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峣
(昆明理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論我國酌定不起訴制度的問題及完善
張 峣
(昆明理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我國現(xiàn)行酌定不起訴制度在運行中已暴露出諸多問題,如適用法律模糊和適用率低,檢察機關事前審查程序不透明、事后監(jiān)督機制缺失等,在制度設計上也存在被害人及被不起訴人被侵權的可能性。但遺憾的是本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并沒有適時地對其加以完善,故借鑒域外的經驗并結合我國自身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完善我國的酌定不起訴制度,仍然是我們面臨著的嚴峻考驗。
酌定不起訴;監(jiān)督機制;救濟途徑
2012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修改了不起訴制度的第一百四十二條的第一款和第三款,但第二款的酌定不起訴制度卻沒有任何變化。目前,我國酌定不起訴制度的立法規(guī)定仍為,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依照刑法規(guī)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酌定不起訴制度是我國刑事訴訟中的重要制度,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這種制度越來越呈現(xiàn)出非刑化、輕刑化、社會化的國際化發(fā)展趨勢。在這種法治現(xiàn)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根據起訴便宜主義的刑事訴訟理念,賦予了國家刑事控訴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經過多年的運行,越來越呈現(xiàn)出自己的特色,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基本內涵,符合我國的國情和法治現(xiàn)代化的思想要求,符合訴訟經濟價值的司法趨勢,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刑罰的預防和教育功能,為我國法治社會的發(fā)展發(fā)揮著獨有的積極意義。然而,法律作為一種最后的約束屏障,與生俱來具有滯后性。隨著我國酌定不起訴的運行,既要控制犯罪又要保障人權,還要兼顧效率和司法公正,防止公權力濫用及形勢政策等等諸多層面的問題,這個制度越來越顯現(xiàn)出各種的弊端,無法真正的實現(xiàn)酌定不起訴的價值。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個制度深入的探討,在各個層面分析現(xiàn)存的問題,通過制定各種改革和完善措施,以期我國的酌定不起訴制度朝著更先進、民主、科學的方向發(fā)展,促進我國的法制現(xiàn)代化進程。
我國的酌定不起訴制度在立法上規(guī)定不明確,犯罪情節(jié)輕微和依照刑法規(guī)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都是一個裁量過程,沒有一個統(tǒng)一標準。造成酌定不起訴的司法適用有很大的主觀性,在同一個案件中,不同的辦案人員有時候作出的判斷卻是截然相反的,引發(fā)爭議較多。另外,不光是決定機關缺少明確的判斷標準,而且上級檢察機關對下級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與指導也缺少評判的依據。這種不明確的評判標準直接導致在實際運作上存在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從而使檢察機關只能在充分把握立法精神的條件下憑借自由裁量權來確定是否起訴,在適用上不敢突破傳統(tǒng),一般采取保守方式。其次,酌定不起訴制度的司法上限制條件嚴格、審批手續(xù)復雜,而且多適用于未成年人,這樣作出決定前還要積極采取一系列的社會調查,增加了很多工作量,無形中就限制了酌定不起訴的適用。由于適用的不夠充分,有很多本來可以不起訴的案件被起訴了,再由法院作出決定,嚴重浪費了司法資源,這種把握尺度的過于嚴格容易給人一種唯恐放過犯罪的嫌疑,使人們對司法公正產生懷疑,會自然而然的將這種模糊的隨意性與司法腐敗聯(lián)系起來??傊覈枚ú黄鹪V制度的適用率過低,根本無法發(fā)揮本來應有的作用。
1.檢察機關在適用酌定不起訴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1)事前審查程序的不透明
事前審查程序是我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的,具體內容是人民檢察院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依法規(guī)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經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可以做出不起訴的決定。這個規(guī)定本意是考慮到做出酌定不起訴的案件涉及到檢察機關的裁量權,由檢察委員會討論會更慎重,可以防止裁量權的濫用,有利于提高辦案質量。檢察院對于移送起訴或者不起訴的案件,要審查案件的全部事實和證據的真實性,是否符合酌定不起訴條件,經檢察委員會討論認為符合酌定不起訴條件的,作出不起訴處理的審查意見,但是,這項規(guī)定只有當做出酌定不起訴的決定之后,才能公開宣布,在此之前,案件一直都是處于不公開的狀態(tài),訴訟參與人根本沒有任何可以陳述的機會,尤其是被害人,因為沒有異議權,無法了解檢察機關作出酌定不起訴決定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也沒有任何的監(jiān)督機制,因此司法機關容易面臨枉法辦案、貪污受賄的嫌疑,破壞司法公正的形象。
(2)事后監(jiān)督機制存在缺陷
我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明確規(guī)定了上下級檢察院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也就是明確了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檢察院的監(jiān)督關系。檢察機構內部實行自己內部的審查制約機制,缺少外部的監(jiān)督,而這種內部監(jiān)督制約手段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只限于檢察機關的內部審查,就容易造成自己審查自己的局面,更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質疑,收效甚微。
(3)檢察機關適用酌定不起訴制度時缺少積極性
為了限制檢察機關濫用裁量權,立法在適用酌定不起訴方面設置了復雜繁瑣的程序,承辦案件檢察官要先將自己認可的酌定不起訴案件制成專門的請示報告,交給處長和主管檢察官審批后,再交給部門負責人提交至科室討論,討論得到一致的結果后還要報到分管檢察長,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是還要依據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經過檢察委員會的討論才能得出結論,如果是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案件,為了確保不起訴的社會效果,還要在作出具體決定前采取一系列社會調查和幫教措施,無形中大大增加了工作量。涉及到檢察機關自偵的案件,由檢察委員會討論作出酌定不起訴決定的,還要由人民監(jiān)督委員辦公室的人民監(jiān)督員同意后報請上一級檢察員同意才能作出最終的決定。這樣繁瑣的程序除了需要等待較長的時間,而且也要面臨著層層把關最后卻未能獲得審批的風險,嚴重影響檢察機關適用不起訴制度的積極性。
另外,承辦檢察官也會有思想顧慮。由于檢察官辦理酌定不起訴案件的程序是處于不公開的狀態(tài),缺少監(jiān)督,使酌定不起訴的決定缺少權威性和說服力,很容產生異議,尤其是有被害人的案件。如此一來,承辦檢察官就會擔心積極提起酌定不起訴制度會被猜疑是出于私人交情或者不當交易,很可能受到非議,需要承受很大的社會輿論的壓力,所以,一般只有在犯罪嫌疑人家屬或者辯護人的主動要求之下才依照程序啟動酌定不起訴,嚴重缺少積極性。再次,可以影響檢察機關適用酌定不起訴的積極性,就是檢察機關自身案件質量的考評機制。檢察機關自身的考評機制呈現(xiàn)的是量化的特征,一般以強調高速率、有罪判決率、控制不捕率等內容為標準,而對于捕后不訴或者起訴后判無罪的案件當成瑕疵案件對待,檢察機關自身也會試圖通過降低不起訴案件的數量來減少不起訴案件的錯誤率,往往是不起訴率過高就會被視為辦案質量不高,這些就會導致承辦檢察官擔心自身考評成績受到影響,不愿意提起酌定不起訴。此外,檢察機關提起酌定不起訴缺少積極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擔心影響與偵察機關和本院批捕部門及法院的關系。
2.審判機關在適用酌定不起訴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現(xiàn)有的酌定不起訴觀點要求擴大檢察機關的自由裁量權,以便更好的預防、感化和震懾犯罪行為。但是,這種自由裁量權對法院來說,就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權利剝奪,容易造成法院和檢察院不同部門之間的矛盾。因此,法院不贊成檢察機關通過擴大相對不起訴的范圍來分割自己部門的刑事案件的定罪權和處分權。并且,對于檢察院在法院開庭審理后再撤訴的情況,法院也會承受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損失,但是卻沒有辦法規(guī)制,因為檢察院起訴之后,法院無特殊情況必須要受理,除非檢察官撤訴的情況出現(xiàn)。如果檢察官不撤訴,法院就是認定案情簡單,也得依照法律程序走完所有庭審。
3.公安機關在酌定不起訴制度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酌定不起訴中,我國刑事訴訟法賦予了公安機關一項復議復核權,這種特殊的權利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促進檢察機關公訴權的行使,然而,公安機關并不具有獨立的訴訟權利,既不是原告方也不是被告方,其本身并不應該具有異議權,因為我國本身就已經有自己獨特的錯案追究機制,卻要賦予這種權利,就很容易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其本身也是對檢察機關的審查起訴的不必要的制約,并且容易造成公權力的錯位和紊亂,誘發(fā)公權力濫用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1.酌定不起訴制度對被害人的權益損害
被害人是直接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對象,酌定不起訴決定作出后,檢察院應當將不起訴決定書送達被害人,如果被害人認為酌定不起訴決定有錯誤,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到剝奪,對不起訴不服,法律規(guī)定被害人有向上一級檢察院申訴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的權利。這種被害人自我救濟的機制,看似增加了一次上訴控告的機會,有利于保障被害人的權利,在司法實踐中,卻顯現(xiàn)出很多弊端。在法庭審判過程中,證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很多情況下,檢察機關之所以做出不起訴的決定是因為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權衡多種關系利弊做出的慎重決定。如果被害人公訴轉成自訴,那么"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舉證責任就落在被害人頭上,而且控訴的責任也一并由檢察機關轉移至被害人個人。但是法律并沒有賦予被害人偵查權,即使有律師的幫助,也很難收集到足夠的證據,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也幾乎不會主動收集證據,因此,被害人的自訴往往是因為證據不足而以失敗告終。
2.酌定不起訴制度對被不起訴人的權益損害
被害人與被追訴人都同屬于刑事訴訟的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雙方擁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但是與被害人的救濟制度相比,雙方的利益并不均衡,我國只對被不起訴人設置了單一的救濟途徑,就是申訴權,即被起訴人不服酌定不起訴的決定,有權提出申訴,由作出決定的人民檢察院的控告申訴部門立案復查。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立法,是處于對被不起訴人人權的保障考慮。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被追訴人完全處于很大的劣勢當中。被不起訴人不服不起訴決定時,并不能夠像被害人那樣既可以選擇申訴也可以選擇上訴,只能向作出決定的檢察機關提起申訴,也沒有上級檢察官的監(jiān)督制約,而這種內部的監(jiān)督,由于缺少外部制約措施,涉及到檢察機關內部的考核問題。在具體操作中,也面臨著對酌定不起訴決定不服的申訴,檢察機關會作出兩種處理:維持現(xiàn)狀或者撤銷原不起訴決定,提起上訴,缺乏有效的糾錯途徑,一般相當于空殼設置。因為被不起訴人提起申訴后,檢察機關如果采取第一種處理方法維持現(xiàn)狀,申訴就是白走形式,如果檢察機關采取第二種處理方法,就有可能面臨撤銷不起訴決定而被提起公訴,被不起訴人不但達不到自己希望的結果,相反還會處于被重復追訴的風險,這種救濟措施根本達不到立法的目的,無法解決關鍵問題。而且,檢察機關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就是承認了被不起訴人可以不再被追訴的地位,采取強制措施和扣押、凍結的財物都應該解除,恢復合法前的狀態(tài)。但是,如果此時被害人行使自己上訴權,則使案件由公訴轉為自訴,分割了檢察院的起訴權,使被害人面臨著被重復追訴的無奈中。
通過以上的綜合論述,我國的酌定不起訴制度存在著諸多缺陷,這使得本身具有積極意義的制度面臨著多方面的指責。那么,面對運行中出現(xiàn)的多種矛盾和弊端,我國的酌定不起訴制度該何去何從?這就需要我們總結各方缺陷,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例,在各個突出的方面有針對性的來改革和完善,使其朝著先進、合理的方向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
我國目前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酌定不起訴必須具備的兩個適用條件,且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檢察院才能作出不起訴的決定。這樣苛刻的適用條件,無疑是給酌定不起訴的適用限定在很小的范圍內,加之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這些適用條件的具體認定標準,在司法實踐中適用模糊,使我國的相對不起訴陷入一種很狹窄的范圍,為此,我們可以試著從幾個方面來擴大相對不起訴的適用范圍。
1.放寬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酌定不起訴適用條件
法治現(xiàn)代化的思想要求我們對未成年人犯罪由處罰上升為保護,這也是世界人權保障的必然趨勢。在司法實踐中的國際大趨勢是對未成年人犯罪應該以實行教育感化為主,除情節(jié)重大者給予刑事處分外,一般以實施保護性處分為原則,鼓勵用不起訴的替代方式,盡量不訴諸司法程序的方式才是最合理的。當然,我國的立法也主張對未成年人犯罪采用從寬處理的原則,但是在實踐中,往往得不到貫徹。我國的酌定不起訴制度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并未體現(xiàn)出優(yōu)勢。因此,針對未成年人這種特殊的群體,應將相應的立法擴大到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方面,盡量使用一定的替代性懲罰措施,能不訴就不訴。
2.放寬對老人、殘疾人犯罪案件的酌定不起訴適用條件
老年人、殘疾人無論在體力還是智力方面都是弱勢群體,這種弱勢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減少社會危害性的,而且由于這種群體本身就處于社會救助狀態(tài),大多是不得以才觸犯法律,大部分具有情有可原的情節(jié)。我國在對老年人、殘疾人犯罪的法律規(guī)定上一直都存在從寬的規(guī)定,既不影響控制犯罪,又降低訴訟成本,并且具有安撫人心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考慮將老年人、殘疾人的犯罪情節(jié)及悔罪表現(xiàn)加入酌定不起訴范圍。
3.將輕微犯罪納入酌定不起訴范圍中
處于對公共利益考慮,我們可以規(guī)定在輕微犯罪中,檢察機關可以在綜合權衡的基礎上適用酌定不起訴。因為輕微犯罪的案件本身既不復雜,也幾乎沒有社會危害性,對這類案件提起公訴的話,必然浪費司法資源,而且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比如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及被脅迫、誘騙參與犯罪的情節(jié)輕微的情況,在不危害其他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的條件下,可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不起訴。所以,將輕微犯罪納入酌定不起訴范圍中是具有可行性的,更能充分體現(xiàn)出我國便宜起訴精神。
4.無被害人的特殊犯罪可以適用污點證人制度
在黑社會性質犯罪、毒品犯罪及貪污賄賂犯罪中等典型的無被害人的犯罪中,取證成為很大負擔,尤其是現(xiàn)代化犯罪手段的日益出現(xiàn)。所以,可以借鑒美國等法治發(fā)達國家的做法,適用污點證人制度,這樣有利于取得關鍵證據和使犯罪人如實供述提供犯罪證據與供述犯罪事實,對于污點證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實行酌定不起訴。
目前,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對于酌定不起訴制度主要的救濟途徑歸納起來共有申請復議、復核或申訴及公訴轉自訴制度。如前所述,這些制度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缺陷。因此我們有必要改革我國酌定不起訴制度的制約救濟途徑,具體從如下幾個方面實行:
1.完善公訴轉自訴程序
我國刑事訴訟法并沒有規(guī)定酌定不起訴的法律效力如何,但是不起訴的決定作出之后,訴訟程序應該是處于終結狀態(tài)。但是如果公安機關、被害人提出異議,訴訟程序又會被重新啟動,加上法律沒有對異議期限作出規(guī)定,這樣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啟動再訴訟,使訴訟程序處于開啟狀態(tài),不符合訴訟經濟原則,也不利于當事人權利的保護。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例,立足于我國的立法現(xiàn)狀,在酌定不起訴制度的基礎上來完善公訴轉自訴程序。當公訴與自訴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應該公訴優(yōu)先。即當被害人起訴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檢察機關認為有必要提起公訴時,可以恢復行使公訴權,案件則由自訴轉為公訴。
2.完善被不起訴人的救濟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被不起訴人對不起訴決定不服只有向作出決定的檢察機關申訴的權利。很顯然,法律對被不起訴人和被害人在法律救濟方面是失衡的狀態(tài),他們同樣都是刑事訴訟的當事人,但是由于被追訴人是處于被追究的狀態(tài),這種被追訴的狀態(tài)本身就已經很不利,再加上公訴和自訴的并軌狀態(tài),所以,為了使被追訴人與被害人可以處于同一法律地位,應該賦予被起訴人向上級檢察官申訴的權利,并且在申訴不成功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法院審查,實現(xiàn)被不追訴人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救濟權。
3.引入酌定不起訴制度的事前、事中監(jiān)督
為了提高社會對檢察機關的社會認可度,限制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我們需要引入針對酌定不起訴制度的事前及事中監(jiān)督,需要在審查中完善公開審查制度,引進人民監(jiān)督員等外部監(jiān)督體制。對于檢察機關內部的自偵部門,必須要向上一級檢察機關備案,上級檢查機關發(fā)現(xiàn)錯誤的必須及時糾正,可以增設舉報人制度,賦予舉報人異議權。
所謂暫緩起訴,又稱附條件不起訴。指的是公訴機關對可能判處刑罰的犯罪嫌疑人,綜合認定后認為暫時不提起公訴可以不至于危害社會,就提出暫緩起訴,如果在暫緩起訴的期間內,沒有發(fā)生法定的起訴情形,期間屆滿則不再提起公訴的制度。我國目前沒有暫緩起訴制度,但是可以借鑒國外的立法例,增設暫緩起訴制度,這樣可以擴大檢察機關的自由裁量權,實現(xiàn)訴訟分流,體現(xiàn)出恢復性司法的優(yōu)勢,最大限度的彌補被害人受到的損失,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針對酌定不起訴制度中繁瑣的運作程序,我們必須在保障案件質量的前提下,做出相應的改革。針對內部層層審批的問題,需要精簡審批程序,可以改審批制為備案制,下放權限給主訴檢察官。檢察委員除了保留監(jiān)督權,還保留對重大、疑難案件的決定權。在主訴檢察官認為有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報請檢察委員會討論。另外,檢察機關內部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不應該只強調片面的控制酌定不起訴率,而是應該從寬嚴相濟的形勢政策出發(fā),科學的考評各項指標,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予以考評。
刑法對犯罪的剝奪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限制人身自由,二是剝奪政治權利,三是承受物質財產損失。在酌定不起訴中,被不起訴人只是由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社會危害性不大而被免于起訴,但并不是本身沒有犯罪。法律創(chuàng)設的一個目的之一就是打擊犯罪。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創(chuàng)設一種制度來統(tǒng)一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既能夠做到懲罰犯罪,又可以教育和震懾犯罪。酌定不起訴中,因為不起訴,所以根本不會涉及到限制人身自由和剝奪政治權利的懲罰,但是如果不懲罰被不追訴人又不能起到法律的震懾作用,因此,我們可以采取第三種方法,即創(chuàng)設不起訴金制度,責令被不起訴人繳納一定的罰金,罰金的數額依刑法規(guī)定的數額為準。
在有被害人的酌定不起訴案件中,犯罪行為首先是直接侵害被害人的利益,之后才上升到侵害社會公共秩序。因此,對于案件的處理結果,與被害人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如果不詢問被害人,檢察機關直接作出的決定很有可能被認為是不公正的,很容易導致被害人的不滿而提起申訴,浪費國家司法成本,降低訴訟效率。因此,在適用酌定不起訴時,可以增加詢問被害人環(huán)節(jié),這樣既有利于增強酌定不起訴的法律效率,更好的實現(xiàn)制度價值,以達到安撫被害人的效果,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治安。
如前所述,我國刑事訴訟法在被不起訴人和被害人在法律救濟方面是失衡的狀態(tài),為了使被不起訴人與被害人可以處于同一法律地位,應該賦予被起訴人參與程序,即檢察機關在在作出最終不起訴決定前,需要先告知被不起訴人,并聽取意見。如果被不起訴人不服決定,也應該同被害人一樣,賦予被起訴人向上級檢察官申訴的權利,并且在申訴不成功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法院審查,實現(xiàn)被不追訴人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救濟權,而且這種制度除了允許被不起訴人本人參與,也應該擴大到律師行列。
[1]彭東,張寒玉.檢察機關不起訴工作實務[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
[2]樊崇義.刑事起訴與不起訴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3]孫力,王振峰.不起訴實務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
[4]趙秉志,種松志,韓豫宛.寬嚴相濟形勢政策與和諧社會構建[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5]萬毅.刑事不起訴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研究[J].政法論壇,2004,(6):100-109.
[6]李開球.論酌定不起訴裁量權的運用與完善[J].中國檢察官,2007,(8):24-25.
[7]黃曙,梁洪行.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視野下相對不起訴制度的完善[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7,(2):99-107.
The Problems of Discretional Non-prosecution System and its Perfection
ZHANG Yao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Yunnan,650500)
There has been many dificiencie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current discretional non-prosecution system.Such as vagne application of law and low rate of application,no transparent of prior review procedures,deletions of after monitoring mechanisams, and there is also the possibility of infring ement for victims and non-defendant ins system design However it is a pity that the Amendment to the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are not appropriately modified and improve dem.Therefore,it is still a historic task for us to combine the overseas experience with our practical situation to perfect the discretional non-prosecution system and make i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discretional non-prosecution;supervision system;relieve approach
D925.28
A
2095-1140(2012)03-0021-05
2012-03-26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刑事申訴案件辦理機制研究》(項目編號:09Y006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張峣(1983- ),女,遼寧盤錦人,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
葉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