M].北京:群眾出版社, 2003.279.
[7]徐公社,潘強.集資詐騙案件的偵查與取證[J].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04,(1):63.
[8]王安全.證券欺詐犯罪偵查[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101.
Constructive Conditions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rime of Fraud in Financing
KAI Shuai-wei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Yunnan 650031)
In terms of the constructive conditions,the crime of fraud in financing has some debates which are object of crime, the objective components of illegal fund-raising and the determining of the purposes of illegal possession.These constructive conditions ought to determine from multiple aspects of evidences by judicial personnel.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me of fraud in financing can start from the criminal and stolen goods,also judicial personnel should collect evidences from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The focal point of proof is whether the criminal has had the purposes of illegal possession.A variety of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the crime of fraud in financing,and some introductory and normative methods can taken to private lending.
crime of fraud in financing;investigation;prevention;the constrvcitive conditions.
D918.2
A
2095-1140(2012)03-0059-06
2012-04-13
怯帥衛(wèi)(1977- ),男,河南平頂山人,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主要從事刑法學、犯罪學研究。
王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