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邵桂
(湖南工業(yè)大學,湖南株洲412008)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特聘研究員周德義先生先后出版《我在何方:一分為三論》《思辯的哲學》《哲學的深淵》《哲學詩語》等哲學著作,發(fā)表50余篇哲學研究論文。本文對周德義先生的哲學研究進行簡要述評。
周德義先生哲學研究涉及中外哲學史論各方面的問題,主要研究了以下課題:
一是歐洲古代哲學研究,研究深入且表述巧妙。例如,在《論哲學意義的一二三》一文中,周德義先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關(guān)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觀點,分析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命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說:“反思‘我思,故我在’,笛卡兒從‘我思’開始的哲學邏輯學,是問題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則是‘我不思,我亦存在’。因此,哲學邏輯學的開端應當從‘存在’開始入手、展開。若不存在,哪來的思想?又哪里存在思想呢?”[1]這一段文字耐人尋味,讀者在閱讀中享受,在享受中思考。關(guān)于這一課題的研究,周德義先生在《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湖南社會科學》等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了《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一分為三”思想研究》《黑格爾邏輯學“一分為三”思想研究》《〈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淺解》等學術(shù)論文。
二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研究。周德義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人生哲學思想的研究見解獨到,他在《哲學與世界》一文中指出:“中國歷代的思想、哲學家,基本的思想是追求一種普遍和諧的世界觀,包含了自然的和諧、人類社會的和諧和人自身的和諧,以及人和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并在這個基礎(chǔ)上,尋得一個安身立命的處所?!保?]周德義先生在《論哲學意義的一二三》一文中還指出:“孔子創(chuàng)立的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學的基石。中庸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一個適宜的‘度’。這種‘適度’,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與此相悖的是‘過分’與‘不及’。孔子認為‘過’與‘不及’都不符合中庸之道的處事原則?!保?]此外,還在《求索》《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了《論〈老子〉本體論研究的三個層面及其意義》《中庸的意義及其實踐》《〈道德經(jīng)〉之“一分為三”哲學思想研究》等學術(shù)論文。
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的研究。周德義先生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毛澤東的《實踐論》等著作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在《湖湘論壇》《湖南社會科學》等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了《恩格斯“一分為三”的辯證思維方式——〈自然辯證法〉釋讀》《關(guān)于實踐標準客觀化問題—— 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而作》《論〈實踐論〉的“一分為三”認識觀》等學術(shù)論文。
四是“一分為三”專題研究,周德義先生就這一課題發(fā)表了多篇研究論文,出版了專著《我在何方:“一分為三”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guān)于“一分為三”的淵源,周德義先生認為“古已有之”。他分析了中國文化早期典籍如《易經(jīng)》《詩經(jīng)》《中庸》等以及儒、道、法各家的“一分為三”思想。如對《中庸》“一分為三”思想的分析,周德義先生說:“中庸和兩個極端構(gòu)成了對事物認識的‘三分法’。即:‘對立面——中庸——對立面’??鬃咏K身實踐中庸的思想。凡事追求‘無過’、‘無不及’的‘中庸’的理想境界。”[3]3-4
關(guān)于“一分為三”內(nèi)涵。周德義先生概括為六個命題:“一分為三是一個哲學命題”;“事物普遍是一分為三的”;“‘一’為一個事物的整體”;“‘三’為一個事物所包含的三個方面”;“三個方面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一分為三是事物的客觀存在,也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最一般規(guī)律”。[3]13-15
關(guān)于“一分為三”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周德義先生提出“一分為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命題。他說:“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中庸是一分為三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儒家哲學的經(jīng)書典籍中,一分為三的思想從來是處于指導思想的地位。其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要數(shù)《周易》、《論語》和《中庸》。”[3]43
此外,周德義先生在《我在何方:“一分為三”論》一書中還論述了“一分為三”與自然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思維運動規(guī)律、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規(guī)律的關(guān)系;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guān)于“一分為三”的思想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分為三”現(xiàn)象,等等。
周德義先生的哲學研究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指導,主要運用中西比較、以古鑒今、知行結(jié)合等方法。
一是中西比較。例如,在《論哲學“三態(tài)”》一文中,周德義先生分析比較中西哲學源頭的兩個重要范疇,說明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共性。他說“‘形而上學’(Metaphysics)是由‘Meta’和‘physics’構(gòu)成的。‘physics’大家都知道,它是‘物理學’,但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物理學’的意義,而是相當于我們今天講的全部‘自然科學’的含義……‘Meta’,實質(zhì)上是一個原初的東西,而在這個原初的東西的基礎(chǔ)上才能產(chǎn)生科學和知識。這個原初的東西是什么?是道。《易經(jīng)·系辭上》指出:‘形而下者為之器,形而上者為之道?!馑际钦f,既然是‘超越’了‘形而下’的,也就是‘形而上’的意思。這一部分內(nèi)容也就稱為‘形而上的學問’……在形而上學這一命題上,中西文化有著共同的默契,也可以說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所以說,形而上學也是人類的智慧?!保?]再如,在《論和諧理念與和諧校園建設(shè)》一文中,周德義先生首先分析了“中國古代思想家關(guān)于和諧理念的論述”,然后論述了“西方思想家和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和諧社會理念的論述”,[5]239-255在比較研究中西方思想家和諧理念的基礎(chǔ)上論述和諧校園建設(shè),增強了論證的邏輯力量和研究的現(xiàn)實性。又如,在《黑格爾邏輯學“一分為三”思想研究》一文中,周德義先生分析黑格爾與龔自珍思維理論的相似點。他說:“黑格爾的概念體系是隨著有(存在)概念的逐步展開而深化的從概念到概念的過程。這種運動他自己說是圓圈形式的,是首尾相接的、相同的,其實不然或不完全是這樣的。如果純粹是直線的或者是上升到平面的水準,但還是無法解決他所預先提出的問題和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平面的點與點的重合,卻是相似于我國學者龔自珍‘萬物之數(shù)括于三,初異中,中異終,終不異初……萬物一而立,再而反,三再如初’的思想?!保?]288
二是以古鑒今。例如,在《論和諧哲學的理論基礎(chǔ)》一文中,周德義先生論述了建設(sh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文化淵源。他說:“在我國,和諧理論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傳承的。它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的核心觀念和目的價值,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追其源頭,和諧理論來自于中道思想。而這種中道思想,可以涵蓋道家、儒家和佛教的中道思想。其中,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中道觀是這種中道思想的典范。”[5]231再如,在《論和諧理念與和諧校園建設(shè)》一文中,周德義先生深入分析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對和諧社會建設(shè)的借鑒意義。他說:“古往今來,中國人對‘和諧’的論述浩如煙海,不勝枚舉??梢哉f,‘和諧’‘中庸’一類概念,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主要表現(xiàn)于個人自身內(nèi)外、人與人(社會)、人與天(自然)的和諧相生、圓融無礙的三種關(guān)系或者境界。在中國最早的甲骨文就有‘和’字;在《易經(jīng)》‘兌’卦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書》中,‘和’被廣泛地應用到家庭、國家、天下等領(lǐng)域中去,用以描繪這些組織內(nèi)部治理良好、上下協(xié)調(diào)的狀態(tài)。從古到今,許多思想家都把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理想追求和美好模式。”[5]239又如,在論述《道德經(jīng)》關(guān)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時,周德義先生提出“所以說‘三生萬物’,‘三’也就是萬物”的命題,并結(jié)合陳嘉庚紀念館一幅楹聯(lián)進行分析,即:“海潛空飛齊物理以歸一,天造地設(shè)合人力而成三?!保?]5
三是知行結(jié)合。周德義先生在《哲學詩話(三)》一文中說:“人們一旦離開了足踏實地的生活,離開了親力親為的社會實踐,對于經(jīng)驗、理論與知識的真理性認識,人們也就失去了判斷事物真?zhèn)蔚臉藴剩税?,也就只能想入非非?!保?]這就是說哲學研究必須做到知與行結(jié)合,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周德義先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論哲學的三種理論形態(tài)》一文中提出如下命題:“人生最大的矛盾是什么?是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與思想的無限性的矛盾?!边@一命題顯然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雷鋒在日記中寫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敝艿铝x先生還善于運用生活現(xiàn)象論證理論命題的科學性。他說:“孔子已經(jīng)逝世幾千年了,但他死去的是軀殼,他的思想?yún)s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同在,光照千秋。”[5]181這就是對“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與思想的無限性的矛盾”的生動詮釋。
周德義先生哲學研究的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在內(nèi)容上注重現(xiàn)實關(guān)照,在形式上注重語言通俗。
周德義先生長期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工作,十分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重視從哲學的角度研究社會,并進行哲學詮釋。他說:“哲學是國家、民族、時代的靈魂。一個國家不可以沒有哲學,一個民族不可以沒有哲學,一個時代不可以沒有哲學。如果你不了解一個人,只是因為你不了解這個人的哲學。如果你了解一個人的哲學,你怎么又能夠說不了解他呢?既然你了解了他的哲學,又為何不知道與之相處呢?哲學是簡單的,也是復雜的,說其簡單,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一目了然,都是哲學;說其復雜,恍恍惚惚,虛虛實實,由表及里,方為哲學?!保?]29周德義先生如是說,也如是所為。例如,在《關(guān)于構(gòu)建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思考》一文中,周德義先生從價值觀的角度研究以人為本的理念,既凸顯了哲學是時代精神精華的價值,又體現(xiàn)了哲學關(guān)注和諧社會建設(shè)的現(xiàn)實意義。他說:“價值、價值觀的問題,說到底,是一個哲學問題,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的問題?!谏钊胴瀼攸h的十六大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認真研究和探討價值、價值觀及其形成的規(guī)律及其特點,構(gòu)建正確的、大眾的、普遍共識的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對于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7]關(guān)于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哲學研究,周德義先生在《求索》《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學術(shù)期刊還發(fā)表了《關(guān)于建設(shè)現(xiàn)代中國文化的思考》《論構(gòu)建以人為本價值觀的基本原則》《關(guān)于邏輯起點以及職業(yè)教育的邏輯起點》等學術(shù)論文。特別是在《思辨的哲學》一書中,周德義先生運用通俗的語言表達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哲學思考。
哲學語言通俗化是周德義先生從事哲學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正如他在《世紀哲學的思考》一文中所說:“哲學應該從崇高的神殿里走出來返回到人世間,成為人們生活的指南,使普通人的經(jīng)驗智慧理論化成為人類社會的宗旨、規(guī)則和共同信奉的條例。一般的人,不只是學者和圣人,也懂得哲學和創(chuàng)造哲學,哲學應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保?]
例如,在《哲學詩話》中,周德義先生有一段關(guān)于唯物辯證法矛盾特殊性理論的通俗而精彩的表述:“世上的問題萬萬千,由于觀察問題的角色、角度和層次不同,沒有任何兩個人分析、處理問題的行為、結(jié)果是完全一樣的?!墩撜Z》有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好靜,智者好動。蘇軾《題西林壁》云:‘不識廬山真面貌,只緣身在此山中?!保?]關(guān)于矛盾特殊性原理,毛澤東有一段經(jīng)典表述:“任何運動形式,其內(nèi)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gòu)成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zhì)。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有千差萬別的內(nèi)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據(jù)?!保?0]可見,周德義先生運用文學語言將矛盾特殊性理論既形象又通俗地呈現(xiàn)給讀者。
再如,在《哲學詩話(三)》中,周德義先生用形象的語言生動地表述了唯物辯證法三大規(guī)律之一,即: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他說:“花兒開了,又凋謝了,但是一定還會再度盛開,樹葉綠了,又枯黃了,但是一定還會再翠綠起來,南飛的大雁來了,又去了,但是一定還會再飛回來,遠方的流水來了,又去了,但是一定還會再流回來,一切都是如此地匆匆忙忙,來來去去,但是,總是在彼此之間循環(huán)往返。”[6]在這篇文章中,他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述了唯物辯證法發(fā)展變化的觀點。他說:“古往今來,變在其中。千古之器皿,確實價值連城,卻不可為今日之實用,高祖之法規(guī),真正句句璣珠,仍不可以當代之法典?!保?]這一表述,使讀者通過明白如話的閱讀體驗哲理的深邃性和歷史的縱深感
又如,在《關(guān)于“方法”》一文中,周德義先生運用幾近于日常生活的語言,解說了“方法”這一重要哲學范疇。他說:“一般說來,方法是解決思想、說話、行動問題的門路、程序等。是指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目的,必須按一定的順序所采取的步驟。我們也可以從字義上分析,所謂‘方’即是正,方正,方方正正,引申為正確的意思;所謂‘法’即是法則、辦法。組合起來,‘方法’即是解決問題的正確的途徑與辦法。通常人們喜歡把‘說道理’‘講方法’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一來,我們就把‘講方法’具體轉(zhuǎn)化為兩個問題,一是關(guān)于認識問題的途徑與辦法問題,二是關(guān)于解決問題的途徑與辦法問題?!保?1]研究者的匠心使讀者會驚嘆哲學竟然如此通俗易懂。
毛澤東說過:“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yōu)槿罕娛掷锏募怃J武器?!保?2]2009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diào)要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周德義先生運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深奧的哲學道理,是實現(xiàn)上述目標的有益嘗試,也是作者的功力所在,正如明末清初學者李漁所說:“能從淺處見才,方是文章高手。”[13]近人吳獬也說過:“眼前景致平常話,便是詩人絕妙才?!保?4]用兩位前人的語言評價周德義先生哲學研究的表達方式,恰如其分。
[1]周德義.論哲學意義的一二三[J].湖南社會科學,2006(5).
[2]周德義.思辯的哲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3]周德義.我在何方:“一分為三”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4]周德義.論哲學“三態(tài)”[J].求索,2005(11).
[5]周德義.哲學的深淵[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6]周德義.哲學詩話(三)[J].教師,2010(22).
[7]周德義.關(guān)于構(gòu)建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思考[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8]周德義.世紀哲學的思考[J].云夢學刊,2008(6).
[9]周德義.哲學詩話[J].教師,2010(10).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8-309.
[11]周德義.關(guān)于“方法”[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
[12]逄先知,等.毛澤東傳(1949 -1976):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1325.
[13]李 漁.閑情偶寄[M].長沙:岳麓書社,2000:60.
[14]吳 獬.吳獬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