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健
(湖南科技學院 經濟與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地方性高校國家助學貸款實施現(xiàn)狀及對策思考
劉 健
(湖南科技學院 經濟與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國家助學貸款是解決高校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的一個重要舉措,有利于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工程。分析國家助學貸款運行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進行有效的思考,對于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充分發(fā)揮政策整體效益,確保國家助學政策實現(xiàn)既定目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方高校;助學貸款;現(xiàn)狀;對策
隨著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經濟困難學生上大學難的問題日益凸顯,貧困家庭孩子上大學難開始成為了社會問題。據統(tǒng)計,地方性高校經濟困難的學生約占在校學生總數的30%,其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人數約占在校生總數的5%—10%。為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輟學,目前,我國已經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由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和社會捐助基金等多種形式并存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然而,由于獎助學金指標相對不足,勤工助學實際收入較低,占用時間較長,因而難以滿足貧困學生實際學習和生活需求。與之相比,國家助學貸款是我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資助體系中覆蓋面最廣、資助力度最大、最有利于幫助貧困學生解決經濟困難的一項重要舉措,是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
國家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財政和高校共同給予銀行一定風險補償金,由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旨幫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支付在校學習期間所需的學費、住宿費及生活費的銀行貸款。然而,由于我國實施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時間較短,措施還不夠完善,各方面的權利與義務不夠清晰,導致助學貸款發(fā)展緩慢,嚴重影響到政策的順利運行。[1]分析地方性高校國家助學貸款的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思考完善國家助學貸款的實施對策,對于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促進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為切實加強高等教育建設,解決貧困學生上大學難的問題,我國國家助學貸款從1999年開始試行,2000年9月正式實施。從此,大學生可以用自己的個人信用作抵押,辦理助學貸款。這種信用助學貸款一經推出,就得到高校和學生的關注,成為一種熱潮。2003年,國家助學貸款開始進入首批還貸高峰期,但全國平均違約率卻高達20%。至2004年上半年,全國因此共有100多所高校被銀行列入暫停放貸的“黑名單”。從而使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為了解除困境,進一步推進國家助學貸款業(yè)務,切實改進和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2004年6月,人民銀行、教育部、財政部三部委聯(lián)合銀監(jiān)會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的若干意見》,主要從延長還貸年限、改革財政貼息方式、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招標選擇貸款經辦銀行和建立學生還貸約束機制等五個方面對原有政策做了較大調整。從2004年到2009年,國家又先后出臺多項措施,加大助學貸款政策的落實。然而,新政策仍主要集中在貸前監(jiān)督和貸后的補償兩方面,對貸款期間的管理和違約責任的追究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所以執(zhí)行5年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據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在第二屆“助學政策助我成才”征文活動頒獎大會上透露,從1999年至2008年年底,全國高校累計有436.1萬名大學生通過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圓了大學夢,累計貸款金額達337.1億元,惠及436萬大學生。其中,2008年全國高校新增貸款人數67.4萬人,新增貸款金額 65.9億元。但即使如此,尚有很大一部分貧困生不能得到助學貸款。還款方面,據新浪網2008年7月12日報道,廣西高校國家助學貸款“追債忙”違約率近50%。據新華網2009年12月10日報道,廣東高校助學貸款陷入“困局”,違約率6年升高10多倍。10年來,助學貸款違約率逐年上升,高校不僅要承擔向貸款銀行支付風險補償金,還得耗費大量人力、財力來催還助學貸款。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助學貸款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好的發(fā)展,但是新機制下的國家助學貸款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情況仍不容樂觀。另外,地方性本科院校助學貸款還存在申辦程序復雜、貸款品種單一、貸款成本高、貸款管理難度大、還款方式不靈活、銀校貸款積極性均不高等問題,且日益突顯。
助學貸款新政策出臺后,成績顯著,國家助學貸款已經在高校資助體系中起到了1/3強的作用。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一)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存在缺陷
1.新機制增加了高校的工作量。從學生申請、資格審查、組織簽訂貸款合同到貸款信息錄取等手續(xù)均由高校承擔。地方性高校一般有在校學生1萬人,按貧困學生20%的額度計算,就有2000人辦理助學貸款,貸款工作量是相當大的。另外,新機制下國家助學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是按隸屬關系,由財政和高校各承擔承擔50%。高校承擔的部分按當年貸款發(fā)生額的一定比例計算,該比例與該校貸款畢業(yè)生的還款情況相關聯(lián)。貸款發(fā)生額越多,所交的補償金越多。在實際操作中,有時高校繳存的補償金比實際發(fā)生的逾期貸款還多。因此,挫傷了高校的積極性,也增加了高校的負擔。
2.政策性目標與商業(yè)性運作的矛盾難以調和。實施國家助學貸款的目標是幫助家庭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維護高校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助學貸款是一項政策性貸款,但又被定性為一項商業(yè)性貸款,委托商業(yè)銀行操作,將風險交由商業(yè)銀行承擔。從而導致委托人(政府)的政策性目標與代理人(商業(yè)銀行)商業(yè)性操作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以致影響商業(yè)銀行貸款的積極性,進而影響了助學貸款政策的順利實施。
3.助學貸款財政貼息政策不合理。按規(guī)定,各地方所屬高校的國家助學貸款貼息的比例由地方財政狀況決定,即經濟不發(fā)達的地區(qū)是最需要國家助學貸款,而其貸款規(guī)模卻因地方財力有限而受限制。另外,貧困地區(qū)因經濟條件限制,很多由貧困地區(qū)財政貼息培養(yǎng)出的學生卻到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就業(yè),造成貧困地區(qū)財政資金向發(fā)達地區(qū)倒流,形成由貧困地區(qū)出錢為發(fā)達地區(qū)培養(yǎng)人才的不合理現(xiàn)象。嚴重加重了貧困地區(qū)的財政負擔,挫傷了貧困地區(qū)開展國家助學貸款的積極性。
4.助學貸款額度偏低且品種單一、還款期限短且還款方式不靈活。按規(guī)定,學生每年貸款金額為學生全部年收入與所在學校學費、住宿費和當地有關部門規(guī)定的基本生活費標準總和的差,原則上每年貸款申請金額不超過6000元,事實上,很多地方性高校只貸學費且額度不超過5000元。新機制規(guī)定學生所借貸款必須在畢業(yè)后 6年內還清,相比之下,地方性高校學生就業(yè)壓力大,還款壓力自然大。而且還款方式不靈活,借款人一次性還款還必須到經辦銀行還款,不能通過網上銀行轉賬,導致借款人因工作流動而還款難。[2]
(二)銀行缺乏管理經驗,貸款收益低,積極性不高
1.經辦銀行管理經驗不足,積極性不高。新制度規(guī)定國家助學貸款采取對經辦銀行招標的辦法來確定,事實上,經辦銀行以前沒有接觸這項工作,經驗不足,摸著石頭過河,過于謹慎,導致貸款程序相當復雜,貸款數據不完整,一當借款人畢業(yè),因工作流動,貸款跟蹤管理難度相當大,如若違約,很難追討。盡管現(xiàn)有的風險補償機制可沖抵銀行損失,但其比例上限為15%,超過部分仍由經辦銀行承擔,因此,經辦銀行的積極性不是很高。
2.助學貸款成本高,收益低。國家助學貸款筆數多、單筆數額小、回收期長、利率低,而且對每筆貸款的財政貼息、賬務處理、貸前考核、貸款催收、檔案管理等手續(xù)一項也不能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辦理成本高。另外,助學貸款50%部分需要財政補貼解決,而補貼部分需經教育部、財政部層層審核,往往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落實到位,從而也影響了經辦銀行的積極性。[3]
(三)我國社會信用基礎薄弱,貸款學生違約現(xiàn)象嚴重
新機制下,國家助學貸款還缺乏一種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我國的個人信用制度還缺乏一個全國聯(lián)網的個人信用檔案和個人信用評價系統(tǒng)。國家金融管理部門、銀行、學校、司法部門、用人單位等部門信息資源共享程度差,造成部分大學生心存僥幸,認為不還款銀行也無法聯(lián)系到本人,也不會對自己造成什么不良影響。從實際情況來看,作為高素質的大學生,其道德水準和信用觀念與其所受教育程度并不完全成正比。少數人還鉆法律和制度的空子,蓄意拖欠助學貸款。從而導致違約現(xiàn)象嚴重,挫傷了經辦銀行的積極性。
(一)政府要及時調整政策,把握好輿論導向
政府可以建立以政策為導向的貼息、代償辦法,減少或免除地方政府及高校的貼息和風險補償的責任,加大對貧困地區(qū)、農林師等專業(yè)及地方性院校的資金支持,切實發(fā)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同時,要針對不良貸款現(xiàn)象,建立專項基金向各銀行代償,減少銀行顧慮。繼續(xù)做好高校畢業(yè)生助學貸款代償資助工作,鼓勵畢業(yè)生到西部地區(qū)和艱苦邊遠地區(qū)縣級人民政府駐地以下地區(qū)基層單位工作,為貧困地區(qū)、艱苦行業(yè)、崗位留住人才,實現(xiàn)對人才流向的調控。政府和高校還應該注意輿論宣傳導向,在突出國家助學貸款資助性、政策性特點的同時,要加強宣傳其經濟本質,強調學生行為的主體性,轉變一些人對國家助學貸款的錯誤認識,從而減輕銀行、高校所面臨的壓力,督促借款學生按時歸還貸款本息。[4]
(二)加強國家助學貸款信息管理,注重學生的誠信教育和法律法規(guī)教育
從高校方面來說,要建立國家助學貸款學生的個人信息檔案,將其納入電子化系統(tǒng)管理,逐步實現(xiàn)系統(tǒng)內和銀行間聯(lián)網,便于相互查詢,資源共享。同時要發(fā)揮育人優(yōu)勢,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yǎng),深入開展誠信教育和法律法規(guī)教育,使學生明確借款人的權利和義務。尤其要加強畢業(yè)生畢業(yè)前貸款確認和還貸跟蹤督促等配合工作,以增進銀校信任與合作。
從銀行方面來說,應在國家助學貸款個人信息管理系統(tǒng)建設基礎上,進一步簡化國家助學貸款申請和審批等程序,為國家助學貸款管理、跟蹤、查詢等提供便利。再次,高校要借助自身優(yōu)勢,在貸前審核時,要嚴把資格審查關,確保借款學生信息盡可能準確,消除各種不良回收隱患,保持銀行對學校的良好信用評價。
(三)銀行要調整和完善貸款方式
經辦銀行要從地方性本科院校實際情況和借款學生的不同家庭情況、未來的還款能力等多個角度出發(fā),細化貸款品種,取消額度限制和延長還款期,準許借款人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在一次還本付息、等額本金還款、等額累進還款、等比累進還款等多種方式中選擇,同時經辦銀行也要考慮到畢業(yè)生的現(xiàn)實困境,結合地區(qū)和專業(yè)前景等情況分別予以延長。另外,銀行還必須制定和完善各種措施,激勵借款學生主動、提前還款。也可以給不同期限的貸款設定不同的利率,對逾期要罰息,提前還款的給與利率上的優(yōu)惠,幫助借款學生測算各種可能組合的貸款成本和特點,使借款學生還貸既有壓力又有動力。
(四)建立完善國家助學貸款信用評價體系
一般來講,對貸款違約學生最具威脅力的是完善的社會信用評價體系。由于助學貸款政策措施在出臺過程中相應監(jiān)督機制不是很完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基本上依賴借款人通過自律來完成還貸,相應的懲罰機制也沒有配套跟上,進而出現(xiàn)一小部分人利用其中的漏洞,惡意欠貸,因此必須要完善相關的誠信體系。不僅僅要通過道德手段來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還要引入法律手段來保證助學貸款政策的實施。通過法律的約束,規(guī)范助學貸款的權利與義務,強調法定的貸款回收授權,增強貸款履約的法律約束力,化解違約風險,使對不守信者的懲處有法可依,加大對失信者的懲處力度,增大違約成本,從而提高還款的自覺性。
(五)大力倡導生源地助學貸款
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是近年來探索出的比較符合金融屬性、具有商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國家助學貸款品種,在身份認定、信用約束等方面優(yōu)勢突出,是國家助學貸款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五下特點:一是借款人貧困標準容易掌握,信用分析比較準確可靠。二是以學生家長擔保方式貸款,金融單位風險小。三是生源地助學貸款是在學生家鄉(xiāng)辦理,到期后追討容易,還款率高。四是貧困生如期繳清學校全部費用,思想包袱與心理壓力小,有利于集中精力投入學習。五是降低了貸款成本,減輕了學校的負擔。[5]因此,相關部門應出臺有關生源地貸款的配套措施和優(yōu)惠政策,鼓勵商業(yè)銀行從生源地控制風險,減少風險,確立經辦銀行開展生源地貸款的法律地位,并出臺與生源地貸款業(yè)務特征相符合的優(yōu)惠政策和具體操作規(guī)程,進一步推進生源地助學貸款業(yè)務的開展。高校應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學生積極申辦生源地助學貸款。
[1]國辦發(fā).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若干意見[S].國辦發(fā)[2004]51號,2004.
[2]沈麗娟,刁慧艷,唐茜.國家助學貸款困難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09,(2).
[3]唐笑炯.從學校角度淺析國家助學貸款發(fā)展緩慢的原因及其對策[J].經濟師,2009,(1).
[4]汪煜,宋松.對國家助學貸款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的探討[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2).
[5]姜紅仁.生源地助學貸款的優(yōu)勢[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5,(29).
G416
A
1673-2219(2012)01-0095-03
2011-12-13
劉?。?983-),男,湖南衡陽人,湖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系教師,研究方向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校:張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