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莉
隨著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的發(fā)展,子宮肌瘤手術方式由單一的開腹手術逐漸向腹腔鏡及經(jīng)陰道手術方向發(fā)展。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具有融合診斷與治療為一體的特點,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1]。本文將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64例情況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64例病例均經(jīng)婦檢及彩超檢查為子宮肌瘤,全部病例均無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術前常規(guī)行宮頸細胞學檢查除外宮頸病變,或行診刮術排除子宮內膜惡性病變。年齡32~50歲,平均年齡39.2歲;單發(fā)肌瘤48例,多發(fā)肌瘤16例,其中肌壁間肌瘤72個,漿膜下肌瘤20個,闊韌帶肌瘤4個,肌瘤直徑在2~6 cm,多發(fā)肌瘤數(shù)<3個,伴有月經(jīng)量增多或經(jīng)期延長患者有48例。
1.2 方法 常規(guī)腹部手術準備,清潔臍部,清潔灌腸,全身麻醉下取膀胱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術野皮膚、鋪巾,安置導尿管。在臍孔正中作一長約1 cm縱切口,10 mm Trocar穿刺到達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氣體,腹壓控制在14~15 mm Hg,置入腹腔鏡,取頭低臀高位,觀察盆腹腔,探查肝、膽、腸管、大網(wǎng)膜有無異常,取左下腹兩個穿刺孔,右下腹一個穿刺孔,置入手術器械,自宮頸置入舉宮器,以便暴露子宮肌瘤。(1)肌壁間肌瘤:以長穿刺針經(jīng)腹壁向子宮近肌瘤處注射稀釋的垂體后葉素10 U,在肌瘤最突出部位以單極電鉤斜行切開子宮肌層,切口大小為肌瘤直徑的3/4,深達瘤核,有齒鉗夾持肌瘤,沿瘤體邊凝邊切逐步分離假包膜,遇血管先凝后切斷,剝除肌瘤,先以1-0可吸收線8字兜底縫合瘤腔,再連續(xù)縫合漿肌層。(2)漿膜下肌瘤:直接雙極電凝蒂部后切斷,漿膜層電凝止血。(3)闊韌帶肌瘤:辨別輸尿管位置及走行,于闊韌帶肌瘤包膜下注入注射稀釋的垂體后葉素10 U,選闊韌帶前葉突出明顯處切開闊韌帶,完全暴露瘤核,用大抓鉗鉗夾瘤核,向外側牽拉,剝離的同時電凝止血,應特別注意勿傷及輸尿管,用1-0可吸收線全層連續(xù)縫合切口。肌瘤經(jīng)肌瘤旋切器旋切為條狀取出,肌瘤組織常規(guī)送病理檢查,沖洗盆腔,查無活動性出血,取出器械及套管,排出二氧化碳氣體,腹壁切口各縫合1~2針,術后給予抗生素及縮宮素治療。
64例手術均成功,無中轉開腹,手術時間70~150 min,平均92 min,術中出血50~350 ml,平均120 ml,術后病理診斷均為平滑肌瘤,術后肛門排氣時間12~28 h,切口均為甲級愈合,術后應用止痛泵比開腹明顯減少,術后體溫2次超過38℃僅6例,術后住院時間4~6 d。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近年來子宮肌瘤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現(xiàn)年輕化,患者迫切要求保留子宮,經(jīng)腹子宮肌瘤剝除術的手術損傷大,對腹腔的干擾大,易發(fā)生盆腔粘連,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受孕[2],腹部留有瘢痕,影響美觀,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對盆腔干擾小,排氣早,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切口美觀等優(yōu)勢,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隨著腹腔鏡手術操作技巧的提高、器械的更新改進,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已成為子宮肌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避免子宮切除的首選手術治療方法。
雖然腹腔鏡手術有很多優(yōu)點,但不能完全取代開腹手術,要嚴格掌握腹腔鏡手術適應癥、禁忌癥,如遇粘連范圍大、瘤體大、疑有惡變、出血多,面臨手術困難時要立即中轉開腹,由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不能像開腹手術一樣可以用手觸摸子宮發(fā)現(xiàn)較小的肌瘤,容易遺漏,可能導致術后復發(fā)率增加,術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腹腔鏡操作技巧,這是手術成功的關鍵[3],套管插入時要防止對腹壁血管、腹膜后血管和盆腔臟器的損傷,術中防止操作不當引起腸道泌尿系統(tǒng)的損傷,正確使用高頻電刀或電凝,防止熱損傷的發(fā)生。
1 王岳萍,喇端端.婦科腹腔鏡手術的臨床進展.國際婦產(chǎn)科學雜志,2009,36:98-101
2 王丹霞.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tǒng)開腹術臨床療效比較.陜西醫(yī)學雜志,2009,38:859-860
3 鄭勵勵,李光儀,陳春霞,等.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178例分析.中國內鏡雜志,2001,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