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張勇,柳春蕊,李詩鴻,魯濤,朱平珍
(1.湖南理工學院a.《云夢學刊》編輯部b.中文系,湖南岳陽414006;2.北京大學a.教育基金會b.中文系c.法學院,北京100871)
南湖藏書樓上好讀書
——《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云夢學刊》研討會發(fā)言選登*
余三定1a,張勇2a,柳春蕊2b,李詩鴻2c,魯濤1a,朱平珍1b
(1.湖南理工學院a.《云夢學刊》編輯部b.中文系,湖南岳陽414006;2.北京大學a.教育基金會b.中文系c.法學院,北京100871)
余三定
我先講四個方面的意思。
第一,北京大學的老師和同學今天來南湖藏書樓參加“南湖藏書樓上好讀書”研討會,我和我夫人朱平珍老師謹此表示真誠的歡迎和感謝!我在此特別要提到的是:張勇老師此次是到長沙看望北大暑期社會實踐的同學,他的日程安排很緊,特地擠出時間來南湖藏書樓參加研討會,他今天下午就要飛回北京,這讓我很受感動;柳春蕊老師與我是忘年交,他已連續(xù)三年利用暑假來南湖藏書樓做客,每次來時,我們一起看書,聊天,探討一些讀書和學術上的問題,感到非常開心,特別有收獲。所以我在此特別要對上述兩位老師表示歡迎和感謝!
第二,《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與《云夢學刊》已有較長時間的友好交流與合作關系,希望能堅持下去。我主編的《云夢學刊》與《北大研究生學志》的學術交流是從2004年開始的(那時是柳春蕊博士擔任主編,南湖藏書樓的“報刊室”收藏有《北大研究生學志》2004年至今的歷年合訂本),至今一直沒有間斷過,我與《北大研究生學志》這八年來的歷屆主編和不少編輯都是很好的文友、朋友關系,我也多次受邀參加《北大研究生學志》舉辦的學術活動。北大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學術的殿堂,也是思想的圣地和情感的家園。我每次去北京出差,總選擇住在北大附近,總想感受一下北大那種超越世俗的氣氛和精神?!对茐魧W刊》很樂意與《北大研究生學志》合作,是為了向北大學習,向北大的老師學習,向北大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學習?!侗贝笱芯可鷮W志》在很多方面大力幫助了我們。如,每年都將《云夢學刊》“當代學術史研究”欄目的總目錄在《北大研究生學志》刊登出來,參加我們組織的學術研討會,向我們推薦文章,等等。近幾年來,北大的不少博士、碩士研究生以及一些老師向我刊熱情投稿,這與《北大研究生學志》幫助《云夢學刊》擴大了在北大的影響不無關系。我希望兩刊能繼續(xù)真誠地合作下去。
第三,關于南湖藏書樓,我提供兩方面的情況。其一,為什么要建南湖藏書樓。我前不久接受了《中國教育報》記者杜悅博士圍繞南湖藏書樓所做的專題訪談。訪談中杜悅博士問我:在今天這樣一個市場經濟沖擊一切,人文生態(tài)普遍比較浮躁的情況下,你還有雅興和定力建私家藏書樓,請你談談你在這方面的想法。我當時談了兩點想法,其中一點是:讀書和學術研究是我生命中特別有情趣的一個事情,能夠給我?guī)碚嬲目鞓?,而不是苦差事,所以我樂意去做。其二,我藏書有一個較長的積累、發(fā)展過程:早期,基本上靠自己買書;后來,大部分是自己買,少部分是文友送;到了近幾年,則發(fā)展為大部分是師長、文友贈送,少部分是自己買。所以我特別感謝給我送書的師長、文友和朋友,感謝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關于今天研討會的選題“南湖藏書樓上好讀書”。去年暑假,時任《北大研究生學志》主編鐘誠博士等多位同學來到南湖藏書樓座談,《云夢學刊》編輯部的老師都參加了,當時我們沒有設定主題。會后,我自己和同學們把各自的發(fā)言進行了整理,柳春蕊老師等人第二天到達,我向他約請了書面發(fā)言稿。隨后我將所有發(fā)言組合起來取了個總題《南湖藏書樓里話藏書》,發(fā)表在《湖南科技學院學報》和《北大研究生學志》及多家電子媒體上,產生了較大影響。此次是《北大研究生學志》和《云夢學刊》在南湖藏書樓舉行的第二次研討會。今年初,我和柳春蕊老師開始商量此次研討會,當時都覺得要定一個基本主題,為此我和柳春蕊老師有過多次交流(包括面談、電話、手機短信和電子郵件等方式)。我曾考慮,去年談“藏書”,那么今年就談“讀書”,明年則或許可以談“著書”,我提出的參考題目為“南湖藏書樓里話讀書”或“當下高校閱讀狀況(或走勢、或走向)研討會”等。柳春蕊老師考慮后提議改為“南湖藏書樓上好讀書”。我考慮后,同意了柳春蕊老師的提議。
我建議,在此次研討主題之下可以談談下述問題:(1)讀書的意義和目的。比如可以探討讀書主要是為了享受讀書過程的快樂還是為了讀書之外的功利目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2)讀書的選擇。比如,如何看待、處理專業(yè)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關系;如何看待、處理情趣(興趣)讀書與功利讀書的關系;如何看待、處理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的關系;如何看待、處理自主閱讀與時尚(包括暢銷書)的關系;等等。(3)讀書的方法。(4)讀書與著書的關系。(5)讀書與藏書的關系,等等。
我就說到這里,再一次謝謝大家!
張勇
我談幾點個人感受和看法。
首先,我談談藏書樓。我是北大信息管理系畢業(yè)的,所學課程也涉及一點圖書管理方面的知識。圖書管理這一學科是從西方引進的產物,它與我國藏書樓思想還有一定的淵源。中國傳統(tǒng)的藏書樓與余三定老師的南湖藏書樓有很多的不同,但又有一定的共性:藏書樓都是有學之士、有識之士所為。昨天余老師送了我一本《南湖藏書樓》,書中提到建藏書樓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為藏書而藏書,即為社會藏書;另一種是個人藏書,為學術而藏書。余老師屬后者,體現(xiàn)了余老師的個人志向,也為我們在座的后學樹立了榜樣。
第二,談談《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與《云夢學刊》的交流。余老師對《北大學志》很器重。我覺得這兩個學刊有一些共同之處:有激情,有追求。兩個刊物志同道合,共同推動學術發(fā)展。同時余老師與《北大學志》的編輯們有一種忘年之交的情誼,也為在座的后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術交流平臺。
第三,談談北大情緣。余老師和夫人朱平珍老師都在北大進修學習過,在我們美麗的靜園遐思,在未名湖邊思考。所以,一見到兩位學長就感到非常親切,我覺得大家都有一種對北大的認同感。
最后,衷心感謝余老師為我們大家提供了這樣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
柳春蕊
幾天前,一個赴廣西做選調生的研究生電話里說,他在人生轉折點上寫了十八個關鍵詞。其中,我最欣賞的一個,就是“學習”。其實,人生除了學習之外,其他諸義諦都不重要,因為學習囊括了一切。學習不外乎理論與實踐兩種。理論學習就是書本閱讀,實踐就是向群眾和社會學習。用傳統(tǒng)的話來說,就是知與行的問題。所學到的知識要經受現(xiàn)實檢驗,以解決當下人生諸相為要義而閱讀,這是古人對于知行二字的理解。古代讀書人,上焉者不是以圣賢自期,便是以天下為己任;下焉者輒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鵠的來激勵自我。依我看,這樣的讀書目的與動機也不妨理解成知的“行”。
在一個多元共生的信息時代,我們閱讀多半是以自己的興趣為出發(fā)點,以充實人生為目的。這短短的人生啊,其實是很有學問的。有的人呵護不夠,敗葉霜露,風雨飄零;有的人善于經營,用心澆灌,勤于剪裁,與這些人交談,樹木扶疏,花香盈人,讓你覺得怡然、清爽而不俗。這怡然、清爽與不俗,是由內而外,先是自家受益,然后益之于他人。我常與學生講,人要有書卷氣,有書卷氣的人往往雅而不俗,凡事有一己之判斷,不跟風,不隨流,自不媚俗。最要不得的是江湖的匪氣,拉幫結派,搞小團體作風。浸潤書籍愈深者,書卷氣愈濃,其言行舉止,自然文氣斐然,高華但不庸弱,堅毅而有勇謀。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低俗,講國學者自成了國學的低俗,講企業(yè)管理者自成了企業(yè)管理的低俗,居大學之高位以教授者自成了高校教授之低俗,居政權之要沖衢路者自成了政門之低俗。為什么呢?就是書讀得不夠,有些人淺嘗輒止,自認為讀了一點書,便好示人,惟患人不知,爭著要把一分作二分地講出來,而這又迎逢了這個低俗的媒體。以視覺和感官娛樂為主的媒體從根本上說,是從俗,從眾,且形成了一種從俗的公共意識話語,這個意識話語就是一種權力,但人們覺察不到,看不清楚,我常喻之為新鐵屋子。生在這新鐵屋子里的人們自有他們的不幸,不過要是現(xiàn)在你還想做著吶喊的覺悟者,那便是自討苦吃。我看到的不僅是此種權力不痛不癢地殺害了很多人,同時也暗殺了文化與文明的精髓,這是頗為痛心的事。大抵時代就這樣泥沙俱下的前進罷。力挽狂瀾只能是具圣人情結之少數(shù)派的自我作想,因為這權力實在是太大了,上上下下裹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一個人書讀得愈多,愈覺得淺薄,他就愈加謙虛。以人之修養(yǎng)而論,讀書本身就是一種素質,是涵養(yǎng)。人的氣質各有偏頗,得中道而用之者畢竟少之又少。有些人偏剛,或偏柔,或喜怒無常,或陰鷙寡恩,有的像久旱無甘霖,有的則淫雨不開,怎么辦?那些聰明卻讀書不多的人會從自己的經歷中悟出成長的道理;若愛好讀書,他們會把自己所讀到的人物作為人生參照,自覺補充稀缺的營養(yǎng)。當然,還有一種救濟的方法,就是交朋友。但擇友須謹慎,而今識友道者又恐不多了。那種能相互激勵、不斷提升對方的朋友,在我所交往的當中,也是少而又少,故而我很珍視現(xiàn)實中的良師益友,但更愿意與古人為友。但真正做到能與古人相會,契闊神游,從古人那里學到本領,悟出新知,又不為古人所縛,這似非飽食古書本者所能眼望的了。
我少時體弱多病,后來體魄良有強健,端賴讀書之功。讀書讓我明白中庸至善是最高的德性,循此大道,日日修持,自能強健。讀書,與這長長短短的人生一樣,是苦力的長跑,堅持乃第一義,亦是根本義。孟子、莊子、韓非子、董仲舒、諸葛亮、魏征、唐太宗、杜甫、韓愈、王安石、張居正、王陽明、王夫之、曾國藩、毛澤東,還有西洋大儒,這些人物無時不激勵著我。反復閱讀他們的文字,知人論世,不僅看到作為歷史的個人是如何開創(chuàng)一個時代,風氣為一二人所開創(chuàng),不僅看到他們一個個是如何從樹立規(guī)模到大風大浪之細微敬慎,到最后的結局,常為這一幅幅生生不息、滾蕩著血泣交加的宇宙強健之音的畫面而感懷,在禮贊生命意志、事功文章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體悟到凡此之人物皆可學而至。一旦悟出“可學而至”,我們就自覺到這時光是如此之迅疾,如此無情誼之告別,雁過無跡,轉瞬即逝。此時,便能真正獨立,即人生似有可堪寄托與交付之事了。韓愈《伯夷頌》中說,“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即此義。人生有所樹立,則能用心也專,神固能凝,不為外物所擾。“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辈氖钦婺塥毩⒄撸痛四懽R而言,堪稱人杰,是大丈夫。曾國藩在京師不多時,就悟出孟子是可學而至,毛澤東早年亦云曾國藩可學而至,此“學”者即不斷改變自己,日日提頓。莊子說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眱H此這一點,莊子便是孔子的知音?!靶心炅保钦f孔子到老也不放棄學習,不停止自我思考和修養(yǎng)之完善。所以,我認為,論學習,恐怕孔子要算是最早的“學習家”。時下國學沸沸揚揚,依我看,讀《論語》者,當以明“學而時習之”章為第一要義,以孔子這位“學習家”為榜樣,活到老,學到老。
與思想者對話,與歷史交流,與書中人物同悲泣,同歡樂,共命運,神游萬里,思接千載,這是何等的盛事!我們人類,論力量不如猛獸,論敏捷不如鳥蛇,皮膚不能御寒,胃臟不以耐饑,而卒能勝制萬物者,靠的是我們的文字。人類有文字,便將一人一群體一時代之思考積累并傳遞下去,并以此為出發(fā)點,繼續(xù)積淀人類的智慧,像地層構造那樣形成古老而漫長的歷史和經驗,這便是書籍的起源與進程。說人類的驕傲,這恐怕要算是人類最可自豪與驕傲的地方。現(xiàn)在,倘若我們丟棄這寶貴的書籍而追逐這漫無邊際的時尚,似乎是淡忘我們從何處來;將一生之精神和心力寄寓于信息之感官世界,尤是不知體要的做法。手執(zhí)一卷,或對邃古的哲人,或接絕域的學者,親聆其吐露的畢生思考,這樣的收獲,真可謂便宜之至!他人借手工或機械生產的物質產品,我們必須以相當代價始能獲取;而他人畢其一生之思考,窮年累月,殫精竭慮,形成精神產品,我們除支付其物質部分的書籍價格以外,便可無條件地盡情享用。
人的表現(xiàn)不外乎動與靜兩種形態(tài)。以井水喻之,其動者為用,百姓所用;其靜者為體,停淵蓄水之謂。一個人,以其心而論,與物相刃相靡,費盡心折,投機鉆營,像莊子所說,“與接為構,日以心斗”。每個人的利益趨動,首先是萌發(fā)于心志,世界上恐怕沒有比人心更狠毒的。從心到口,從心到身,從身到行動,普天之下,都在將盡情揮霍他們自己的心,恍如這心是別人的一樣。智者常說,要知止。智要止,心亦止。人白天因其更好生存而忙于工作和學習,這是動的形態(tài),是心的外放;晚上當有其閑暇,靜養(yǎng)其心,收其放心。不然日夜如此,心何以消受!閱讀,按自己的身性趣味有所損益,確實是一種難得的靜養(yǎng)吾心的途徑。曾國藩好養(yǎng)氣,白天所養(yǎng),如日之升;晚上所蓄,如鼎之鎮(zhèn),后者為體,前者為用。無論怎么忙,他每天必留出一小段時間,用于閱讀、誦文或習字、作文等,這時段他所希臻至的狀態(tài)即是“鼎之鎮(zhèn)”。
經常讀書的人,常有幾個世界,多個維度,看問題不偏,做事情能權變,說話分寸感很強,待人設身處地。人的灑脫與睿智,坦然與自適,大多是從讀書中得來。所以,讀書能讓我們擁有一寧靜之心境,一從容之態(tài)度,一健康之頭腦。所以,我說閱讀是修養(yǎng)的尺度。一個人事業(yè)的高度取決于他的綜合能力,比如紛繁蕪雜之中能否有大定的意志,包括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取得一定的成績,更能虛懷若谷,知有所退,藏有所止,并歸功于一群體之努力;他深知事業(yè)的推動力根本乃在得道多助,以自己的涵養(yǎng)贏得人和,仁者無敵,大勇者乃在厚德與無疆的仁愛。這些一面來自他的悟性,但是人的認識和自明終受制于時代與有涯的生命,終不能窮盡知之涯,所以他另一面必然是借助于經典的力量和某種思想經驗的啟示,使之成為源源不斷的活水,這一切在于他閱讀的廣度和思考的深度。一個人事業(yè)剛開始,因其靈明之故,倘能匯聚各種因素,使其事業(yè)的進境呈直線上升運動,這倒是常見之事;當達到一定高度,仍想進一步擴大,突破瓶頸,推向一個質的變化,則有萬萬不易。這樣說,閱讀也是事業(yè)進境中的重要驅動力。
與閱讀相伴的是思考。思考需安靜方有進境,有的人喜歡鬧中攝靜,有的人對思考的外在環(huán)境要求很高,這些因人而異。我于喧鬧于幽靜二者,皆可讀書。讀研究生期間,因生計需要,一個月要花上一周外面掙經濟,另外三個星期則坐讀圖書館。暑假白日在外兼職,晚上可在教室看書,那真是久逢甘露,就像久違的老朋友,開卷親切。我能這樣做,主要是緣于要日日提升自己的想法。后來習慣了,那些宏大目標倒在其次,反而手不釋卷卻成了一種人生習慣,這種習慣伴隨我多年,有時在旅途,有時在候車,有時在家鄉(xiāng)的小路上。
習慣形成了,就成自然。閱讀不再是外于吾身,而是我們身心的一部分,故而有閱讀之自覺?!捌埬馨l(fā)憤讀書,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均無不可讀書。茍不能發(fā)憤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xiāng)、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真不真耳!”(曾國藩語)這說的是立志的效用?,F(xiàn)代社會,有人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他們可能將讀書理解偏了,以為只有在學校,甚而坐在教室里大塊時間地學習才是讀書。其實,天底下無處不可讀,無時不可讀。我們似乎比古人更忙更累,當然忙碌也是各有各的忙法,有些人卻能整合碎片的時間,學到不少新知識。其實,人們除了工作之外,自有不少閑暇時間,這些閑散時間沒利用好,主要是未養(yǎng)成讀書的生活習慣。使閱讀、思考與寫作成為一種習慣,說得高雅一點,就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逄先知說:“毛澤東是一個讀書不知疲倦的人。讀書忘記睡覺,讀書忘記吃飯,是常有的事。他曾經號召我們的干部,要養(yǎng)成看書的習慣,使看書占領工作之外的時間。他要求別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了?!保?]看書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我們的生活便有了許多鮮活的事情與事理。固必意我,日漸遠去;今我與向我自然處于動態(tài)更替之中,日月常新,是活水的源頭。人生得此境狀者,與物為春,與時俱化,這是最大的歡樂!照今天的講法,就是最高的幸福指數(shù)。譬之于思想,則不僵化;施之于事業(yè),則不固舊;受之于家庭,則能和睦;用之于身體,則不虧不盈,永葆光輝。
現(xiàn)代人的時間呈線形,多半一個維度,它多出了系列、程序、規(guī)則這樣的命題,科學而精確。相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段,今日的閱讀更要懂得精讀。在這個空前信息化時代,思想知識化,知識信息化,人們不易獲得真知,因而更有必要捍衛(wèi)真知。人的自由根源于思想的洞見和對自身認識的自律,而這些不可能通過現(xiàn)成而便捷的方法得到,必須是與經典對話。經典的意義,就在于它曾經對社會和人類所面臨重大問題回答的有效性,并在其后的歷史進程中,這種有效性依然成為現(xiàn)世人們思考的接續(xù)點和思想資源。同樣,文化傳承首要是經典的闡釋與傳播。當我們考量在文化這條長河中,誰被歷史所記住,且卷蕩前往,哪些又被歷史無情拋棄,當然還有些是越多少年重新被發(fā)現(xiàn),都不自覺地發(fā)現(xiàn)文化鐘情的仍是富有歷史洞見之思想以及言說有效性的措施和策略。說到這里,還要借用尼采《歷史的用途與濫用》一書中的觀點,“我們的確需要歷史,但我們的需求完全不同于那些知識花園中的疲乏的閑人。不管他們會如何高傲地鄙視平淡的需求,情況都是如此。換言之,我們?yōu)榱松詈托袆佣枰皇菍⑺鳛樘颖苌詈托袆拥囊粭l便宜之計,或是為一種自私的生活和一種怯懦或卑鄙的行動開脫。”[2]在傳統(tǒng)語境里,對知識上的判斷是落在“經世致用”這四個字上。自18世紀中葉漢宋之爭以降,這二百多年學術進程,與“經世致用”的傳統(tǒng)有了很大乃至根本上的偏移,使得知識科學化,思想系列化,道德邊緣化,至是學術得以獨立。這種知識立場的確立及相關研究范式的開創(chuàng),都是現(xiàn)代學術足以區(qū)別傳統(tǒng)學術的重要依據(jù)。在人類面臨新挑戰(zhàn)的今日,如何選擇歷史上的知識,選擇何種知識類型以及學問秩序之確立等等,依然為那些有志于思考時代與人類問題的人們所不能輕易看過,更不宜滿足“知識花園中的”閑人想象與風流情趣。歌德說:“我痛恨一切只是教訓我卻不能豐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動的事物?!遍喿x經典,在歷史與文化的取舍上,在建設一個美好人類共同體遠景方面,比思想的行動力更富有深刻之意義。
現(xiàn)代社會追求快速、高效、統(tǒng)一、便捷,人們疲于奔命,幸福感愈來愈薄弱。原因是,我們于外物世界之取得過于容易,只要有錢,什么都有,不要出門,不用思考,什么都安排好了。想來,古代皇帝生活亦不過如此,但轉頭想想,這又是何其的可悲!假期是有限的自主時間,很多選擇旅游,一切都給人們安排好了,從衣食住行到游覽路線,從服務員到解說員,這當然很便利,很高效,符合科學發(fā)展之理性。但轉身想,我們與工具何異?隨人安排,任人處置,并失去免疫,習慣被設定的集體狂歡規(guī)則。說到底,這樣的規(guī)則也是一種專制和壟斷?,F(xiàn)今人們已習慣這種類似隱喻的專制。古代的徐霞客憑藉自己的意志而探索,他在探索中所彰顯出的人性光輝,多么高貴!被物質層層包圍甚而窒息的現(xiàn)代人又何往夢見!我常說今天也有革命,也需要革命,但革命的對象與形式迥異于歷史上的流血戰(zhàn)爭和宮廷政變,現(xiàn)在革命的重要對象是物質世界,革命任務是重新認識從生產環(huán)節(jié)到消費世界中的人物關系問題;革命的形式以前是可見的,今天是隱蔽的,人們習慣于以戰(zhàn)斗這樣外顯有力量的字眼來理解革命。以前的斗爭形式成兩分法,敵我雙方是不同的群體和勢力;今天是一樣的群體,革命的對象即是革命的主體。換言之,今天要集體對抗我們集體所生產的物質世界以及反思人類自身,在這個域閾中,我們都是飽受患難而未有知覺的可悲憫者,人類最終將是被拯救的對象。
媒體時代,它的規(guī)則是不需要人們思考,不要求人們作過多的形而上論證、解讀和闡釋,只需要人們去觀賞。在媒體語言中,沒有關聯(lián),沒有語境,取消了意義,取消了歷史,往日那些復雜而連貫的思想都統(tǒng)統(tǒng)被一連串的趣味和娛樂所取代。從政治、經濟、教育、宗教、科學到體育,這些核心領域中的觀點和認識,都在媒體時代能找到相應的位置。新媒體開始了它們蓄謀已久的試圖靜悄悄地成為人們認識這些事物的新指揮棒的歷史長征。這里,請允許我們作大膽推測,媒體時代它的根本意圖是重新塑造人們的思維方式、認識論和世界觀,重新定義真理、人性、知識與現(xiàn)實。它的下一步圖謀就是對書籍發(fā)起一次集體襲擊,想在一夜之間摧毀人類所有的書籍以及人們關于紙媒時代書籍的忠誠認識和詩意懷戀。這樣的事實,我們這一代即將看到,但我們要奮力抵抗。原因不完全出自于我們對歷史考古的尊重和傳統(tǒng)的理解,而是出自我們人類的自身,即我們要對“人類走向何方”做集中反省和可能性探索。話說到這里,閱讀就不僅是一種修養(yǎng),事業(yè)前進中的必備食糧,也不僅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時代責任,在新與舊、時與事、古與今問題上,閱讀這種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解讀文明的經典方式成了一種象征,我們是守望這種象征呢?還是發(fā)明新方式重新闡釋,建立新秩序加以規(guī)定呢?這些都將被納入以思考和探索為職志的有識青年的視野中。
李詩鴻
我認為,讀書之要點在于抓住幾個基本關系
第一,讀書與選書的關系。好讀書,亦要讀好書。每個人判斷標準各異。如梁漱溟所言:“我很早就有我的人生思想。約十四歲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個價值標準,時時用以評判一切人和一切事。這就是凡是看它有沒有好處和其好處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沒有好處,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蔽覀€人非常贊同這種思想,讀書不能“專務虛文”,唯有懷揣“問題意識”,方能“經世致用”,進而“造福大眾”。中國傳統(tǒng)的讀書人常常與事實隔得太遠,也是中國近代以來積弱之根源。而講實用、實利,當然流歸到墨家思想,而墨家思想自古并未為大眾所熟知和接納。因此,讀書、選書以墨家的“實用主義”為導向,希冀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己力,方為讀書、選書之根本。
第二,讀原著與解釋類書籍的關系。如何讀書,值得反復琢磨。應盡量讀原著,不看解釋的書籍,解釋的書籍包含了太多個人的色彩?!皶x百遍其義自見”,而其中之真意,卻不盡然相同,“橫看成嶺側成峰”,讀書更需要的是積累和思考。就外文書籍看,更是如此,本人也在做一些翻譯的工作,語言的精巧,內涵的豐富,實在不能盡然能夠領會。在讀書之際,不斷思考,寫下讀書筆記,書中的意思便被慢慢地消化、吸收,轉為自己思想之一部分。讀書不能著急,以一顆平和的心,終會有成。
第三,泛讀與精讀之間的關系。如晉代陶潛于《五柳先生傳》所言:“不慕名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敝v的是泛讀。閱讀面的廣泛與否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而閱讀的專精則衡量了一個人的深度。作為一名碩士、博士生,我們應當處理好泛讀與精讀之間的關系,將知識面的廣博與各學科知識的專業(yè)性相聯(lián)系,找尋到一個可以適用于自己的平衡點。
第四,讀書與寫作的關系。有些人“作品很多”,但過于泛濫,質量不高,有些人“述而不著”,講求隨性,各具特色。在我來看,讀書是一個輸入的過程,而寫作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兩者必須要結合。因為,寫作讓理解更加深刻。一本書,讀完并不代表能理解,理解并不代表會運用,會運用也不代表能夠觸類旁通。將讀書與寫作融為一體,把自己的想法化為鉛字,供更多人品評與參考,殊不知我們今日之書即是前人閱讀后輸出之精華?沒有交流的讀書是死讀書,思想需要碰撞,一個人的想法再好也是有限的。
愛讀書的人生是豐富的人生,讓我們感覺到精神上的愉悅,在現(xiàn)代高效率的商業(yè)社會中追求這樣一種平衡,會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生的真諦。南湖藏書樓上好讀書,聞著默默書香,尋找讀書之樂!
魯濤
作為《云夢學刊》的編輯和南湖藏書樓的???,今天又碰到了這么多的北大學子,我感到非常榮幸。因為:第一,借用北大學報龍協(xié)濤老師的一句話,說我們《云夢學刊》主編兼南湖藏書樓樓主余三定老師是個“以書為友、以書為樂、以書為生”的“書癖書癡”。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和余三定老師接觸的機會很多,我深深地感到龍協(xié)濤老師的評價是非常精準的。我現(xiàn)在的“師”包括了余三定老師。在學問和業(yè)務方面,他教會我怎么做學問,怎么編輯好學術刊物;在為人處世方面,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謙謙君子”的儒雅風范,他的言傳身教讓我受益終生。這是我人生的“榮幸”。第二,我每次來南湖藏書樓,都如同尋寶人一樣,懷著虔誠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去挖掘我要的“珍寶”。所以,去的次數(shù)多了,自然收獲不小,除了有意外的收獲之外,更重要的是,難得增添一份樂趣。這是我讀書的“榮幸”。第三,余三定老師曾寫過一篇散文《未名連洞庭》,暢談了他與北大的情緣,與北大學人的友誼。借此,我想說的是,希望《北大研究生學志》與《云夢學刊》兩個編輯部的同仁,情緣、友誼像浩浩渺渺的洞庭水一樣源遠流長,像兼容并包的未名湖一樣博大精深。這是我友情的“榮幸”。以上這些,正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三生有幸”。
讀書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不過這個話題也是歷久彌新。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人們對讀書都有自己的見解,也正因此如此,產生了許多和讀書有關的典故、名言、警句和詩文,并且以此為載體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讀書文化。
在我們談論讀書這個話題的時候,首先有必要對讀書的的含義作一個清晰、準確的界定,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深一步探討它的意義、作用、方法等。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對“讀書”的釋義是:(1)看著書本,出聲地或不出聲地讀;(2)指學習功課;(3)指上學。從三種解釋中我們可以把“讀書”的概念歸納為廣義上的讀書與狹義上的讀書。所謂狹義上的讀書就是閱讀文本,用流行的說法就是感受“紙間靈韻”,我們讀《詩經》,讀《史記》,讀《毛澤東選集》,讀課本,讀雜志,就是使用了這個概念;廣義的讀書指的是學習。比如,好好讀書,報效祖國,這里的讀書就是學習。廣義上的讀書與狹義上的讀書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但是,在現(xiàn)實的應用上,人們往往將兩者相混淆。
下面,我要講的是狹義上的讀書,具體談談讀書的效用與讀書的方法。
古人認為讀書的效用主要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币簿褪钦f,通過讀書考取功名,才能得到財富和美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讀書的功能和效用越來越廣泛,除獲取個人的利益之外,讀書還能報效國家,周恩來從少年時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實,讀書還讓人感到渾身充滿了一股力量,而這種力量可以激勵著人不斷地前進,這就是培根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碑斎?,讀書還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讀書能明白事理,增強能力;讀書能陶冶性情,德潤人心等等。總而言之,讀書的效用有多種,而我所理解的讀書的效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讀書是個人尋找精神家園的一種路徑。著名房地產商潘石屹說:“現(xiàn)在市場上最缺什么樣的房子?我說,‘廟宇’。我不是指傳統(tǒng)的教堂或寺院,是人心,是人的心靈的居所。沒有這樣的居所,有再多的房子,人們都是孤獨的,像驚弓之鳥一樣。”在潘石屹看來,當今社會許多中國人缺乏個人心靈的棲息地和精神家園。不能發(fā)現(xiàn),造成這種現(xiàn)象有多種原因,而缺乏以讀書為路徑的人文精神恐怕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吧。
第二,讀書是學術研究、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做任何學問,從事任何科研,都必須讀書,必須從文本中尋找有效的信息,然后通過常年的累積,才能獲得突破,取得成績,這是任何科學家和學者的不二法門。
第三,讀書能解決許多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個人才華。在競爭的社會里,多讀書可以讓人變得聰明,更加有智慧去戰(zhàn)勝對手。20世紀80年代流行一句話,“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痹谀莻€時代,如果一個人多讀數(shù)理化的書,就能解決許多現(xiàn)實問題,走到哪里都會受到歡迎。
第四,讀書是提升個人素質和地位的有效手段。古人常說:學而優(yōu)則仕。所以,古人通過讀書來獲取功名,在提升個人素質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地位得到高升。雖然今天的人們不再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作為金科玉律,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讀書是提升個人素質和地位的有效手段,并奉為圭臬。
第五,讀書是許多名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毛澤東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薄帮埧梢砸蝗詹怀裕X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睂嶋H上,讀書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一種和吃飯、睡覺一樣,甚至比這兩者更重要的生活方式。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也是如此,他嗜書如命,手不釋卷,書以伴行,書以伴眠,甚至書以伴廁??v觀歷史與現(xiàn)實,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讀書能成為一個人的重要的生活方式,成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這個人必然會很博學,很高尚,也很偉大。
至于讀書方法,縱有千萬條,我覺得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求通”。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敝嗅t(yī)也認為:“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由此可見,大到一個國家,若要長治久安、興旺發(fā)達,則需保持上下通達,言路通順;小到一個人,若要保持健康的體魄,則需保持血脈通暢,精氣貫通。毫無疑問,“求通”是我們社會發(fā)展和自然演化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
同樣,讀書也需求通。茅盾的“窮本溯源”,是為求通;華羅庚的“厚書薄讀”,是為求通;錢鍾書的“取長補短”,是為求通;秦牧的“牛嚼鯨吞”,是為求通;馮友蘭的“知音解味”,是為求通;金克木的“讀書得間”,是為求通。
上述這些名家讀書正是由于把握了“通”的原則,所以他們做到了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學問精通,特別是錢鍾書、馮友蘭,可謂是學貫中西,識透古今。
很榮幸今天有這么多文友來到南湖藏書樓,謝謝大家的光臨!
今天討論的題目是北大中文系柳春蕊老師出的——“南湖藏書樓上好讀書”,謝謝他“點睛之題”的鼓勵。那么,藏書樓上讀書究竟“好”在哪里呢?左宗棠有一副對聯(lián):“身無分文,心憂天下;手持萬卷,神交古人?!蔽艺J為,在藏書樓里正如左宗棠所說的,可以“手持萬卷,神交古人”。關于這點我在《南湖藏書樓》的“代序二”中曾寫到:
人生短暫,至多百余年,然人世千秋萬代,似滾滾東流水,前不見頭,后不見尾,同為人而不得相見,實為憾事。所能見者,惟天上明月,前照古人,后照來者。因此,人便創(chuàng)造出了一輪心空之月,一輪常新不老之月,這就是集人之智慧與精靈和情思的圖書,于是,也就有了藏月之樓——圖書館和藏書樓。
有了這一輪常新不老的心空之月,古往今來的人,便可以似嫦娥一樣奔月,到那月宮中去長袖飄飄,翩翩起舞,以文會友,或成為創(chuàng)作者,或成為再創(chuàng)作者(讀者),聚會唱和,對影成三人。在那里,前可見古人,如李白、杜甫;后可見來者,如冰心、蕭紅。在那里,先秦諸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同室生輝,東西方的哲人、詩人與科學家們列隊聯(lián)歡。你拿著書單,用不著電話預約、朋友介紹,更不必心懷忐忑,說“冒昧、打擾”,即可以見到一個個名人、偉人……如法國的羅曼·羅蘭,他說他把最美好的時間給了莎士比亞。這也是他能創(chuàng)作“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用音樂寫小說”,從而成為法國思想家、文學家、音樂評論家并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原因吧!“藝術品不是為了自己而存在,而是為了欣賞它們的人而存在”,黑格爾如是說。這樣看來,圖書這心空之月宮又如一個奇妙的無邊客廳,正虛位以待千秋萬代、南來北往之客。[3]
當然,我們不僅可以把古人請到藏書樓來,和他“聊天、對話”,還可以在這里恭迎今人?!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一本書。今天來到藏書樓的每一位老師、同學的發(fā)言,都有閃光之處,都有值得我學習、借鑒的地方。例如,北大心理學系范志偉同學發(fā)言就很新穎,對藏書樓的感覺很好,他說南湖藏書樓建造在鄉(xiāng)村農舍中,同于農舍又不同于農舍,其特點是“融入世俗,超越世俗”,很有哲思,對我有啟發(fā),樓猶如此,人亦該如此。文藝理論教授、書畫家、原岳陽市副市長李凌煙老師在南湖藏書樓揭牌儀式上也早說過:“在南湖之濱,在這個農民房崛起的村落里,竟然出現(xiàn)了這么一棟從外表看來和周邊比較配套,從內容看來和周邊截然不同的一棟藏書樓,感到非常了不得,了不起。這是岳陽市、也可以說是湖南省、甚至說不定是中國的,在文學界、教育界、藏書界的一大盛事?!蔽液臀蚁壬嗳ㄔ抢罾蠋熢趲煂r的學生,李老師任教《文學概論》課,三定畢業(yè)后,有幸成為和他教同一門課的同事,他曾將他凝結心血的講義毫無保留地借給三定作備課的參考,近年來他又多次光臨南湖藏書樓做客,給予我們極大的鼓勵和幫助,師生情誼銘刻心中,永遠難忘。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先霈老師登臨南湖藏書樓后,撰聯(lián)4幅,將藏書和自然之景與為人之道一一比照說來,他寫道:
八百里洞庭供望眼;十萬冊經卷開心胸。
三定緯編何止三絕;平珍心境總歸平常。
三更燈火書有味;四季湖山景不同。
讀書養(yǎng)浩然氣;觀景生靜穆心。
王老師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是學者兼才子,是三定師專畢業(yè)后到華中師大進修時的恩師,王老師后來被聘為湖南理工學院的客座教授,因此我也很榮幸地成為他的學生,聽了他不少講座和講課,還寫過聽他講座后的文章《良師的風采——記王先霈教授》。他撰寫的這四副對聯(lián),以生動的形象和比照的手法,讓人領悟到讀書、教書生涯的最高境界,真可謂有“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之趣。
著稱海內外的詩歌評論家、散文家李元洛老師,是我和三定在岳陽師專時共同的恩師,我也曾寫過《簡論李元洛的詩歌研究》的論文。李老師將他的大部分藏書和部分手稿贈送我們,從而推動了我家把建造藏書樓的想法盡快付諸實行??梢哉f,李老師是建造南湖藏書樓最早的“力挺者”和捐贈者,也是第一位將手稿藏入南湖藏書樓的學者。李老師還光臨藏書樓的揭牌儀式并作精彩講話,他說:
第一,南湖藏書樓對岳陽而言,是岳陽的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我常常用四句話來贊美我的舊游之地岳陽。岳陽是歷史名城,人文勝地,山水佳區(qū);同時,岳陽也是時代新都。今天,有了南湖藏書樓,更增加了岳陽的光彩,它是岳陽的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
第二,對于南湖而言,南湖藏書樓是一座空前的文學樓臺。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藏書樓源遠流長,在今天,存下來的最早的藏書樓是浙江寧波的天一閣藏書樓,已經有450年歷史。藏書樓在古代,在近代乃至在現(xiàn)代,曾經有它繁榮昌盛的歷史。在當代,由于種種原因,私人的藏書樓越來越寥落,我們岳陽有南湖廣場、南湖大道,今天又新添了一座南湖藏書樓,因此說它是南湖的一座空前的文學樓臺。
第三,南湖藏書樓對于湖南理工學院而言,對廣大學生來說,它可以養(yǎng)心,可以勵志,即可以養(yǎng)育你的靈魂,可以激勵你的志向,因此是一脈文教的清泉,是文化教育事業(yè)清新的泉水。劍橋大學有一個校訓,對學生們說的,“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重要的是與真理為友”,借用這句話,我希望湖南理工學院現(xiàn)在的和未來的學生以及以前的學生都與余三定藏書樓為友。
最后一點,就我和余三定的關系而言,當然也包括余三定的夫人朱平珍女士,南湖藏書樓是一方值得我長久懷念的文藝寶地。因為我跟三定有數(shù)十年的師生之誼,藏書樓里有我?guī)浊缘馁洉?,而且我和余三定也是同行,我原來搞文學評論,后來又與朱平珍同行寫散文。這種文章友誼是非常珍貴的。
因此我說,南湖藏書樓是岳陽的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是南湖的一座空前的文學樓臺,是湖南理工學院一脈可以養(yǎng)心、立志的文教清泉,也是一方值得我永遠紀念的文藝寶地。
從李老師在藏書樓上的即席講話,可領略他語言的簡潔、思辨的縝密和思想的深度,而他為藏書樓所撰寫的對聯(lián),又展現(xiàn)了他作為詩人的風采,他的對聯(lián)如下:
湖寬堪作硯豪揮萬字;樓闊好藏書富壓百城。
“湖寬堪作硯”,詩人的想象力和氣魄躍然紙上;“富壓百城”,學者對藏書樓的評價、對人類精神財富的珍視一言概之,由此可見其情之深,思之深。
正因如此,能恭迎今人,神交古人的南湖藏書樓,亦可謂如劉禹錫《陋室銘》中所說的那樣,“談笑有鴻儒”吧!
[1]逄先知.博覽群書的革命家——毛澤東讀書生活我見我聞[M]//青年讀本:第1輯.南昌:百花洲出版社,2010:81.
[2]尼采.歷史的用途與濫用[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1.
[3]余三定.南湖藏書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代序二.
10.3969/j.issn.1674-117X.2012.01.027
【編者按】2011年7月15日,“南湖藏書樓上好讀書——《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云夢學刊》研討會”在湖南岳陽市南湖藏書樓舉行,來自北京大學的老師、研究生、本科生和湖南理工學院的老師近20人參加了研討會,南湖藏書樓樓主、湖南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云夢學刊》主編余三定教授主持開幕式并致辭,《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主編、北大哲學系2009級博士生王巍主持研討。研討會上,大家就信息時代讀書的意義和目的、讀書的選擇、讀書的方法、讀書與著書的關系、讀書與藏書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地交流和探討。為弘揚讀書文化,本刊特意選登了研討會的部分發(fā)言。
2011-11-10
余三定(1956-),男,湖南岳陽人,湖南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學術史研究;張勇(1982-),男,遼寧營口人,北京大學教師;柳春蕊(1976-),男,江西都昌人,北京大學教師,文學博士;李詩鴻(1984-),男,安徽淮北人,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魯濤(1979-),男,湖南平江人,湖南理工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朱平珍(1953-),女,湖南平江人,湖南理工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衛(wèi)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