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今杰
(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湖南湘潭411005)
論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與公民隱私權的保護*
張今杰
(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湖南湘潭411005)
隨著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等的涌現(xiàn)和快速發(fā)展,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經濟時代。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它同時也使個人隱私被窺探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其經濟的、人文的和技術方面的原因。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如何保障個人在網絡交往的隱私權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和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
網絡技術;隱私權;網絡倫理;法制建設
在信息經濟時代,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愈來愈依賴于網絡。網絡技術全方位地影響著人類社會。其中,網絡技術對公民隱私權的影響尤其引人關注。要了解網絡技術對隱私權的影響問題,首先就得厘清隱私、隱私權和網絡隱私權這幾個概念。
隱私、隱私權和網絡隱私權是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概念。
“隱私”(privacy)是個外來詞,它源于英文單詞private,其原意為“讓我自己呆著”。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隱私。隱私是指個人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而不愿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擾的私人事項。從字面上來理解,隱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事,即所謂“私”;二是不愿意被他們知悉或受他人干擾的事,即所謂“隱”。[1]“隱私”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內涵。我國學界一般認為,“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當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當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和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保?]
隱私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它是公民人格權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它的內容包括個人隱私的隱瞞權、個人生活不被干擾權和個人資料的支配權、控制權以及不被非法收集、利用權?!半[私權”概念的產生最早要追溯到美國學者沃倫(Samule D.Warren)和布蘭代斯(Louis D.B Randeis)于1890年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fā)表的《論隱私權》一文。他們認為隱私權是“生活的權利(right to life)和“讓我單獨呆著的權利”(right to be let alone)。也就是說,隱私權本質上就是一種決定權,即決定自己的各種事務是否公開給他人的權力。
現(xiàn)在國內一般認為,隱私權是指自然人自主決定其私人事務、個人信息等個人生活領域內的事情是否讓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在本人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況下非法干涉或利用自己私人信息的一種獨立的人格權。換言之,隱私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格權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保?]
網絡隱私權是一種新興的人格權,是隱私權在網絡空間中的延伸和體現(xiàn)。它是伴隨著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和普及而產生的,指網絡用戶在網絡中的個人隱私信息享有不被侵犯的權利,在未得到當事人的“同意”之前,他人隱私信息持有者不能將信息和數(shù)據(jù)用于其他目的。網絡隱私權主要是指:“公民在網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公開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與個人有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毀損的意見等?!保?]一般認為,網絡隱私權包括多個方面,一是網民對自己的個人資料被收集的知情權,即對自己的姓名、年齡、血型、身高、宗教信仰、通訊地址、健康狀況等方面的信息被網站或他人收集情況的知情權;二是網民對私人信息的保密權和這些信息是否公開的決定權,或者說網民對自己私人信息的處理權;三是網民對自己信息的瀏覽和更正權,即經自己同意后公布的相關信息如果有誤,網民有要求相關網站或個人對這些信息進行更正的權利;四是對已公開信息的監(jiān)督權,即經網民同意的公開的相關信息必須遵守約定用于某一目的,網民有對其進行監(jiān)督的權利。
網絡世界具有現(xiàn)實世界所沒有的虛擬性,網絡隱私權較一般隱私權在客體的范圍上有所擴大。在傳統(tǒng)日常生活中不屬于隱私的內容,如姓名、性別等在網絡中都屬個人的隱私。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使得對個人網絡隱私的保護比對傳統(tǒng)隱私保護更為困難。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互聯(lián)網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越來越成為不可或缺的媒介。政府、公司、學校、個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離不開網絡。與此同時,公民個人的隱私權卻屢遭侵犯。影響較大的事件如前些年的“銅須門”、“艷照門”等,在這些事件中,當事人的隱私權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侵犯,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大體來說,在網絡信息化時代,公民的的隱私權受到侵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某些網站對網民個人隱私權的侵害。電子商務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大大簡化了商品和貨幣流通的過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網站的訪問者在進行網上購物時,網站都要求他們填寫比較真實的個人資料,這些個人的隱私性資料往往很難得到保護。只有極少數(shù)網站做到了網絡安全專家的要求,遵守職業(yè)道德,為客戶保守秘密。大多數(shù)的網站卻漠視客戶個人的隱私權,非法收集、轉售客戶的信息給網絡廣告代理商和網絡服務商。其他如BBS論壇等網站也大都存在這種現(xiàn)象。他們都利用C00kies這種設施追蹤用戶的上網記錄,收集訪問者信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商業(yè)目的。網站的這些行為,無疑是對隱私權的嚴重侵害。
其次是個別駭客(Hacker)的攻擊行為。駭客大多是電腦程序的設計者、網絡技術高手。他們利用自己編制的程序,侵入到別人的計算機中,偷看、下載、刪改計算機上的個人資料,并通過對個人信息的整理、分析,識別用戶的真實身份。駭客竊取別人的私密信息、資料之后,出于某種動機,利用所掌握的他人隱私,或在網上隨意發(fā)布,或以此對他人進行敲詐勒索,從而給他人在物質和精神上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受害者為檢查系統(tǒng)安全漏洞,恢復遭刪改的資料,往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因此駭客行為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嚴重地擾亂了公民個人的生活安寧。
第三是管理者對職工隱私權的侵犯。為了加強同外界的聯(lián)系,提高工作效率,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網。于是,員工們就可以在上班時間進行聊天、炒股、玩網絡游戲、收發(fā)電子郵件等行為。管理者為了控制員工在工作時間的行為,往往會利用一些軟件對員工的工作進行監(jiān)督或監(jiān)視?!跋愀垭[私委員會的調查發(fā)現(xiàn),21.1%的公司承認對員工的電子郵件進行監(jiān)控?!保?]在國內,近年來雇主對工作場所電子郵件進行監(jiān)視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普遍。為了監(jiān)督員工的工作表現(xiàn),上海開發(fā)了一種名叫“網絡神探”的軟件,能夠記錄并監(jiān)控員工在企業(yè)網絡工作站上所做過的事,企業(yè)負責人只要打開“網絡神探”瀏覽器,就可以監(jiān)視和記錄雇員在辦公室的一舉一動,并以其作為職工工資和職務晉升的依據(jù)。上海已有數(shù)十家企業(yè)安裝了“網絡神探”軟件。這種行為遭到了大多數(shù)員工的抗議,他們認為公司使用“網絡神探”監(jiān)視自己,就象別人私自打開自己的辦公抽屜,這是一種侵犯隱私權的行為。
第四是網民對他人隱私權的侵犯。目前國內網民以每年數(shù)以千萬計的速度增長著,他們沉醉于其中,因為他們的言行不象現(xiàn)實生活中一樣有著各種約束和顧慮,有著相對比較高的自由度。也正因為如此,廣大網民在享受這種“自由”時不經意間就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
網民對他人隱私權進行侵犯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隨意進行“人肉搜索”。什么是“人肉搜索”?這是一個新興的名詞,它指的是信息征集者通過提供信息交流空間的網絡服務商(主要有新浪愛問搜索、百度貼吧、百度知道、貓撲論壇、天涯論壇、網易搜搜等),來尋求某一問題的解答。網絡社區(qū)中廣大網民中的知情者或提供相關信息,或將此問題進一步推廣至其他社區(qū)或論壇,替信息征集者征求解決方案。這樣通過將征求信息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一人提問,八方回應的方式,最終得到信息征集者所需要的信息。令人擔憂的是,如果信息征集者所需要的信息是為了揭露一個黑暗的或是令人憤怒的事件,那么通過“人肉搜索”得到的相關當事人的信息就會在網上傳播開來,進而會有很多網民在網上公開抨擊當事人,甚至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對當事人的現(xiàn)實生活進行騷擾或者威脅,嚴重地影響當事人的正常生活和人身自由。這顯然是對相關當事人的隱私權的嚴重侵犯。更為重要的是,信息征集者如果出于不良動機,捏造有關事實來攻擊別人,而網民不作區(qū)分,滿腔熱情地為之進行“人肉搜索”,在網絡上和現(xiàn)實中進行討伐和攻擊,就會出現(xiàn)冤假錯案,給當事人造成極大傷害。例如“銅須門”事件就是如此。
網民對他人隱私權進行侵犯的主要手段之二就是某些網民因為自己的好奇心,在網上搜索、瀏覽、傳播別人的隱私信息,給他人的精神與物質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如2008年轟動一時的“艷照門”事件。這種案例一般首先是有好事者在未征得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將當事人的許多隱私照片在網上公開。進而輿論一片嘩然,幾乎全民在同一時間知曉此事,很多人紛紛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照片進行“欣賞”,并熱心地傳播給朋友同事。當事人一時成為千夫所指的道德敗壞的罪人,精神上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經濟上也因此遭受著巨大的損失。而人們在紛紛遣責當事人的不講文明、厚顏無恥地同時,往往并未意識到自己正在侵犯著別人的隱私,實際上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要有效地防止公民個人隱私權的被侵犯,對隱私頻遭侵犯的原因進行分析必不可少。我國當前在網絡信息化過程中的侵犯公民個人隱私權的現(xiàn)象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法制的不健全、經濟利益的誘惑、歷史文化根源。
1.法制建設的缺憾。網絡時代的公民隱私權之所以屢遭侵犯,關鍵的問題在于我國目前缺乏對這種行為直接處理的法律規(guī)范。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沒有將隱私權規(guī)定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分別在1988年和1993年的司法解釋中指出,侵犯隱私權造成名譽權損害的,將按民法通則關于名譽權保護的相關條款進行處理。但是隱私權并不等于名譽權,兩者有很大的差別,公民的一些隱私權遭到侵犯后缺乏進行處理的法律依據(jù)。而網絡隱私權則更是近些年才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舊的法律規(guī)范更是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這是網絡隱私權侵犯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
我國目前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屬于間接保護。除了信息產業(yè)部2000年發(fā)布施行的《互聯(lián)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guī)定》和一些相關法律中的一些零散規(guī)定外,我國還沒有專門的隱私權保護法來對網絡侵權行為進行規(guī)范。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只是比照傳統(tǒng)隱私權來進行,而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過于分散,對網絡隱私權缺乏專門的保護體系。網絡隱私權侵權案件的偵查、起訴、調查取證、審判等方面都存在困難,這一切都使我國網民的網絡隱私權很難得到較好的保護。
2.經濟利益的驅動。任何行為都有深刻經濟根源,網絡上出現(xiàn)的侵犯公民隱私權的現(xiàn)象也和經濟利益息息相關。正是由于不正當?shù)慕洕骝屖褂行┚W站和個人鋌而走險,蔑視道德力量的約束和法律、法規(guī)的監(jiān)控,肆意侵犯他人的隱私權。他們或者搜索和收集、出售網民的相關隱私信息,侵害他人隱私和權益;或者通過技術手段盜取網民的銀行密碼、套取網民銀行存款;或者利用網民的隱私信息進行網絡詐騙、網絡聚賭、制黃販黃等。這些行為均有高額經濟回報,而公安機關又難以搜尋線索,而且很少有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對其進行制裁,這為個別網站和個人獲取非法利益提供了客觀條件。
3.歷史文化的原因。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業(yè)文明,其重要的特征是農民對土地的強烈依賴性。由于生產技術的落后,農民長期被固定在其耕種的土地上。因此其生活和交往的圈子相對穩(wěn)定和狹窄。在這樣一種農耕社會中建立起來的倫理規(guī)范、法律制度、交往方式無不被打上家族宗法的烙印。因此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用于調節(jié)人與人關系的規(guī)范與制度往往局限于熟人之間、親人之間。換言之,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私人倫理是成熟和穩(wěn)定的,而公共倫理則因生活方式所限而相對不夠成熟。隱私權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并被世界各國法律吸收主要是在二戰(zhàn)之后,是建立在科學技術比較成熟、國際交往比較頻繁、整個人類由熟人社會向法制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在我國,很多人在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尤其是網絡隱私權的同時往往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侵犯他人的權利。
4.網絡空間的虛擬性。網絡社區(qū)是一個虛擬社區(qū),在這個虛擬世界里,很少有人會用自己的真名與別人進行交流。這實際上是為侵犯他人隱私提供了技術的支持。正因為可以匿名在網上發(fā)言,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就有了逃避法律制裁的可能空間。在這個虛擬的空間里,人們只需要一個符號或者代號如ID或網名來代替真實身份去自由地發(fā)言或者瀏覽網絡上的內容。人們在各種論壇性質的網站里發(fā)表文章、評論、觀點、圖片、視頻和他人的有關隱私信息等等,通常不需要表露自己的真實身份。由于這種行為具有隱蔽自己真實身份的效果,于是有一些人就無所忌憚的發(fā)表評論和抨擊別人、發(fā)布違法內容等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懾于法律的威嚴和道德約束,不得不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因此往往言行比較謹慎,但在網絡上,不少人卻肆意辱罵、攻擊他人,編造謊言傳播流言蜚語,對自己的言行十分放縱。他們認為可以逃避別人的追究,因為他們在做這一切的時候是帶著面具的:網絡上代表他的僅僅是一個符號。
5.人類好奇、偷窺的心理?,F(xiàn)代心理學認為,偷窺其實是人的一種心理需求。因為人在總是不能完全掌握周邊環(huán)境,缺乏安全感,所以需要弄清身邊同伴的一舉一動,以便作為自己行為的參照。而且越是難以知曉的信息越能引起他的興趣。因此喜歡窺探隱私是人類的天性。這種心理需求在社會情境不確定、個體缺乏安全感時尤其強烈。當前中國正處于急劇的經濟、社會、政治轉型時期,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加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們所面臨的的競爭壓力和不確定性空前提高,就業(yè)、就醫(yī)、住房、小孩上學等問題成為人們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社會成員普遍缺乏安全感,一部分人還會程度不同的產生焦慮、憂郁、恐懼和沮喪等消極情緒反應。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背景和心理狀態(tài)下,一部分社會成員尤其是生活在社會較低層次的成員為了舒緩內心壓力、尋找行為參照依據(jù)、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偷窺還可以滿足窺探者的征服欲和控制欲。偷窺者認為自己知道被窺探者的一切,而被窺探者卻對自己卻一無所知,因此自己處于絕對的主動和優(yōu)勢,這種感覺給那些在現(xiàn)實世界中沒有多少控制他人機會的人很大的滿足感。這樣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了偷窺的癖好。
當然,網絡技術給人類的隱私權帶來的并不全部是負面的影響。盡管很多人成為偷窺的“犧牲品”,但網絡技術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生活上的便捷乃至民主之風。例如,我們可以通過“人肉搜索”的途徑來尋找失散多年的親友,汶川大地震之后就有不少災民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了自己的親人、朋友;另外,人們也是借助于“高科技”的幫助,才揭開了“水門事件”的面紗。如果我們的警察、記者、偵探和網民都把自己偷窺的目標定位于貪官污吏的“腐敗行蹤”和不法奸商的“逃稅賬目”以及各種社會陰暗面,我們官員就“不得不”成為人民公仆,各種丑陋現(xiàn)象也會不斷減少,社會就會處于一種公正、和諧的狀態(tài)。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上網成本在不斷降低,因此目前我國的網民增長速度也十分迅速,這給加強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任何單方面的努力都很難實現(xiàn)這個目標。因此要實現(xiàn)網絡時代個人隱私權的保障,就必須多管齊下,進行綜合治理。
1.首先是積極進行法制建設。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網民的網絡隱私權。雖然在現(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中,我國憲法、民法、刑法、訴訟法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等單行法規(guī)中都有關于傳統(tǒng)隱私權保護的零散規(guī)定。但目前對公民隱私權法律保護主要還是來自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這些法律法規(guī)是我國目前處理隱私權益糾紛最主要的法律依據(jù)。但是,在司法實踐操作中是參照名譽權來進行的,在司法實踐中這種方式明顯不利于隱私侵權的處理,而作為特殊類型的網絡隱私權更是如此,因此,應盡快建立健全有關保護網絡隱私權的法制。隱私權是每個公民應有的個人權利。“一項法律上的權利不是別的,就是允許行使某種自然的力量,在某種條件下借助于公共力量,得到保護、返還或補償。”[6]因此我們首先要在立法上進行完善,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有必要制定專門的法律來保護網絡隱私、建立統(tǒng)一的網絡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傮w上來說,我們要建立以憲法保護為核心、民法保護為重點,其他法律保護為輔助的法律保護體系。通過立法,我們要做到既保證隱私權不受侵犯,又保證網絡信息的自由流通。為此,我們可以考慮制定一部專門的網絡隱私權保護法,或制定一部隱私權法并在其中規(guī)定有關網絡隱私權保護的內容,或者在民法中加入有關保護網絡隱私權的內容,以填補法律的空白。
2.加強網絡行業(yè)自律。行業(yè)自律是許多國家保護隱私權的一個重要原則,它是通過采取行業(yè)自律措施來規(guī)范自己在個人資料收集、利用、交易方面的行為,達到保護隱私權的目的。美國就傾向于采用自律方法來保護隱私權,在實踐中證明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如非盈利性機構Truste對符合不同自律標準的網站頒發(fā)認證證書。我國許多網站在這方面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重視保護客戶的個人信息,紛紛推出自律規(guī)章或準則,以博得客戶的信任。如SOHU在信箱服務條款中有關用戶隱私的聲明:除非在特別情況下,一定不會公開、編輯或透露用戶郵件內容以及未經用戶授權不向第三方透露其注冊資料等。這是難能可貴的。在法律法規(guī)、行政規(guī)范并不完備的情況下,加強行業(yè)自律將對保護公民網絡隱私權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3.發(fā)展網絡技術、增強公民個人的自我保護意識。網絡上侵犯公民隱私權的現(xiàn)象猖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缺乏有效的個人隱私權保護技術和方法,網民個人缺乏隱私權保護意識??萍荚谌祟惿鐣l(fā)展的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一項影響深遠的技術革命,網絡首先是一個技術概念,網絡社會秩序的構建還有賴于網絡技術的優(yōu)化。如前所述,“駭客”非法攻擊公用網站、惡意破壞他人數(shù)據(jù)資料、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網絡違法案例的日益增多使網絡信息安全防范問題日益突出,也從反面突顯出進一步完善網絡技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求網民加強對網絡安全知識的學習,對侵權行為采取積極的抵制措施。加強網絡隱私權的自我保護。保護網絡隱私權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提高網民自身的隱私權意識和自我保護技能。比如,不為游戲、娛樂或網上有獎銷售所誘惑,在網站要求填寫個人登記表時不輕易泄露可以對自己進行識別的信息;充分了解網絡公司的隱私權政策;采用加密軟件保護個人資料。
面對快速發(fā)展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帶來的種種弊端,我們不能只是產生恐懼和抵制的心理,而是應當合理利用,并盡量減少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風險。
4.加強道德建設,構建積極向上的網絡倫理。無論是法律的威懾,還是技術的限制,對于保護公民的隱私權來說,都只是外在的強制的力量。而要真正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關鍵還在于通過道德建設,提高網民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養(yǎng)成尊重他人、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自覺維護自己和他人的隱私權。正如著名歷史哲學家湯因比所說:“科學對倫理來說,屬于中立的一種智力工作。所以,科學不斷發(fā)達究竟會帶來怎樣的結果,若用倫理上善惡的概念來說,就在于科學是被善用還是被惡用??茖W所造成的各種惡果,不能用科學本身來根治?!保?]倫理道德是用來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的反映,是在一定的人類交往活動中形成并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網絡倫理是在網絡交往的過程中產生的,它是們在網絡信息生活中被普遍認同的道德觀念和標準。因此,在保護網絡隱私權的過程中,僅僅依靠法律和網絡技術的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它更需要道德的力量予以支持。通過在全社會進行公共倫理的建設和培養(yǎng),做到一個網民都能遵守公認的道德準則,并對自己網上一切行為及其產生的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盡管道德約束是脆弱的,但是它是從根本建立正常有序的社會秩序的關鍵所在。
有人認為,網絡時代隱私權頻遭侵犯的原因是網絡技術的進步帶來的,也只能由網絡技術自身來解決。但是無數(shù)思想家都已經證明,科學技術不是萬能的。科學技術可以造福人類,也會給人類帶來無法估量的災難??茖W是福還是禍,關鍵在于科學技術使用者的主觀目的是善還是惡。美國教育家赫欽斯在論及人類所顯現(xiàn)出來的巨大科技力量時同樣不無深刻地指出:“如果善加運用,人類可以進入一個光輝的新紀元,但如果用來干蠢事,也可能導致異常的災難?!保?]道德作為一種調整社會成員之間相互關系的規(guī)范,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內在法則,具有與法律、行政制度等相比而言更強的穩(wěn)定性;或者說道德規(guī)范相對于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速度而言,具有嚴重的滯后性。正如德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卡爾-奧托·阿佩爾所說那樣:“大概再也沒有像科學技術的可能性擴展與特定群體的道德的守恒傾向之間不平衡這樣的例子,能更生動地表明人類文化諸領域的‘非同時性’了?!保?]也就是說,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為人類的全部生息活動不斷開拓了新領域和新視野,科學技術的觸角進入了社會的任何一個角落,而在各民族中有效運行的道德規(guī)范則主要集中于親密的層面或者說主要集中于調節(jié)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缺乏一種全球范圍內共同行動,共同承擔責任的道德規(guī)范,這與科學技術文明的全球性擴張和國際性結合的趨勢是格格不入的。正因為如此,通過道德建設來增強網民的道德自律任重而道遠。在網絡社會中,由于主體具有充分的自由,甚至缺少約束,完全有可能無端、無度地獲取網上資源,或者干擾網絡秩序。這就要求每個網絡人都遵循自覺性,遵守一般道義原則。所以,自律意識是達到網絡倫理道德訴求、構建網絡倫理學的最基本的思想基礎。因此,與網絡通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網民個人隱私頻頻被侵犯的現(xiàn)實相應,我們應該制定相應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規(guī)范網民的行為,從小學開始就開設有關電腦和網絡課程,從中學起就開設有關網絡倫理和計算機倫理方面課程,在大學階段開設有關專題講座,增強學生個人的道德責任心,培養(yǎng)學生正確技術價值觀,提高國民的整體網絡倫理道德水準。
網絡隱私權相對于傳統(tǒng)隱私權范圍更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得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更加艱難。我們必須從客觀方面抓緊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政策、不斷提高網絡技術,構建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從主觀方面加強網絡倫理建設,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識和道德責任感。才有可能一方面不斷發(fā)展和普及網絡通信技術,為國家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強大動力,另一方面保障公民的網絡隱私權,最終實現(xiàn)兩者共同發(fā)展、相互促進的有利局面。
[1]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修訂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62-163.
[2]楊立新.具體侵權行為的界定暨實例評析:上冊[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04.
[3]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7:21.
[4]殷麗娟.專家談履行網上合同及保護網上隱私權[N].檢察日報,1999-05-26.
[5]李德成.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初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180.
[6]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普通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188.
[7]A·J·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39.
[8]R.M.Hutchins.The Learning Society[M].NewYork:Harper and Brothers,1968:24.
[9]卡爾-奧托·阿佩爾.哲學的改造[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258.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Protection of Citizen's Privacy Right
ZHANG Jinjie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Culture,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Hunan,411005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electronic commerce,human society has stepped into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era.Network technology provides great convenience for production and life,but it also causes the invasion of personal privacy easier and more common.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can be found from various fields,such as the economy,historical culture,humanity and technology.How to guarantee citizen's privacy right has become a commonly-concerned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network technology;privacy right;network ethics;legal construction
G206.7
A
1674-117X(2012)01-0135-06
10.3969/j.issn.1674-117X.2012.01.025
2011-04-25
湖南省教育廳優(yōu)秀青年項目(09B107)
張今杰(1972-),男,湖南寧鄉(xiāng)人,哲學博士,湘潭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科學技術哲學、外國哲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