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霞玲
(山西工商學(xué)院 音樂傳媒學(xué)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唐帝王詩作為唐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有著自己獨(dú)特的風(fēng)格和特征: 如氣勢磅礴的帝王氣象,華麗柔媚的宮廷特色,風(fēng)云變幻的政治色彩等等,都反映了唐帝王九五之尊的至高無上。但帝王也是人,人的情思是有共性的,超脫于宮廷與政治之外的唐帝王,有時候也會暫時放下王者的尊嚴(yán),而寫出抒發(fā)普通人情懷,與帝王氣象不大相干的詩篇,像人生的感悟,愛情的熾熱,友誼的真摯,都會在唐帝王詩中閃現(xiàn),情之深,意之切,讀來令人動容。
當(dāng)詩的興奮點(diǎn)離開家國興亡、政治搏殺和種種世俗關(guān)懷,同為自然之子,唐帝王會對人生有超然的感悟: “對此留馀想,超然離俗塵。”[1]13“攄懷俗塵外,高眺白云中?!盵1]14“寥廓煙云表,超然物外心。”[1]22努力獲得澹乎若深淵之靜、超然乎塵垢之外的心境。
唐太宗《望終南山》詩曰: “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巖煙。疊松朝若夜,復(fù)岫闕疑全。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盵1]7紅日初升,煙霧浮動,詩人佇望良久,錯將蔭翳蔽日的松林看成拉開的夜幕、重巒疊嶂看成沒有缺口的整體,進(jìn)入一種幻境,以此受到大自然的熏陶,獲得恬靜的心情。這樣,也就無須求訪眾仙了。又有一首《初晴落景》詩曰: “晚霞聊自怡,初晴彌可喜。日晃百花色,風(fēng)動千林翠。池魚躍不同,園鳥聲還異。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盵1]8既道出類似陶淵明詩句“山氣日夕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又隱含謝靈運(yùn)“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懾生客,試用此道推”等詩句之意。中間四句攝取日光花色、風(fēng)聲林影、游魚飛鳥等幾組鏡頭,與謝靈運(yùn)“林壑?jǐn)筷陨?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fēng)發(fā)。異音同至聽,殊響俱清越”等名句所造之境相高下。全詩表明,在“初晴落景”圖的誘導(dǎo)下,詩人逸懷浩氣而超然乎塵垢之外。
唐玄宗李隆基《春臺望》中“初鶯一一鳴紅樹,歸雁雙雙去綠洲。太液池中下黃鶴,昆明水上映牽牛。”[1]29黃鶯在殷紅的樹梢啼叫,成雙成對的雁兒飛向青草萋萋的綠洲,輕盈的仙鶴翩翩飛落一池春水中,水中倒映著美麗的牽?;▋?好一派姹紫嫣紅的春日美景,能夠欣賞這一美景,必得有一顆悠閑自在的心,是一個帝王操勞國事的間隙,身心投入自然的忘我情懷。
李隆基還有一首《春日出苑游矚》(太子時作)“三陽麗景早芳辰,四序佳園物候新。梅花百樹障去路,垂柳千條暗回津。鳥飛直為驚風(fēng)葉,魚沒都由怯岸人?!盵1]33也是描寫春日美景,這回視野擴(kuò)展到了郊外,梅花百樹,垂柳千條,最妙的是后兩句,鳥兒因風(fēng)吹動了樹葉而受到驚嚇飛了起來,魚兒因岸上有了行人而害怕得沉入水中,一驚一怯,生動地活畫出鳥和魚的逼真神態(tài),似有莊子體味魚之樂的人與自然合一的超然境界。
李隆基的另一首《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洛陽芳樹映天津,灞岸垂楊窣地新。
直為經(jīng)過行處樂,不知虛度兩京春。
去年馀閏今春早,曙色和風(fēng)著花草。
可憐寒食與清明,光輝并在長安道。
自從關(guān)路入秦川,爭道何人不戲鞭。
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馬上廢秋千。
渭水長橋今欲渡,蔥蔥漸見新豐樹。
遠(yuǎn)看驪岫入云霄,預(yù)想湯池起煙霧。
煙霧氛氳水殿開,暫拂香輪歸去來。
今歲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1]29
于行路途中,芳樹、垂楊相伴下,發(fā)出“直為經(jīng)過行處樂,不知虛度兩京春”的人生感慨,并不掩對“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馬上廢秋千”的百姓生活的向往,更有著“暫拂香輪歸去來”的瀟灑自如,完全沒有帝王的派頭,簡直就是一個想要?dú)w隱入道的方外之人。
帝王后宮佳麗三千,對男女之情似乎很淡薄,但從唐帝王的詩作中卻可以看出,他們也有對真情的體驗,也有對戀人刻骨思念的表露,如李隆基《題梅妃畫真》:
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御得天真。
霜綃雖似當(dāng)時態(tài),爭奈嬌波不顧人。[1]41
梅妃江采蘋性情婉麗,能文善詩,開元初年由高力士選入宮中,為玄宗所寵愛。后楊貴妃得寵,梅妃被逼遷上陽宮,玄宗時常想念她,曾命賜一斛珠,梅妃不受,并謝以詩詞《謝賜珍珠》“桂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1]64詞意凄婉,玄宗命樂府譜入管弦,名為“一斛珠”。可見玄宗和梅妃的感情深厚。后安祿山兵變,梅妃死于亂中。據(jù)無名氏《梅妃傳》: “有宦者進(jìn)其畫真,上言似甚,但不活耳。詩題于上。”[2]658詩中前兩句寫了梅妃昔日在后宮時的情景,寫江采蘋不施濃妝,有自然之美。第三句寫畫像與梅妃的神態(tài)是多么的相像,最后一句轉(zhuǎn)折,深深嘆息: 怎奈那嬌艷的目光不再看我了。那種睹畫思人,恨不能再想見的真情令人感動。
相比之下,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感情更為細(xì)致纏綿,流傳下來的有一首《幸蜀回居南內(nèi)夢中見妃子于蓬山太真院作詩遺之使焚于馬嵬坡下》: “風(fēng)急云驚雨不成,覺來仙夢甚分明。當(dāng)時苦恨銀屏影,遮隔仙姬只聽聲?!盵3]368日有所思才會夜有所夢,玄宗對貴妃思念萬分,但苦于生死永隔不得相見,只有在夢中相會,可相思之情未及訴說已經(jīng)驚醒,夢中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遺憾的是在夢中也只是看到楊貴妃銀屏遮擋的身影,隔著眾多仙女聽到貴妃的聲音而已。
再如武則天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1]59
《如意娘》是一首閨怨詩。這首詩寫得真切感人,所抒發(fā)的心中積郁和深情厚意,真是達(dá)到了纏綿徘惻、凄人肝脾的程度。詩中所說的是對心上人的思念,不僅心緒不寧,甚至引起視覺模糊,竟把紅色看成綠色。“看朱”典故出自梁王僧仁《夜愁示諸賓》中,“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神思紛亂如此,玉體又如何呢?接著便寫出了消瘦得憔悴萎靡,困頓難支。即使這樣,愛情的火焰仍在心中燃燒,所以思念的淚水都浸透了身穿的紅裙,箱子里被淚水染得斑斑點(diǎn)點(diǎn)的裙子可以作證??嗨急钫婵芍^“柔情衷腸一寸斷,裝滿怨情千萬縷”。通過此詩我們看到作為女皇的武則天也曾有過愛情的渴求,相思的痛苦和憂郁的情懷。詩歌離不開性情,應(yīng)該是詩人的人格、品性、才調(diào)、志趣、情感等的反映;但由于受南朝性情漸隱,聲色大開的影響,唐初作品難睹性情;而《如意娘》一首卻表露了作者自己的情感、經(jīng)歷、個性,抒寫的完全是個人情懷,因愛情而意亂情迷,為相思而傷心憔悴,將愛情的表白、情感的煎熬表現(xiàn)得鮮明而強(qiáng)烈,這在初唐文學(xué)中是不多見的。
還有唐高宗的《七夕宴懸圃二首》:
羽蓋飛天漢,鳳駕越層巒。
俱嘆三秋阻,共敘一宵歡。
璜虧夜月落,靨碎曉星殘。
誰能重操杼,纖手濯清瀾。
霓裳轉(zhuǎn)云路,鳳駕儼天潢。
虧星凋夜靨,殘月落朝璜。
促歡今夕促,長離別后長。
輕梭聊駐織,掩淚獨(dú)悲傷。[1]21
詩中以民間牛郎織女七月七日鵲橋相會的傳說為題材,對兩個相愛的戀人一年難得一次的聚會深表同情和感嘆,“俱嘆三秋阻,共敘一宵歡” ,“促歡今夕促,長離別后長”,以人王帝主之尊貴身份能體驗?zāi)信g的離愁別恨實(shí)屬不易,這可能也與唐高宗李治英雄氣少、兒女情長的性格有關(guān)系。詩的結(jié)尾竟至“輕梭聊駐織,掩淚獨(dú)悲傷”,從女方的角度寫出了戀人離散后的傷感,詩的風(fēng)格哀婉動人,令人不敢相信是出自擁有后宮三千粉黛的皇帝之手。
唐代君臣唱和詩有很多,帝王詩中也不乏這樣的詩篇,多是應(yīng)酬之作,平淡乏味,但也有個別融入帝王真實(shí)感情的作品卻寫得感人至深,如以下兩首:
望送魏征葬 李世民
閶闔總金鞍,上林移玉輦。
野郊愴新別,河橋非舊餞。
慘日映峰沉,愁云隨蓋轉(zhuǎn)。
哀笳時斷續(xù),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極,浪浪淚空泫。
無復(fù)昔時人,芳春共誰遣。[1]13
吊白居易 唐宣宗李忱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1]49
唐太宗與魏征的君臣之誼可謂千古卓絕,太宗以魏征為正己之鏡,對他的意見多虛心采納;而魏征也因為太宗如此信任,而屢屢犯顏直諫,前后陳諫二百余事。魏征死后,唐太宗感慨地說: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nèi)防已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4]3880太宗傷心不已,罷朝五日,表示哀悼,并在凌煙閣觀繪制畫像,賦詩緬懷。詩中寫太宗親自為之送葬,只覺日月無光,愁云慘淡,不禁淚下如雨,知己不在,美好的春光又有誰來共享?此種真情流露怎不讓人動容!詩人的悲哀之情同“日”、“云”、“笳”、“旌”交織在一起,并分別用“慘”、“愁”、“哀”、“悲”來修飾,這就更加重了物象的感情色彩,然后從這些物象中滲透出詩人對死者的沉痛悼念,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末尾更以情作結(jié),顯得情致幽遠(yuǎn)綿長。
與太宗、魏征的知己之交不同,宣宗和白居易是慕名之神交。宣宗很能破除陳規(guī)選拔人才,他即位不久,便宣召白居易進(jìn)京為相。他仰慕賢才,思賢若渴,為國籌思已久,可是遲了,此時大詩人白居易已謝世數(shù)月了。白居易為憲宗所用卻有始無終,后得敬宗看重又以年老被棄。如果白居易晚生二十年,得遇宣宗,豈不能遂其兼濟(jì)天下之志,何至于醉臥香山獨(dú)善終老。宣宗十分傷感,深以自己未能與聲名已滿行人耳的詩人一面為憾,只能讀著他的詩篇,聽著他的詩名,黯然落淚。而這首吊唁之作又寫得很靈動巧妙,尤其中間兩聯(lián),對仗工整,綴以白居易的名“居易”和字“樂天”及兩首代表作《長恨歌》和《琵琶行》,將這位唐代偉大詩人的品格和成就生動展現(xiàn),結(jié)尾“一度思卿一愴然”也同太宗的《望送魏征葬》一樣,抒發(fā)了自己對這位偉大詩人的深深思念和痛悼之情。
另外,唐太宗的《餞中書侍郎來濟(jì)》也滿溢著真情,尤其最后兩句“深悲黃鶴孤舟遠(yuǎn),獨(dú)嘆青山別路長。聊將分袂沾巾淚,還用持添離席觴”[1]18,悲嘆侍郎即將登舟遠(yuǎn)走,路遠(yuǎn)不知何時再相見,不禁淚沾衣襟,只有再斟滿一杯離別的酒,再送上一程。這樣動人的場景,這樣真摯的感情,絲毫沒有帝王高高在上的威嚴(yán),盡含著與常人之間一樣的深厚友誼之情,讀之令人動情。
唐太宗還有一首《賜蕭瑀》也很有名:
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1]19
詩中既贊揚(yáng)了蕭瑀作為臣子的忠貞不二,又非常親近地勉勵其要寬以待人,關(guān)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對臣下蕭瑀是何等的了解,對其忠貞的評價與其說是一個皇帝對臣子的品評,還不如說是作為一個知己對他人格的認(rèn)可;對他的仁義期望更是一個知心的密友的一針見血的忠告。二人超出君臣身份的真摯友情盡現(xiàn)于這首詩的字里行間!
唐玄宗也有一首很感人的送臣子告老還鄉(xiāng)的詩《送賀知章歸四明》: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dá),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dú)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1]31
賀知章少年時期就以文詞知名于世,李亨為太子時,遷太子賓客,授秘書監(jiān),這時期,他在政治上和文學(xué)上都獲得了相當(dāng)高的地位,成為深受玄宗愛重的文臣之一。天寶二年(公元734年)底,八十四歲高齡的賀知章身染重病,從夢境中頓悟,產(chǎn)生了返鄉(xiāng)入道的念頭,接著上表給玄宗,提出了這個請求。經(jīng)過反復(fù)考慮,玄宗批準(zhǔn)了老詩人的申請。賀知章提出把自己的越州舊宅改為廟宇,請玄宗賜名“千秋觀”,作為返里后的棲息之所,玄宗點(diǎn)頭答應(yīng);他還要求把周宮湖改為放生池,玄宗便賜他鏡湖、剡川一曲。不僅如此,考慮到他回鄉(xiāng)后的生活問題,玄宗還特意把他的兒子賀曾子由點(diǎn)設(shè)郎提拔為會稽郡司馬,以便照顧侍養(yǎng)年邁的父親。[5]102賀知章返鄉(xiāng)之日,玄宗下詔在長安城東門外搭起帳篷,舉辦了盛大的送別酒筵,席上玄宗賦詩送別,“豈不惜賢達(dá),其如高尚心”,體現(xiàn)出玄宗對賀知章選擇的尊重,這份情已超出了君臣之義,是一種尊敬與愛戴下的深厚友誼。
帝王給人的印象總是高高在上,威儀天下,但當(dāng)我們通過他們的詩作,撥開他們頭上的帝王光環(huán),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和普通人一樣的真情流露。唐帝王統(tǒng)治的時代正是詩歌的巔峰時期,由于唐帝王特殊的地位,他們這些寄托了真情的作品對于當(dāng)時詩風(fēng)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影響了一代詩風(fēng)的形成。
參考文獻(xiàn):
[1] (清)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 全唐詩[M]. 北京: 中華書局,1960.
[2] 無名氏. 梅妃傳[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王重民,孫望,童養(yǎng)年輯錄·全唐詩外編[M].北京: 中華書局,1982.
[4] (宋)歐陽修. 新唐書[M]. 北京: 中華書局,1975.
[5] 武原. 帝王詩詞名作漫話[M].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