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民
(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隨著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突出表現(xiàn)在余暇時間增多。體育已經(jīng)在世界范圍內(nèi)以其特有的方式發(fā)揮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體育新聞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人們對體育的關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體育新聞已經(jīng)成為大眾傳播媒介的重要內(nèi)容。體育新聞報道在傳播體育信息、展現(xiàn)體育文化魅力、塑造體育精神以及提升人們文明素質(zhì)等方面發(fā)揮著巨大的功效。在媒介領域中,報紙由于自身內(nèi)容的限制以及它所具有的真實性和嚴肅性特征,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為某種權威的象征。新聞是報紙的主體。在一般人心目中,新聞是對事實的報道,以客觀公正為原則。因而,新聞是人們大量接觸的、并以不設防方式接受的信息。它給讀者提供大量信息,幫助讀者加深對外界的了解,并據(jù)此形成對社會和事物的態(tài)度。
本文選取《人民日報》①http://paper.people.com.cn。、《新民晚報》②http://xmwb.xinmin.cn。和《紐約時報》③http://www.nytimes.com。三家主流報紙,對其中體育新聞報道中的女性形象塑造采用量化、內(nèi)容分析和質(zhì)化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兩國主導報紙中有關女性體育人物報道的現(xiàn)狀、與男性相比較報道的比例、在被報道事件中的作用等,并用性別視角考察這些指標所反映的媒介現(xiàn)實中女性的比例是否合理和平衡、是否存在和強化角色陳規(guī)定型等現(xiàn)象?!度嗣袢請蟆?個月的體育新聞報道總數(shù)為14 606條,與女性有關的新聞報道為130條,占所有新聞報道總數(shù)的0.89%;體育新聞報道總數(shù)為158條;其中中性報道為46條,所占比例為29%;與男性有關的體育新聞為85條,所占比例為54%;與女性有關的體育新聞為41條,所占比例為26%,在所有與女性有關的新聞報道中所占比例為32%。而《新民晚報》6個月的新聞報道總數(shù)為39 111條,在所有的新聞報道中,與女性有關的新聞報道為1 775,所占比例為5%;體育新聞報道總數(shù)為1243條;其中中性報道為336條,所占比例為27%;與男性有關的體育新聞為646條,所占比例為52%;與女性有關的體育新聞為261條,所占比例為21%,在所有與女性有關的新聞報道中所占比例為15%?!都~約時報》6個月的新聞報道總數(shù)為23 920條,與女性有關的新聞報道為824條,占所有新聞報道總數(shù)的3.4%,體育新聞報道總數(shù)為863條;其中中性報道為216條,所占比例為25%;與男性有關的體育新聞為440條,所占比例為51%;與女性有關的體育新聞為207條,所占比例為24%,在所有與女性有關的新聞報道中所占比例為25%。
通過量化統(tǒng)計可以看出,以奧運會為代表的現(xiàn)代競技體育以及蓬勃開展的社會體育以其特有的方式發(fā)揮著自己的魅力和影響力,婦女體育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中美兩國報紙在體育新聞報道中對女運動員的報道與過去數(shù)十年相比呈上升趨勢,但與女運動員的比例相比,報道量仍顯不足。在以男性為主導地位的體育新聞媒介中,與女性有關的體育報道仍不太為人們所重視,女性在體育傳播中仍處于不平等的地位。
《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是中國最具權威性、發(fā)行量最大的綜合性日報。作為一張嚴肅性高級報紙,《人民日報》憑借其高素質(zhì)的采編力量,任何時候都能對新聞事件作出迅速、及時、適時、有效的反應。對國內(nèi)外重大事件及時、準確地深度報道,已成為《人民日報》的特色之一,從而贏得大量國內(nèi)外讀者的信賴。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承擔著向全國和世界傳播和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政府的方針、政策和主張的重任。其言論(尤其社論和評論員文章等)被認為直接傳達著黨中央的聲音,而倍受海內(nèi)外讀者、外國政府和機構的重視。因此,《人民日報》既是廣大干部群眾了解黨中央精神的最主要媒體,也是外界了解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從發(fā)行的角度看,《人民日報》代表了中國政府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方向,也代表了中國政策自上而下傳播的一種典型模式;從文本的特殊規(guī)范和既有角度來看,它嚴格貫徹著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等多個領域的原則與方針,特別是對女性文化和性別平等觀念的推廣,帶有濃郁的官方視角和既定的關注領域。
《人民日報》2008 年1、3、5、7、9 及 11 月的共計41篇與女性有關的體育新聞報道,基本上是關于女性體育賽事方面的報道,其中93%(38篇)的比例是完全正面的報道,多講述女性在比賽過程中的艱辛及不易以及她們?yōu)閲?、集體帶來的榮譽等等。報紙中重點報道的是那些強調(diào)優(yōu)雅、平衡和美等與傳統(tǒng)的女性形象一致的體育項目,如游泳、羽毛球、網(wǎng)球、花樣滑冰、冰上舞蹈、體操等,對于舉重、場地曲棍球、速滑等一些力量型或涉及身體接觸對抗的競技體育運動則較少報道。如《人民日報》(2008年11月19日)以《“程菲時代”沒畫句號》為題報道了年輕的中國女子體操領軍人物程菲自北京奧運受挫以來勇敢面對并再次證明自己的實力。此篇報道稱“喝著長江水長大的程菲算得上是一位為體操而生的女孩”,成績斐然,創(chuàng)造了諸多讓“無數(shù)體操選手畢生追求”的第一。更有媒介評論說“程菲帶來了中國女子體操的一個全新時代”。然而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運動員“也經(jīng)歷了慘痛的‘滑鐵盧’”,程菲選擇了“勇敢面對”,積極恢復并提高自己的競技水平。報道還敘述了程菲除訓練外,也在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并表示“希望今年比賽結束后多花些時間讀點書,多學習”。這一報道除了突出顯現(xiàn)程菲作為一名優(yōu)秀女運動員勇于面對挫折的良好品質(zhì)外,同時也從多方面對其進行了人物報道,比如對其表示要多花時間接受教育的敘述。
在這些與女性體育人物有關的報道中,僅有7%的比例(3篇)是負面新聞,而這些報道也常措辭委婉,并未對其進行尖銳批評。比如《人民日報》(2008年1月6日)題為《孫英杰歸來》的新聞報道了因在2005年全運會服用興奮劑被禁賽的孫英杰。這是“一位已經(jīng)淡出人們視野兩年多的中長跑名將”,復出的孫英杰,盡管“從容淡定,賣力奔跑”,卻“沒有給人們帶來驚喜”,還是“很快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并且“因心態(tài)不穩(wěn)而放棄,也失去了參加選拔的機會”,于是“奧運會馬拉松的大門也已經(jīng)對她關閉”。雖然本則新聞并非對其服用興奮劑丑聞的直接報道,而是使用了委婉的措辭,卻也在報道中透露出對這名曾經(jīng)的名將的失望。
我國的媒體一向被視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是輿論宣傳的工具?!缎旅裢韴蟆纷鳛榈胤降闹髁髅襟w,也受到黨和政府的嚴格約束。
在《新民晚報》2008 年1、3、5、7、9 及11 月共計261篇與女性有關的體育新聞報道中,大部分文章(242篇,占93%)從正面對女性體育人物進行積極描述。比如《新民晚報》(2008年7月2日)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想讓小威嚇一跳——鄭潔渴望續(xù)寫歷史》的特寫,文章報道了剛寫下新歷史、闖入溫網(wǎng)四強的網(wǎng)球選手“中國潔”面對成績并不止步,而是繼續(xù)前進。再如《新民晚報》(2008年5月27日)以《費天王想撈救命稻草,兔女郎要軋各方苗頭 ——角逐法網(wǎng)的明星各有心事》為題,報道了兔子女郎“美國甜心”哈克雷羅德對自己有史以來作為第一個登上《花花公子》的網(wǎng)球選手感到驕傲,并表示“我代表著健康女性運動員的身體”,對于閑言碎語她也表示“只要有我的家人和朋友支持我,我想我會對自己的決定感到滿意”。這一報道從女性參加賽事之外的角度來分析其作為一名普通社會人、一名普通女性的性格特點。但從報道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文章為了迎合部分男性受眾的需求,把大量的筆墨用在哈克雷羅德登上《花花公子》雜志的敘述上,過多強調(diào)女性的娛樂化形象,把女性的身體作為“被看的客體”,而沒有重點描述她和小威在網(wǎng)球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在所收集的文本材料中,僅有7%(19篇)的報道是負面報道,這些新聞大多是關于女性運動員服用興奮劑的丑聞報道。比如《新民晚報》(2008年1月12日)以《服用禁藥還撒謊,瓊斯今晨被判入獄6個月》為題報道了美國前“女飛人”瓊斯服用禁藥的丑聞。有關中國女性運動員的賽事新聞中也有此類報道,如《新民晚報》(2008年7月9日)以《一場沖突,一年停賽——青年女足斗毆參與者受重罰》為題,報道了此前在全國女足青年錦標賽決賽階段的比賽中,女足運動員引發(fā)并參與場上隊員群毆的事件。雖然媒體以夸大的言辭報道了此次事件,但確實,參與此次“青年女足群毆案”的人數(shù)“屬罕見的球場違紀行為”。對此,中國足協(xié)公布了對5名當事人禁賽一年的最終處罰,這“也許是中國女足歷史上最嚴厲的一紙罰單”。這一報道對女性運動員參與斗毆事件進行了報道,也許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觀念中女性運動員與男性運動員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對女性運動員形象的貶低。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是一份在美國紐約出版的日報,在全世界發(fā)行,有相當?shù)挠绊懥?。它是美國高級報?嚴肅的代表,長期以來擁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紐約時報》在新聞上力求客觀報導,在社論上盡量議論持平,給人一種不卑不亢、莊重大方的形象?!都~約時報》享有可靠的新聞來源的聲譽。
在《紐約時報》2008 年1、3、5、7、9 及11 月共計207篇與女性有關的體育賽事新聞中,大部分的報道(202篇,占98%)還是積極的、正面的,這些報道大多描述女性運動員克服自身缺陷勇創(chuàng)佳績的事例。如《紐約時報》基本上每月都花大篇幅來描寫廣受國民關注的體育賽事,如女子網(wǎng)球和籃球等賽事的報道,國家女籃的姑娘們以及網(wǎng)球選手大威和小威便占了女性體育人物報道的大量篇幅。在《紐約時報》(2008年3月30日)發(fā)表的一篇名為《巾幗女子:德州農(nóng)工不再是男子獨霸的天下》(Elite Women Prove That A&M No Longer Stands for All Male)的報道中,作者報道了女子籃球運動員在學院比賽中的斐然成績。自聯(lián)邦法律明令禁止體育中的性別歧視之后(the federal law prohibiting 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sex),女性運動員在體育中取得了巨大進步(how far women have come in collegiate sports),德州農(nóng)工隊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大學籃球尤其是女子體育的總體上升代表著一種意義深遠的文化轉(zhuǎn)換(The ascent of basketball— and of women’s sports in general at Texas A&M — represents a profound cultural shift at a university)。盡管很久以來就有女性參與體育團隊的比賽,但她們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用了很長的時間才漸漸接受并承認女性在體育方面的能力(It took a long time for people to respect the ability of women to play sports and to have an interest in it)。此篇報道講述了女性運動員如今地位的來之不易,女性參與體育漸漸得到大眾認可,并在日益取得進步,體育也不再只是男子獨霸的天下。
在所收集的文本材料中,僅有不到4%(5篇)的報道是負面報道,主要是關于女性運動員服用興奮劑的丑聞以及女性體育人物身陷離婚等案件糾紛的新聞。還有兩篇文章對女性運動員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進行了報道,但卻沒有涉及到一些根本的、實質(zhì)性的問題。在《紐約時報》(2008年7月1日)發(fā)表的一篇名為《瓊斯:曾經(jīng)的輝煌,如今的忠告》(Jones’s Soaring Career Now a Cautionary Tale)的特寫中,報道了曾經(jīng)輝煌至極的美國田徑選手瓊斯因服用興奮劑并作偽證而被判入獄的新聞。在《紐約時報》(2008年5月31日)發(fā)表的一篇名為《吉梅爾斯托布的電視廣告被取消》(Gimelstob Commercials Canceled)的新聞中,報道了美國網(wǎng)球選手賈斯汀·吉梅爾斯托布因在廣播中對于俄羅斯女性網(wǎng)球運動員安娜·庫爾尼科娃等其他女性發(fā)表了詆毀性的、含有性暗示的言論(derogatory and sexually suggestive remarks)而遭到批評。這篇報道雖然對體育界存在的性別歧視進行了客觀報道,但就報道的篇幅來看,可以說報紙對此事的關注度并不高,且沒有從女性受害者的角度進行深度報道。
通過對中美體育新聞報道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兩國的報道存在著以下一些異同。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到體育項目競賽中,她們也在許多傳統(tǒng)上認為是男性化的運動項目中取得了優(yōu)秀的成績。然而,對女運動員的報道比例低于她們參加體育賽事的比例。中國報紙重點報道的是那些強調(diào)優(yōu)雅、平衡和美等與傳統(tǒng)的女性形象一致的體育項目,如游泳、羽毛球、網(wǎng)球、花樣滑冰、冰上舞蹈、體操等,對于舉重、場地曲棍球、速滑等一些力量型或涉及身體接觸對抗的競技體育運動則很少報道。相比之下,《紐約時報》則以較多的篇幅報道了與女性有關的體育新聞。比較三家報紙對女性體育人物的報道不難發(fā)現(xiàn),當比賽涉及國家榮譽時,中國報紙的體育新聞報道對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女運動員的報道比例與參賽比例基本相同。在報道北京奧運會時,盡管從數(shù)量上來說報道中的性別分配仍存在著差異,但和實際男女運動員參賽比例相比,對男女運動員的報道分配基本上是公平的。三家報紙對女性體育新聞負面報道的比例均不高,且大多局限于對運動員服用興奮劑丑聞等報道中。也有少數(shù)體育新聞報道為了迎合部分男性受眾的需求,將女運動員、籃球?qū)氊惖膶懻妗⑵G照等作為報道內(nèi)容,過多強調(diào)女性的娛樂化形象,忽視她們在體育領域取得的成就,把女性的身體作為“被看的客體”。
在《人民日報》與女性有關的體育新聞報道中,多達86%的報道是純粹的體育賽事報道,重點報道賽事過程、結果等,僅有不到15%的比例是在體育賽事報道中穿插了對女性人物的報道。這一比例顯示出《人民日報》作為主流媒體對女性運動員人物報道的忽視。在《新民晚報》與女性有關的體育新聞報道中,有超過63%(165篇)的報道是純粹體育賽事方面的報道,只有不到37%(96篇)的報道穿插了對女性人物賽事之外的報道。這或多或少體現(xiàn)了新聞媒體對于女性運動員作為職業(yè)運動員之外的角色報道是不夠重視的。中國報紙在塑造女性體育人物形象時更強調(diào)運動員與國家的關系,著重報道她們?yōu)閲鵂幑獾氖姑泻蜆s譽感。而《紐約時報》在報道時則更多關注女運動員的個人奮斗與個人價值的體現(xiàn)。在《紐約時報》與女性有關的體育新聞報道中,有約46%(96篇)的報道是純粹的體育賽事報道,報道僅對賽事和競技項目等進行了描述,同時約有54%(111篇)的文章在賽事報道中穿插了對女性運動員的人物報道。這一比例較兩份中文報紙的比例更為平衡協(xié)調(diào)。
傳媒在社會文化體系中并非獨立的存在。它既是社會文化的載體,同時也造就社會文化。它與一定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等各方面因素均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持有話語權的媒體生產(chǎn)者大多不可能脫離其生長的文化背景,他們會受到歷史的關于男女之間的道德、倫理、宗教、審美及風俗習慣的鉗制,從而本能地對不平等的性別觀念進行著傳播。出于對男權主流文化的批判立場,文化研究被視為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重要領域,文化研究與性別研究一直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①王金玲:《女性社會學》,第24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因此,一般意義上談論女性的附屬地位是缺乏力度的。雖然女性的附屬地位是普遍存在且歷史悠久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性別景觀應該置放在世界歷史的縱向和特定環(huán)境中的橫向坐標上予以理解,從而探索在不同的社會中,女性生活在本質(zhì)上的相同之處,總結出帶有普遍性的女性文化構成的特點。
在婦女體育文化發(fā)展的特定視野中,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發(fā)展道路造就了不同的婦女體育景觀。
就西方婦女體育發(fā)展而言,早期的女性主義從法律的層面上掃清了婦女體育發(fā)展的障礙,在婦女參加現(xiàn)代奧林匹克這一歷史敘事中,皮埃爾·顧拜旦直言不諱:“女人的榮耀來自生孩子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在體育方面,她最大的貢獻是鼓勵她的兒子創(chuàng)出佳績,而不是自己去破記錄?!雹倮杞∶?《女子奧運從遠古走來》,載《貴州體育科技》2004年第3期。不難想象,如果沒有女性主義文化理論的支撐,沒有女性主義運動啟蒙的婦女群體的長期斗爭,婦女廣泛參與體育活動的道路將會何等漫長。更為重要的是,西方女性主義理論與婦女體育運動形成了良性互動。由于體育運動為女性提供了進行積極的、靈活、有力和艱苦的競爭以及為得到優(yōu)異成績而拼搏的機會,體育運動使女性產(chǎn)生了強烈的自信、自尊和自我認同感。因此,體育運動成為婦女解放的標志之一,以至于在當時的觀察家眼中的新女性就是一個騎著自行車、打著乒乓球和高爾夫球,在短裙下露出6英寸長襪并松開胸圍的人!②Jone benson.The Rise of Consumer Society in Britain,1880-1980,London:Longman,1994.根據(jù)女權主義者20世紀40年代發(fā)表在《大眾觀察》的調(diào)查,當時英國的家庭主婦中至少有7%熱衷于觀看最為流行的足球、板球、網(wǎng)球和乒乓球比賽。③Jone benson.Betsy wearing:Leisure and feminist.London:SAGE Publication LTD,1998.在此基礎上,婦女體育的社會組織與團體、婦女的社會傳媒、婦女體育教育逐步發(fā)展并形成了較為合理的體育文化體系。
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的當代女權主義運動即婦女解放運動,對世界婦女體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這一運動激起了人們對解放身體的興趣,幫助婦女增加了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并對從事體育的女性產(chǎn)生了政治性和知識性的影響。美國女網(wǎng)球選手比莉·吉恩·金在1968年的溫布爾登網(wǎng)球賽上公然向國際網(wǎng)壇傳統(tǒng)和權威發(fā)起挑戰(zhàn),要求結束私下付費的做法。1972年美國頒布了教育修正案第九條,禁止在聯(lián)邦資助的教育方案(包括體育)中有任何形式的性別歧視存在。該法案給美國女子體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1972年在美國中學每27個女生當中才有1個女生參加體育活動;而到2002年則是每2.5個女生中就有1個女生參加體育活動,女子體育出現(xiàn)了方興未艾的大好局面。過去被稱作男人項目的鐵人三項、馬拉松、足球、舉重、曲棍球、速滑等運動相繼被女性所接納。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四大主要體育組織——NFL(美國國家橄欖球聯(lián)盟)、NHL(美國曲棍球聯(lián)合會)、NBA(美國職業(yè)籃球聯(lián)賽)和MLB(美國全國棒球協(xié)會)經(jīng)過反復爭論,終于達成一致意見,決定遵照聯(lián)邦法院的“采訪者性別平等法案”。時至今日,女性體育新聞從業(yè)者的生活發(fā)生了引人矚目的變化。她們地位的不斷提升表現(xiàn)為女性近些年來獲得了更多的重大采訪任務和職務的提升。女性在新聞業(yè)中的探索者往往缺乏可借鑒的榜樣或者導師,所以擁有450名會員的“美國體育媒體女性從業(yè)者協(xié)會(AWSM)”為她們提供了一個支持網(wǎng)絡。
當西方婦女體育在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下茁壯生衍的時候,中國的婦女體育卻依然夢寐在幽深的庭院之中,直到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碎了千年的“家國”之夢。民族的先行者們最先從器物層面開始認知這一殘酷的事實,引發(fā)了中國社會的“尚力思潮”。婦女體育也由此打破了堅冰,開始了新的進程。我國的婦女體育發(fā)展一開始就自覺地依附在民族國家建構的夢想中,被納入整個社會變革的進程??梢哉f,在當代經(jīng)濟文化時期之前,中國的婦女體育一直是作為民族國家的武器或者工具而存在。因此,中國的婦女體育的基點不再是“覺醒的人”,而是直接指向了民族的命運。由此而言,我國的婦女體育發(fā)展道路與西方截然不同,而是與社會、國家扭結在一起,形成了強大的國家意志、薄弱的社會組織和非理性的個人傳統(tǒng)并存的體育文化圖景。表現(xiàn)在實踐層面,即在舉國體制下彰顯國家意志的婦女競技體育以展現(xiàn)出大國風貌;但同時由于文化啟蒙的缺失,廣大婦女在大眾體育實踐中尚未達到自覺;架構在國家與個人之間的社會組織更顯得發(fā)育不足,出現(xiàn)了婦女競技與大眾體育發(fā)展的結構性不平衡狀態(tài)。
比較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婦女體育的發(fā)展深深根植于個人主義文化傳統(tǒng)之中,在女性主義理論的啟蒙與支撐下,經(jīng)歷了一個在器物、制度、價值三個層面充分展開的歷史過程,是一種從萌芽到成熟的、完整的新陳代謝的過程,形成了一種從個體啟蒙到群體意識并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體育文化結構。①董進霞、張銳、王東敏:《女性·文化·體育研究動態(tài)》,見許萬林、曾玉華:《東西方“女性主義歷史文化的分野與我國婦女體育文化建設本土化的思考》,第72-73頁,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從報紙對與女性有關的體育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紐約時報》在報道時更多關注女運動員的個人奮斗與個人價值的體現(xiàn)。相對而言,由于特殊的歷史國情,我國的婦女體育缺失了女性主義文化底層充分展開和演進的歷史條件,形成了婦女體育與國家命運的緊密結合、婦女體育與群體文化精神相互扭結的發(fā)展歷程。這一方面預示著中國的婦女體育發(fā)展將有著更為復雜艱難的處境,另一方面它作為一種光榮的傳統(tǒng),彌補了西方婦女體育在“婦女與國家關系”上的實踐盲點。②董麗敏:《女性主義:本土化及其維度》,載《南開學報》2005年第2期。在與《紐約時報》的對比分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人民日報》和《新民晚報》在塑造女性體育人物形象時更強調(diào)運動員與國家的關系,著重報道她們?yōu)閲鵂幑獾氖姑泻蜆s譽感。
1.對婦女身心潛力認識的誤區(qū)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婦女的身心是很脆弱的,只適于參加一些優(yōu)雅的活動,花樣滑冰、冰上舞蹈、體操、游泳、網(wǎng)球、高爾夫和其他一些與力量、速度無關,較少對抗性和競爭的運動項目。在某些國家,當婦女們參與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男性化的運動項目時,常常被認為她們是在表達一種對社會的強烈抗議。在對中美報紙中與女性有關的體育新聞報道的對比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報紙重點報道的是那些強調(diào)優(yōu)雅、平衡和美等與傳統(tǒng)的女性形象相一致的體育項目,如游泳、羽毛球、網(wǎng)球、花樣滑冰、冰上舞蹈、體操等,對于舉重、場地曲棍球、速滑等一些力量型或涉及身體接觸對抗的競技體育運動則較少報道。
其實,婦女的所謂脆弱不是與生俱來的。半個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使體育建立在雄厚的科學基礎上,有助于破除有關對婦女身體的誤解。體育訓練方法更加科學,女性的體育訓練也更有針對性。女性不僅能適應大強度的訓練,而且還大幅度地提高了運動成績,從而使婦女的身體條件不適宜參加激烈體育競技的理論逐漸失去市場。社會上更多的人開始贊同婦女參加競技體育活動,婦女本身也擺脫了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越來越多女性投身到競技體育之中。
2.對婦女社會形象的偏見
在許多文化中,有關女性身體有著各種各樣的奇談怪論。如認為婦女應有好的體形,而不是結實;應該性感,而不是健康;應該纖細,而不是強壯。在女運動員與時裝模特之間,人們更偏愛后者。人們在評論某個女運動員和女性體育運動參與者時常常有這樣的言論:她是一個好運動員,但她不是一個真正的女人。這一輿論導向無疑限制了女性的體育參與。女性的“社會形象”往往是一種被審視、被評判、被消遣的對象。
許多女性也確實把進行體育運動與減輕體重、健美身材聯(lián)系起來。在西方,女運動員和女子健美活動在訓練過程中大量使用瀉藥、減肥藥、利尿劑、催吐劑,或狂飲,或挨餓,這增加了身體受傷的可能性。這些做法都是與體育的本意背道而馳的。
3.對婦女社會角色的誤解
在傳統(tǒng)觀念中,婦女是男人的附屬品,應受到男人的保護,因此女人不應具備陽剛之氣,而應帶有陰柔之美。在以男人的價值觀念為基礎的文化環(huán)境中,一個女孩要求參加體育運動時,就會有來自家庭的不同于男孩的要求或附帶條件。這些要求或附帶條件往往帶有女性歧視的特征。那些在童年時代避免參加體育運動、尤其是身體對抗激烈的體育運動的男孩們經(jīng)常被稱作“娘們兒”,而那些參與了這些體育運動的女孩們被稱作是“假小子”、“瘋丫頭”。在參加游戲的種類上,男孩受到父母的限制要少得多,這也是多數(shù)男孩在運動技術上超過女孩們的原因之一。
成年女子在體育上獲得成功,則往往被認為是女強人、沒有女子氣質(zhì)的人、另類女人、性別倒錯的女人等。有的女性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社會輿論就會懷疑其是否服用了“興奮劑”或?qū)ζ洹罢鎸嵭詣e”表示懷疑,媒體也熱衷于報道這類“丑聞”。社會和媒體的這些描述因歷史和文化根源的差異有所不同,但本質(zhì)都帶有婦女歧視的色彩。還有一種潛在的意識認為,婦女不適合擔當教練和管理工作。即使她們從事了教練和管理工作,只有較少的空間和更少的支持,于是在體育組織中女性的工作負荷常常比男性要大,而成就感要小。在一些國際性的體育競賽中,女運動員們要通過基因檢查證明她們是真正的女人,這里也隱含著女人在體力上不如男人的一種性別歧視。①盧元鎮(zhèn):《體育社會學》,第292-293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大量的證據(jù)表明,不同社會性別的人對世界的看法也不相同。既然社會性別差異在我們?nèi)粘I畹拇蠖鄶?shù)領域都存在,我們需要找到方法來考慮計劃、方針和法律是如何對體育男女實施不同影響的。因此,通過社會性別這個透鏡來看體育是極為必要的。
4.體育新聞中女性形象呈現(xiàn)的偏差
在婦女體育成了婦女解放運動的一個關注點后,女性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增強了,但報紙體育新聞報道中的女性形象沒有得到公平的呈現(xiàn)。首先,體育新聞報道的主體是競技運動。競技運動比賽具有激烈性、懸念性和高情感性。從比賽觀賞性的角度來說,大部分競技運動女子比賽遜色于男子比賽,受眾更愿意欣賞男子比賽。因此,體育媒介報道的焦點自然傾向于男子比賽。其次,體育運動對健美、力度的追求,充滿了激烈的對抗與大幅的身體擺動,這與傳統(tǒng)文化對女性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雖然如今受眾思想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觀,但受到廣泛認同的女性體育運動項目也僅限于體操、跳水、網(wǎng)球、射擊、花樣游泳等觀賞性強、對抗不激烈的“軟對抗”類項目。如《紐約時報》用了較多版面對女子網(wǎng)球和籃球的賽事進行報道,國家女籃的姑娘們以及網(wǎng)球選手大威和小威便占了女性體育人物報道的大量篇幅。雖然當比賽涉及國家榮譽時,媒體也會認真報道女足、女曲、速滑等對抗性較強項目的輝煌戰(zhàn)績,但是包括媒體在內(nèi)的廣大受眾,并不鼓勵女性從事這類運動。再次,體育新聞采編隊伍中男性比例仍然高于女性,女性體育記者很少擔任高層管理職務,或者很少能成為體育專欄作家。她們經(jīng)常感到很難獲得重要的采訪任務,比如對“世界職業(yè)棒球大賽”的采訪。還有,體育新聞的受眾群體以男性為主、女性為輔,男性比例極高。②閆雋:《體育報道中的性別偏見》,載《河南社會科學》2004第2期。在教練和體育決策部門,女性的比率明顯偏低。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女性在主教練、教練和助理教練的位置上,分別只占總?cè)藬?shù)的 13.18%、18.95% 和 21.18%。③國家體委計劃財務司:《體育事業(yè)統(tǒng)計年鑒》(內(nèi)部資料),1994年。顯然,教練的等級越高,女性的比例越小。在國家體育總局及直屬單位中,司級女干部只有20人,占總?cè)藬?shù)的12%。④立群:《風景這邊獨好——訪中國奧委會副主席何慧嫻》,載《中國體育》(中英文)2003年第3期。最后,體育新聞從女性身上尋找到了偏離體育運動本身、但更加吸引受眾眼球的形象定位?,F(xiàn)在體育新聞報道中的女性多不是因為她們自身在體育領域取得了多大成就而受注目,而經(jīng)常是以緋聞女主角、性對象、某某寶貝或者是因為自身的美貌等形象亮相體育新聞報道。如中國報紙的體育新聞以“網(wǎng)壇美少女亮相上海灘”為標題,對俄羅斯女網(wǎng)球運動員庫爾尼科娃進行了報道。文中多次重復年輕、身材一流、性感等強調(diào)“美貌”的詞匯,而對庫娃的網(wǎng)球技藝卻一筆帶過。身兼女性和運動員雙重身份的女運動員在為自己擁有平等的體育競賽機會歡呼的同時,卻不得不適應或面對與體育競爭相去甚遠的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要求、限制和定位。
通過中美報紙體育新聞中女性形象的跨文化比較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女性擁有平等的體育競賽機會,在過去20多年中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到體育項目競賽中,并在許多傳統(tǒng)上認為是男性化的運動項目方面取得了優(yōu)秀的成績。然而,在報紙新聞報道中,對于具體的新聞陳述,包括報道的對象、事件、態(tài)度以及意識形態(tài)導向,其實也都隱含著性別觀念的不同意識,沒有絕對的性別中立。在由男性占主導地位的體育新聞報道中,中美兩國報紙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別偏見問題,女性運動員沒有得到公平的描述,對女運動員的報道量低于她們參加體育賽事的比例,長期以來職業(yè)女運動員的報道和知名度都低于男性,她們的成就被輕視。
這一現(xiàn)象不僅與體育報道本身的特點分不開來,還與社會環(huán)境、傳統(tǒng)觀念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體育新聞報道作為推動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動力之一,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女性同男性一樣,都是體育的主角,也應該成為體育新聞報道中的主角??傮w來說,性別平等意識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還需要不斷擴大影響,促進社會意識在傳媒和社會各個層面的主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