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庚良
(河北醫(yī)科大學中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河北 石家莊 050011)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所引起的腎臟損害,是糖尿病重要的并發(fā)癥[1],最終發(fā)展為尿毒癥,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早期DN的治療對延緩病情的發(fā)展極為重要。2010-10—2011-12,筆者采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方治療早期DN 40例,并與厄貝沙坦片治療40例對照觀察,結(jié)果如下。
1.1 病例選擇
1.1.1 診斷標準 依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分類標準診斷為2型糖尿?。?]。早期DN依據(jù)Mogensen分期標準,即在糖尿病的基礎(chǔ)上,6個月內(nèi)連續(xù)2~3次檢測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為20~200 μg/min(或30~300 mg/24 h)[3]。
1.1.2 納入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且有不同程度乏力、口干、腰痠、下肢水腫、舌質(zhì)黯或有瘀斑、脈細弱或澀等氣陰兩虛兼血瘀癥狀;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 <10.0 mmol/L。
1.1.3 排除標準 除外慢性腎小球腎炎、泌尿系感染等泌尿系疾病引起的蛋白尿;腎動脈狹窄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紅蛋白(HbAlc)>7.0%;惡性腫瘤患者及合并有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妊娠、哺乳期婦女。
1.2 一般資料 全部80例均為我院內(nèi)分泌科患者,門診52例,住院28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38~75歲,平均(56.2±11.2)歲;糖尿病病程2~26年,平均(7±6)年。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36~73歲,平均(54.8±10.7)歲;糖尿病病程3~23年,平均(8±5)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2組均采用降糖、降壓及降脂藥物將血糖、血壓及血脂控制在理想范圍。
1.3.1 對照組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加厄貝沙坦片(杭州賽諾菲安萬特民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30113)150 mg,每日1次口服。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加益氣養(yǎng)陰活血方。藥物組成:黃芪20 g,麥門冬15 g,葛根20 g,茯苓15 g,白術(shù) 12 g,山茱萸 12 g,女貞子 15 g,墨旱蓮 15 g,五味子 12 g,丹參 15 g,紅花 12 g,當歸 12 g,川芎 12 g,木香12 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
1.3.3 療程 2組均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檢測2組治療前后UAER變化情況;統(tǒng)計臨床療效;觀察2組治療期間有無異常癥狀、體征出現(xiàn);治療前后進行血、尿、糞常規(guī)及心電圖、肝、腎功能檢查,觀察有無特殊改變。
1.5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UAER降至正?;蛳陆?/2以上,腎功能正常;有效:臨床癥狀較治療前好轉(zhuǎn),UAER有所下降,但不足顯效標準,腎功能指標正常;無效:癥狀未改善,甚或惡化,實驗室指標無變化或升高[4]。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40例,顯效23例,有效1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5.0%;對照組40例,顯效14例,有效1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2.5%。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UAER比較 治療組40例,治療前UAER(57.3±8.2) μg/min,治療后(27.8±7.1) μg/min;對照組40例,治療前 UAER(55.7±7.6) μg/min,治療后(38.9±6.5) μg/min。2組治療后 UAER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1),且治療組治療后UAER低于對照組治療后(P <0.01)。
2.3 不良反應(yīng) 2組治療過程中均無明顯不適癥狀和體征,血、尿、糞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心電圖無特殊改變。
DN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的一部分,其特征為長期糖代謝紊亂,糖蛋白及血液中纖維蛋白在腎小球內(nèi)皮下及系膜中沉積,以及腎血流動力學改變,從而導(dǎo)致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和負電荷屏障破壞,最終發(fā)展為不可逆性腎組織結(jié)構(gòu)毀損,臨床上出現(xiàn)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及腎功能減退[5]。早期DN通過正確的治療尚可逆轉(zhuǎn)。現(xiàn)代醫(yī)學多采用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治療,但效果不滿意,停藥后易復(fù)發(fā),血壓正常者因服用后血壓降低而無法應(yīng)用,還易產(chǎn)生干咳等副作用。
DN屬中醫(yī)學消渴、水腫等范疇,多為消渴日久的變證。消渴多為先天稟賦不足、飲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調(diào)等而致燥熱內(nèi)生,陰津虧虛,日久則氣陰兩虛,脾腎兩傷;病久入絡(luò),氣虛則血運無力,陰虛則血行澀滯,而形成血瘀。因而,氣陰兩虛、瘀血阻滯是DN的基本病機。早期DN主要表現(xiàn)為尿中微量白蛋白增多,其發(fā)病與脾、腎兩臟相關(guān),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谷精微不能輸布;腎陰虧損,固攝封藏失職,導(dǎo)致精微下注。故采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方方中黃芪益氣健脾,山茱萸滋陰補腎,兩者合用則具有補氣養(yǎng)陰、脾腎雙補之功,適于氣陰兩虛之證,共為君藥。白術(shù)、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助黃芪益氣健脾;女貞子、墨旱蓮、五味子滋陰補腎,五味子又可氣陰雙補;麥門冬養(yǎng)陰生津;川芎活血化瘀,共為臣藥。當歸、丹參、紅花活血化瘀;葛根養(yǎng)陰生津;木香行氣,使氣行而血亦行,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之功。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益氣養(yǎng)陰活血法可明顯改善早期DN患者癥狀,降低UAER,保護腎臟,延緩DN的進展,且無明顯不良反應(yīng),值得臨床推廣應(yīng)用。
[1]呂高虹.腎系膜細胞與糖尿病腎病變的相關(guān)性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3(12):48-50.
[2]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nèi)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026.
[3]Mogensen CE,Schmitz A,Christensen CK.Comparative renal pathophysiology relevant to IDDM and NIDDM patients[J].Diabetes Metab Rev,1988,4(5):453-483.
[4]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腎病分會.糖尿病腎病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試行方案)[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7,41(7):7-8.
[5]韓杰,余棟華.火把花根片治療糖尿病腎病45例[J].甘肅中醫(yī),2011,24(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