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坡 李 峨 高記華 王書奇 郝書鋒 孫永建 趙志英
(河北省新樂市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河北 新樂 050700)
血栓外痔是外痔中最常見的一種,常因排便時用力過猛,劇烈運動或咳嗽,使肛緣靜脈破裂,血液外滲到結締組織內(nèi),在肛緣形成血栓而發(fā),呈圓形或橢圓形,異常疼痛,活動或排便時加重。2011-01—2011-06,我們采用活血軟堅顆粒熏洗坐浴治療血栓外痔80例,并與高錳酸鉀溶液熏洗坐浴治療6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40例均為河北省新樂市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齡14~53歲,平均(23.13±8.14)歲;病程1~7 d,平均(4.23±1.21)d。對照組60 例,男 35 例,女 25例;年齡21~56歲,平均(27.61±8.40)歲;病程 1 ~9 d,平均(4.45±1.73)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肛緣腫物,呈圓形或橢圓形,色黯紅或黯紫;腫物觸之疼痛加劇,光滑,多位于皮下,活動受限[1]。除外肛周膿腫。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予活血軟堅顆粒熏洗坐浴。藥物組成:芒硝 50 g,苦參 50 g,白芷 15 g,乳香 15 g,沒藥 15 g,防風10 g,荊芥10 g,五倍子10 g,大黃10 g。以上藥物均為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免煎顆粒。將上藥放入搪瓷盆中,用開水1 500 mL沖開后趁熱熏,待藥液溫度適宜(35~37℃)后坐浴。每日1劑,每日2次,每次30 min。
1.3.2 對照組 予1∶5 000高錳酸鉀溶液熏洗坐浴。方法同治療組,每日2次,每次30 min。
1.3.3 療程及其他 2組均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2組熏洗坐浴后均予馬應龍麝香痔瘡膏(馬應龍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2021920)適量外涂。
1.4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痔(血栓)明顯縮小或消失;顯效:癥狀改善,痔縮小;無效:癥狀及體征均無變化[2]。
治療組 80例,治愈 56例(70.0%),顯效 21例(26.3%),無效3 例(3.8%),總有效率96.3%;對照組60例,治愈28 例(46.7%),顯效20 例(33.3%),無效12 例(20.0%),總有效率80.0%。2組治愈率、總有效率經(jīng)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血栓外痔以肛緣突發(fā)腫塊、憋脹及疼痛為主癥,系因肛門部血液及淋巴液回流受阻所致。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生多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辛辣,濕熱內(nèi)生,下注大腸所致;或久瀉久痢,久坐久立,久忍大便,陰陽不和,關格壅塞,經(jīng)脈流溢以致沖發(fā)為痔。《外科正宗》曰“氣血縱橫,經(jīng)絡交錯……濁氣瘀血,流注肛門”,“氣出路,結積成塊”?!峨s病源流犀燭》曰:“夫至氣滯血瘀,則作腫作痛,諸變百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氣傷痛,形傷腫?!睔鈾C不利,流通障礙,氣聚凝滯而疼痛,血有形,形傷腫,瘀血阻滯,不通則痛,故血瘀會出現(xiàn)局部腫脹疼痛?!端貑枴ぶ琳嬉笳摗份d:“結者散之。”故采用活血消腫、通絡止痛為其治療大法?;钛泩灶w粒方中重用芒硝以清熱消腫止痛,軟堅散結;苦參清熱燥濕;乳香、沒藥活血消腫止痛;大黃活血祛瘀;白芷散結消腫;防風勝濕止痛;荊芥祛風;五倍子收斂固脫。諸藥合用,溫煦氣血,透達經(jīng)絡,從而使瘀散滯除,腫痛消減。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苦參有抗炎、安定作用[3];白芷醇提取物或水提取物的脂溶成分有明顯鎮(zhèn)痛、解熱、抗炎的功效[3];乳香對實驗性炎癥有抗炎、鎮(zhèn)痛、消除腫脹作用[3];荊芥有解熱、鎮(zhèn)痛和抗炎作用[3];大黃能改善微循環(huán),具有抗炎、解熱作用[3];防風、五倍子具有抗炎、止痛作用[3]。應用免煎顆粒劑,劑量準確,配伍靈活,療效穩(wěn)定,密封包裝,清潔衛(wèi)生,質量可靠,便于使用。中藥熏洗坐浴具有祛除病邪、扶助正氣的功效,它能借助溫熱及藥物作用,使血管擴張,以利于組織對藥物吸收[4]。同時溫熱蒸汽通過皮膚、腧穴使經(jīng)絡氣血得以溫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和恢復局部功能,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目的,對血栓外痔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北京市衛(wèi)生局.外科診療常規(guī)[S].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2:103.
[2]上海市衛(wèi)生局.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S].2版.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3:327.
[3]董泉珍.中藥臨床備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2,14,230,8,492,10,458.
[4]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