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必武
(浙江工商大學,杭州,310018)
申丹近著《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jīng)典短篇小說》(下簡稱《潛文本》)①一書是在當下經(jīng)典重讀熱潮中難得一見的佳作。
申丹一直在國內(nèi)外強調,敘事學聚焦于超越文字層面的結構技巧,文體學則聚焦于作品的語言,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補充、相互借鑒的關系。雖然西方也有部分敘事學家如莫妮卡·弗魯?shù)履峥?、戴維·赫爾曼等有著文體學研究的深厚背景,但是從具體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文體學卻未能在敘事學界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究其原因,申丹認為有三點:第一、敘事學家對語言的排斥,第二、文體學中復雜的語言學術語,第三、文體學研究在北美的弱勢發(fā)展(26-27)。與此相對照,文體學陣營卻出現(xiàn)了不少借鑒敘事學研究的做法。在申丹看來,這些借鑒大體分為三類:第一、溫和的方式,即采用敘事學的概念或模式作為文體分析的框架,第二、激進的方式,即用文體學來吸收敘事學,第三、平行的方式,即在敘事學和文體學之間劃清了界限。
《潛文本》重點梳理了“隱含作者”、“不可靠敘述”、“視角”等核心概念,目的在于“糾正誤解,清除混亂,以便更好地看清敘事結構的運作,更好地把握作者、文本與讀者之間的關系”(18)。
“隱含作者”是敘事學界的一個頗有爭議性的概念。申丹認為,“隱含作者”概念涉及兩個過程:作者的編碼和讀者的解碼。就編碼而言,“隱含作者”是處于某種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以某種立場和方式來“寫作的真實作者”;就解碼而言,“隱含作者”是文本“隱含”的供讀者推導的這一寫作者的形象(37)。但是在西方敘事學界,對于隱含作者的理解卻呈現(xiàn)出兩種相反的走向:第一種理解偏向“隱含”,第二種理解偏向“作者”??梢哉f,申丹對“隱含作者”的這種論述幫助我們廓清了關于這個概念的批評迷霧,進而使得我們更為清晰地認識這個概念的本質內(nèi)涵。
“不可靠敘述”是當下敘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話題,引起了中西敘事學界的熱烈討論。《潛文本》詳細評析了西方學者關于“不可靠敘述”研究的三種路徑:第一、修辭性研究方法,布思、費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第二、認知(建構)主義方法,塔瑪·雅克比、安斯加爾·紐寧是其中的代表,第三、認知(建構)——修辭方法,這是紐寧最近幾年來的論點。針對這三種方法,申丹認為:認知方法一方面無法取代修辭方法,另一方面也偏離了認知敘事學研究的主流。同時,由于兩者不同的閱讀位置,認知方法和修辭方法之間的綜合在批評實踐上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事情。更為重要的是,申丹還提出了一種被中西敘事學界忽視的“不可靠敘述”,即由人物視角所引起的“不可靠敘述”,由此豐富了“不可靠敘述”研究的理論模式。
申丹認為,就視角研究而言,“關鍵不是采用什么術語,而是把握幾種本質關系:感知者與敘述者,聚焦者與聚焦對象,敘述技巧與故事內(nèi)容,現(xiàn)實生活與文學虛構等?!币驗椤叭裟芾砬暹@些關系,整個畫面就會變得較為清晰,我們觀察‘視角’的視角也會變得較為平衡和全面”(103)。
《潛文本》一書中最吸引眼球的部分,當屬對“整體細讀”的介紹和討論。什么是“整體細讀”呢?申丹指出,所謂的“整體”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作品中各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加以綜合考察;二是對作品和語境加以綜合考察;三是對一個作品與相關作品的相似和對照加以互文考察”(13)。而“細讀”則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既關注遣詞造句,又關注敘事結構和敘事策略等超出文字層面的文本成分;二是在‘細讀’局部成分時,仔細考察該成分在作品全局中的作用”(申丹2008:1)。就英美經(jīng)典短篇小說而言,“整體細讀”的主要作用在于全面地闡釋作品,發(fā)掘文本的深層意義和“潛藏文本”。
《潛文本》以凱特·肖邦的《黛西蕾的嬰孩》為例,通過考察該部作品的“文內(nèi)解讀”(文體特征、敘事結構,尤其是“隱含作者”),發(fā)掘出深埋于潛文本下的種族政治,即該部作品“褒白貶黑”的立場;通過對于作品的“文外解讀”,可以使得真實作者肖邦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經(jīng)歷為“隱含作者”肖邦在種族問題上的保守立場做出合理的解釋。與解讀《黛西蕾的嬰孩》的方式略有不同,在闡釋肖邦另一部作品《一小時的故事》時,《潛文本》主要借助了“文外”和“文間”的因素(肖邦的日記和其他作品)為參照,挖掘出這部作品的“多重反諷與深層意義”。
批評界大都只注意到愛倫·坡短篇小說的唯美主義現(xiàn)象,而忽略了其中的道德現(xiàn)象這一“潛藏文本”。《潛文本》以坡的著名作品《泄密的心》為例,從“不可靠敘述”這一角度切入,從“文本、文外、文間”三個層面,對其展開研讀,從而發(fā)掘出小說中掩蓋在表層文本下的道德寓意。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潛文本》還在分析實踐的過程,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有理論模式的不足,并對此做出相應的補充和修正,進而又反過來豐富了批評理論。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是《潛文本》所研究的另一位短篇小說家。通過考察“全知視角”和“有限全知視角”的轉換,跨過層層“障眼法”,《潛文本》揭示出《唱歌課》中的雙重反諷:女主人公的冷酷無情以及父權制社會中的性別歧視。如果說《敘事》對于《唱歌課》的研究主要利用了敘事學和文體學的模式從“文本”自身的層面上展開細讀,那么其對于《啟示》的研究則是在“文間”的層面上展開,即通過比照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不僅挖掘出潛藏于作品下面的女性主義意識,由此挑戰(zhàn)了西方批評界對《啟示》長期以來的“中性”批評。
如果說《潛文本》在對上述幾個經(jīng)典短篇小說的闡釋上,同時側重敘事學和文體學,那么其對休斯《在路上》的分析則主要依賴于文體學的模式。《潛文本》的目的在于說明:“深入細致的文體分體可能會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藝術性,尤其是象征性”(285)。
《潛文本》是近幾年來難得一見的佳作。
第一、 學術研究的國際視野。申丹長期從事敘事學和文體學研究,并同時處于這兩個學科的國際最前沿,不僅熟諳它們的最新發(fā)展態(tài)勢,而且還對這兩個學科所暴露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發(fā)表自己的深刻見解,促使西方學者認識到這些問題,改變他們關于學科走向的態(tài)度?!稘撐谋尽芬粫餐瑯恿⒁飧哌h,其重點在于重讀英美經(jīng)典短篇小說,旨在以“西方學者的相關論著為主要商榷對象,力求超越西方學者的研究”(12)。
第二、 學術研究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是學術研究的生命。在《潛文本》中,申丹不為西方學界的現(xiàn)有框架和研究成果所束縛,而是開辟自己的道路,力圖得出新的結論,并同時檢驗和修正現(xiàn)有的理論框架,反過來推進理論工程的建設。從表面上看來,“敘事”和“文體”是關于作品結構和語言層面,或是關于作品的字面意義,似乎對于揭示作品的“潛文本”或字面下面的意思不會起到任何特別重要的作用。其實這就是作者匠心獨運的地方。敘事和文體是僅扣文本的利器,前者關注作品的謀篇布局,也即是作品的宏觀層面,后者關注作品的遣詞造句,也即是作品的微觀層面。換言之,同時結合運用敘事學和文體學的方法,有助于在宏觀上和微觀上把握作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申丹獨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整體細讀”這一方法,從“文內(nèi)、文間、文外”對作品進行綜合全面的考察,進而做出合理的闡釋。
第三、 學術成果的可讀性?!稘撐谋尽方o我們的又一個啟示就是“親近讀者”(reader friendly)。學術研究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國際視野固然重要,但是其成果離不開語言這個載體。雖然該書的理論模式以敘事學和文體學為主,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堆砌如山的術語和空洞的理論套話,而是盡力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傳播研究成果。
進入新世紀以來,申丹(2001,2007)不斷地在國內(nèi)學界呼吁外語研究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在創(chuàng)新意識指導下的跨學科研究路徑?!稘撐谋尽肪褪莿?chuàng)新意識下的杰出范例,該書是所有的敘事學、文體學、文學研究人員的案頭必備之作,值得我們長期收藏、參照和借鑒。
附注:
① 下引此作僅注頁碼。
申丹.2001.試論外語創(chuàng)新的四條途徑[J].外語與外語教學(10):3-6.
申丹.2007.外語跨學科研究與自主創(chuàng)新[J].中國外語(1):13-18.
申丹.2008.“整體細讀”與經(jīng)典短篇重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