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陶
2010年,開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了。一條主線(人文精神),二個重點(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就是新課改精神。
相對來說,語文是一門較為穩(wěn)定的課程,所以一代代教師下來,可能都在沿襲著較為固定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作為語文老師應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在新課標的引導下, 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學生在作文的發(fā)展之路上健康地邁進。
那么,我們現(xiàn)階段的作文教學中存在著哪些問題呢?我們又應針對這些問題采取些什么措施呢?
一、脫離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需要
筆者近來聽到兩個家長在聊小學作文的情況。其一說,小學老師讓學生回家觀察一種小動物,然后寫一篇作文。家長的第一感受是“家里沒有小動物”,實際上多數動物,在城市生活環(huán)境中是不允許家養(yǎng)的,它可能會干擾小區(qū)的生活環(huán)境。這位家長在絞盡腦汁的情況下買了幾條金魚,讓孩子觀察。筆者估計,當時很多學生面對這樣的作文要求,可能都會想到“昆蟲”“魚”“鳥”等有限的動物。這樣的作文一開始就難以喚起學生的寫作欲望,甚至是帶著煩惱開始的。這位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寫下了自己比較滿意的作文,結果卻是被老師批評了一頓,批評的原因是“寫作內容太簡單”。該學生很傷心。其實就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把自己觀察到的事物仔細地介紹下來,應該是挺不錯的了。那么那些優(yōu)秀的作文又是怎樣的呢?老師表揚的作文有豐富的資料、華麗的詞匯、特殊的人生感悟。那位家長并不是語文教師,但他也感嘆:“我認為我的孩子已經很認真了,他這年齡就應該寫這樣的作文,將一樣觀察到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達出來,難道不是一個小學生應該表現(xiàn)出來的最正常的寫作水平嗎?”筆者也不禁慨嘆:這位老師有沒有想過那些優(yōu)秀作文的真實性?小學、初中、高中,各個階段的學生作文怎么都是一個要求?在這媒體豐富、網絡發(fā)達的社會環(huán)境下,要找點資料,拼湊點有感悟的文句可以說是輕而易舉,用這樣千篇一律的方式完成作文,實在是令人感到可悲!兒童表現(xiàn)童真被認為有錯,學生的天性被棄置不顧,學生的自由個性被束縛,長此下去,教師也會工作得非常沉重;各階段的教師可能不知道自己還能在習作上幫學生些什么,而在機械地重復著大同小異的工作。這樣看來,也難怪語文教學老是成為眾矢之的了。
再想想我們現(xiàn)在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在評價學生作文水平、甚至是語文能力的時候,往往沒有一個正確的或者說較為明確的標準,一不小心就會拿眼前的學生和已經做了多年語文老師的自己比較而火冒三丈;卻沒有想一下高中時的自己和眼前的學生相比怎樣,說不準還遠遠不如這位學生。作為一個理智的教師,應該設身處地地為學生想一想,學生在這樣的身心階段應該表現(xiàn)出一種怎樣的學習狀態(tài);如若違背了這一觀念,教師的行為很可能會成為拔苗助長,也很可能造成學生成長階段不可彌補的缺失。所以只有讓學生在一定的基礎上,寫出符合本身階段性特征的作文,才能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得到保障,并在作文中逐漸發(fā)展。
二、忽視不同文體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銜接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初中的九年“作文”進行了分段分層。第一學段(1~2年級)叫“寫話”,要求學生“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第二學段(3~4年級)、第三學段(5~6年級)叫“習作”,要求學生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交際,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想象作文、讀書筆記、常見的應用文。第四學段(7~9年級)叫“寫作”,要求學生會寫記敘文、簡單的說明文、簡單議論文和日常應用文。高中階段的作文要求如“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以負責的態(tài)度表達自己的看法,激發(fā)表達真情實感的熱忱,培植科學理性精神。作文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通過寫作實踐發(fā)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分析和綜合等基本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fā)……”
由此可見,小學到初中,學生作文的要求實際上是有較為明確的循序漸進的指向的。相對來說,高中和初中的接軌與區(qū)別,在很多教師心目中是缺乏明確的定位的。由上面“新課標”的情況來看,到初中畢業(yè)的時候,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各種表達方式,尤其在記敘、描寫等方面有了較好的基礎。初中可使學生達到“簡單的說明和議論”的程度,而高中階段對于理性、邏輯思維的要求明顯地增強了,所以相對于初中生而言,高中的學生應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會“更好的議論”。但是,在很多教師心目中,卻認作了是“要求學生在高中階段應該寫議論文”。實際上,每個學生在表達習慣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這正如人與人之間的興趣愛好會有很大差別一樣。當一個班級的學生都寫著風格一致的文體時,是很難展現(xiàn)個性自由的。當實現(xiàn)“新課標”的理想落空時,就是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受到抑制了。
所以,每一個教師都應該仔細研讀“新課標”,千萬不要再延續(xù)這種“你說你的,我做我的,語文反正怎么改革都是一樣的教法”這種態(tài)度了。任何一樣事物,我們要去創(chuàng)造它是很難的,要推翻它是輕而易舉的;任何一樣事物的產生都有其特殊的價值,作為身在一線的教師,更應該結合自己的工作,努力探究,使“新課標”的精神能夠具體地結合我們的工作。教師在自己難以把握學生的身心特征的情況下,至少可以以“新課標”為依據,做好有針對性的引導工作。
三、用模式化教學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性
一篇議論文在考卷上首尾段落要短,中間段落要長,這樣就符合“鳳頭、豬肚、豹尾”的特征了;文章最好是五到七段,這樣結構就比較勻稱了,不至于犯“三段論”的毛病。作文的開頭最好寫一些比喻句、排比句,或者用一個故事導入;中間最好讓那些表現(xiàn)分論點的句子單獨成段,或放在核心段落的開頭、結尾處;結尾要與開頭呼應,也盡量營造出強烈的語勢。如果寫散文,可以試試寫小標題,多一些畫面描寫,多一些修辭手法,在寫文化歷史散文的時候最好多引用點古詩文,增強文章的文學意味……
對于這些作文指導,高中階段的學生可謂耳熟能詳。
但是,學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是教師,多數人的理由也只不過是“為了迎合閱卷老師的需要,讓他覺得文章亮點多一點”,然后學生就可以得到一些分數。仔細推敲,說不準這些精美作文里的很多句子還是病句,很多獨立成段的所謂觀點與上下文可能根本沒有嚴密的邏輯關系。散文中那些浮華的話往往更是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那些所謂的引用時常給人可有可無的感覺,有時甚至會給人強烈的無病呻吟的感受。這樣的作文多的是套話,多的是兜圈子,文中常常沒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這種模式化的教學從小學里就已經初顯端倪了。到了高中階段,就會慢慢地變得根深蒂固。在模式化教學的壓制下,學生逐漸形成了“語文作業(yè)理科化”的意識,教學在越改革越功利化的考試壓力下越來越顯示出“語文教學理科化”的發(fā)展趨勢。作文成了“拼湊出來的產品”,其中體現(xiàn)出的最明顯的可悲之處是什么呢?應該是想象力的缺乏。個性自由是產生想象力的基礎,沒有個性自由的作文自然很難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想象力從哪里來?應該是從生活里來,只有學習,沒有生活體會,或者說將學習看作了整個的生活,那樣的學生就成了學習的機器。想象力通過什么來表現(xiàn)?通過作文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出體現(xiàn)。比如語言,比如結構,比如體式,比如思想感情……
教師要做的只是“給學生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幫助學生搞進一步創(chuàng)造”,“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當然,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反人類、反社會進步、反科學的任何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應該制止。創(chuàng)造過程是新價值誕生的過程。創(chuàng)造活動一定要在正確價值的指導下展開,否則會走向困境。
仔細反思一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對對象研究的重要性”;我們就會體會到,有許多東西是不能教,不需要教的。分清該教的與不該教的,這是作文教學勢在必行的工作,我們既要明確自己該做什么,又要時刻提醒自己保護學生,教育學生。這條路是艱辛的,但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收獲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