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鋼
(崇文書局 武漢 430070)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以下簡稱《大字典》)“如”字第5和第8兩個義項為:
⑤應(yīng)當。清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七:“如,又為‘當如是’之‘當’?!薄蹲髠鳌ふ压荒辍?“君若愛司馬,則如亡?!薄?/p>
⑧不如。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語急例》:“古人語急,故有以‘如’為‘不如’者?!薄蹲髠鳌べ夜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笨追f達疏:“若愛彼重傷,則不如本勿傷之;若愛其二毛,不欲傷害,則不如早服從之?!薄?]
比較這兩個義項中所引書證,我們發(fā)現(xiàn)有如下共同點:其一,兩條書證均引自《左傳》;其二,這兩條書證中的“如”都是虛詞,都與“則”連用,用在語氣轉(zhuǎn)折處;其三,義項5中的“君若愛司馬,則如亡”和義項8中的“若愛重傷,則如勿傷”這兩條書證的句法結(jié)構(gòu)均為“若愛……,則如……”。我們不禁要問:相同的典籍出處,相同的詞性和用法搭配,相同的句法結(jié)構(gòu),有必要分立為不同義項并做不一樣的解釋嗎?
再做深入一點的邏輯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以上兩個“若愛……,則如……”句式中,“若愛……”部分都是作為條件分句,表示一種假設(shè)的前提;而“則如……”部分也都在轉(zhuǎn)折之后作為結(jié)論,提示另外一種選擇。
義項5書證的背景,是宋國一個臣子勸宋公放逐大司馬華費遂之子華驅(qū),宋公聽后猶豫,不忍讓大司馬的愛子流亡失所,于是這位進言的宋臣威脅宋公說:“宋公你若對大司馬不忍心,那么你就該自己流亡?!彼远蓬A(yù)對“君若愛司馬,則如亡”的注釋是:“言若愛大司馬,則當亡走失國。”“若愛司馬”是假設(shè)的前提,“則如亡”是進言的宋臣提示的于放逐華驅(qū)之外的后果更為嚴重的選擇。
義項8的書證,引自著名的子魚論戰(zhàn)。子魚此前批評宋公貽誤戰(zhàn)機,宋公辯解說打仗應(yīng)該講規(guī)矩,例如不應(yīng)該重復(fù)殺傷已經(jīng)受傷的敵人,不擒獲頭發(fā)斑白上了年紀的敵人。子魚指出宋公所謂規(guī)矩的荒謬性,批駁說:“如果愛惜已經(jīng)受傷的敵人,那么還不如先前就不要殺傷敵人;如果愛惜頭發(fā)斑白的敵人,那么還不如向這些上年紀的敵人屈服算了?!笨梢姟叭魫壑貍笔羌僭O(shè)的前提,“則如勿傷”是子魚提示的于殺傷敵人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以上兩個“若愛……,則如……”句,由于語帶譏諷,表面突出結(jié)論中后一種似乎更為優(yōu)越的選擇,而實際重點是在對前提分句荒謬內(nèi)容的否定。
擴大一點視野,我們可以在古代典籍中找到“如”字更多類似的用例,如:
1.《左傳·昭公十三年》:“二三子若能死亡,則如違之,以待所濟;若求安定,則如與之,以濟所欲。”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七:“言若能死亡,則當違之;若求安定,則當與之也?!?/p>
2.《左傳·成公二年》:“若知不能,則如無出;今既遇矣,不如戰(zhàn)也?!?/p>
與前所引書證相比,例1和例2也出自《左傳》,句法結(jié)構(gòu)同樣是兩個分句,只是作為條件的分句不是“若愛……”,而是“若……”,整體結(jié)構(gòu)為“若……,則如……”。前一分句表示一種假設(shè)的前提,后一分句“則如……”部分在轉(zhuǎn)折之后作為結(jié)論,提示另外一種選擇??梢娫凇蹲髠鳌分?,“若……,則如……”是更為標準的句式,“若愛”連文,只是“若……,則如……”句式里的“若”碰巧與“愛”字搭配而已。
在假設(shè)條件意義明確時,“若……,則如……”句式中表示假設(shè)的“若”字是可以省略的。實際上,在義項8所引書證中,緊接著“若愛重傷,則如勿傷”之后出現(xiàn)的“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就是省略了假設(shè)條件分句中的“若”字。所以孔穎達在注釋時特地將正文中省略了的“若”字補上,釋為“若獉愛其二毛,不欲傷害,則不如早服從之”。以下所引,就都是沒有“若”字的例子:
3.《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臧文仲曰:‘……巫尪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獉能為旱,焚之滋甚?!蓖跻督?jīng)傳釋詞》卷七:“言天欲殺之,則當勿生之也?!?/p>
4.《墨子·貴義篇》:“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王念孫《讀書雜志·墨子》卷四引畢沅:“《太平御覽》引‘子如勸我’作‘子宜勸我’?!?/p>
5.《漢書·翟義傳》:“義曰:‘欲令都尉自送,則如勿收耶!’”顏師古注:“言若
獉都尉自送至獄,不如本不收治?!?/p>
例3中,臧文仲勸國君不要因為天旱而做出焚燒巫尪(據(jù)傳此人能引發(fā)旱災(zāi))來祭祀天的殘忍事情,說:“老天爺如果想要殺死這個人來祭祀自己,就根本不會讓這個人出生;如果這個人能夠造成旱災(zāi),那么燒死他旱災(zāi)只會變本加厲?!焙笠痪涞臈l件分句“若能為旱”中有“若”字,與前一句的條件分句是互文關(guān)系,可知“天欲殺之”這一分句是省略了“若”字的,若補足應(yīng)當為“天[若]欲殺之”。
例4值得注意,因為該例中的條件分句“今天下莫為義”并非假設(shè),而是對事實的陳述,所以該例中“若”字并非省略,而是本就沒有??梢娫谶@一句式中,前一分句多數(shù)為假設(shè)條件,但有時在非假設(shè)條件下“如”也可用于提出一個似乎更優(yōu)的選擇。例4在“則如”之間插入了一個作為分句主語使用的“子”字,說明“則如”連文并不非常緊密,當中可以插入別的成分。例4、例5分別出自《墨子》和《漢書》,可知這個句式并不僅見于先秦《左傳》,而是直到漢代仍在使用。
在假設(shè)條件(或非假設(shè)條件)和轉(zhuǎn)折意義都明確時,“若……,則如……”句式中,不僅“若”字可以省略,“則”字也是可以省略的。如:
6.《大戴禮記·保傅篇》:“不習為吏,如視已事。”賈誼《新書·保傅》引作“不習為史,而視已事”。
例6《大戴禮記》“不習為吏,如視已事”之“如”,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如’字亦與‘當’同義?!辟Z誼《新書》“如”作“而”,表示轉(zhuǎn)折的意思明顯,則前分句“不習為史”亦為否定的內(nèi)容,后分句的意思可解釋為“不如看看已經(jīng)發(fā)生的真實事情”。所以這種省略表示轉(zhuǎn)折的“則”的句式,關(guān)鍵在于前分句與“如”字所在的后分句之間有明顯的意義轉(zhuǎn)折。
這類省略過的句式還可進一步表現(xiàn)為緊縮的語句。如:
7.《左傳·定公五年》:“不能如辭。”杜預(yù)注:“言自知不能,當辭勿行?!?/p>
8.《左傳·定公八年》:“然則如叛之?!蓖跻督?jīng)傳釋詞》卷七:“言既不畏晉,則當叛之也。”
例7的史事背景,是楚王派一個名叫由于的臣子到麇這個地方建筑一座城,建完之后回來復(fù)命,國相子西問城墻有多高多厚,由于回答不出來,于是子西譏諷說:“不能如辭。城不知高厚,大小何知?!币馑际?“如果這樣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還不如當初辭了這個差使別去筑城的好。建筑一座城連城墻多高多厚都不知道,城區(qū)的占地面積肯定也不知道?!彼远蓬A(yù)將“不能如辭”這個緊縮句還原為兩個分句,翻譯為“自知不能,當辭勿行”。例8在“如”字前還有一個表示轉(zhuǎn)折的“則”,王引之的翻譯非常準確,他認為此處“然”是指“既然不畏懼晉國”的意思,“則如”之后意思發(fā)生轉(zhuǎn)折。由他還原的全句也由兩個分句組成,意思為:“既然不畏懼晉國,那么就應(yīng)當背叛晉國。”說明原句是緊縮句。在緊縮句中“如”字能夠譯作“當”、“則當”,關(guān)鍵還在于“如”字前后有一個語句意義本身的轉(zhuǎn)折。
綜上所述,意思為“不如”、“應(yīng)當”的“如”的用法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四種句式:
A.“若……,則如……”。
B.“……,則如……”。
C.“……,如……”。
D.“……如……”,或“……則如……”。
在以上四種句式中,A式是最完整的形式;B式是A式的省略或變型;C式是A式和B式的進一步省略或變型;而D式是緊縮句式,這一句式與B式、C式的區(qū)別在于:B式、C式保留了兩個分句的形式,而D式則進一步緊縮為一個句子,需要通過分析才能夠發(fā)現(xiàn)它與B式、C式的聯(lián)系。
無論使用上述四種句式中的哪一種,上所引書證中使用的“如”字的核心邏輯義素都完全相同,都是在“一定條件+‘如’+語義轉(zhuǎn)折”句式中,“表示比較后有一種更優(yōu)的選擇”。對于這樣一個意義,“如”是譯作“應(yīng)當”還是“不如”,僅僅只是一個翻譯選詞的問題,而不能將之視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意義。但《大字典》卻將之分設(shè)為兩個不同義項,一釋為“應(yīng)當”,一釋為“不如”,犯了義項切分不當?shù)腻e誤。應(yīng)當將這兩個義項合并為一項:
⑤不如,應(yīng)當?!蹲髠鳌ふ压荒辍?“君若愛司馬,則如亡?!薄蹲髠鳌べ夜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薄蹲髠鳌ふ压辍?“二三子若能死亡,則如違之,以待所濟;若求安定,則如與之,以濟所欲?!薄?]
《大字典》為何將理應(yīng)合并注釋的義項誤設(shè)為兩個義項呢?
筆者認為首先是因為受到了用來做同義釋義的詞匯字面差異的干擾?!皯?yīng)當”和“不如”有相當高的同義詞意味——當我們對一位慵懶地坐在沙發(fā)上、精神委靡、健康狀態(tài)不佳的朋友說“不如”和“應(yīng)當”這兩個詞在同樣表示一種更為優(yōu)越選擇的同時,也都隱含了對于先前或當前這種慵懶的不利于健康的做法的否定。所以說,當有所提議而且同時有所否定的時候,“應(yīng)當”和“不如”是同義詞。傳統(tǒng)辭典同義詞釋義方式易犯的錯誤之一,就是當我們沒有深入進行義素分析的時候,容易受到同義釋義詞字面差異的干擾。而《大字典》編纂者和修訂者在解釋“如”字意義時顯然受到了《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杜注和《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孔疏釋義用詞不同的影響,拘泥于“不如”與“應(yīng)當”的字面差異,于是將義項一分為二,犯了歸納不夠就立項的錯誤,這是傳統(tǒng)同義詞釋義所易犯的錯誤。
《大字典》所犯錯誤其來有自,還因為受王氏父子訓釋的影響。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七:
如,猶不如也?!峨[元年公羊傳》曰:“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焙巫⒃?“‘如’即‘不如’,齊人語也?!?/p>
如,猶當也?!端尾摺吩?“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高注:“‘如’,‘當’也?!纭癁椤喈敗敗?,又為‘當如是’之‘當’?!薄顿叶曜髠鳌吩?“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闭x曰:“‘如’,猶‘不如’。古人之語然,猶似‘敢’即‘不敢’?!奔掖笕嗽?“孔說非也。‘如’猶‘當’也,言若愛重傷,則當無傷之;愛其二毛,則當服從之也。又,《二十一年傳》曰:‘巫尪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蕴煊麣⒅瑒t當勿生之也?!墩咽陚鳌吩?‘二三子若能死亡,則如違之,以待所濟;若求安定,則如與之,以濟所欲。’言若能死亡,則當違之;若求安定,則當與之也?!抖荒陚鳌吩?‘君若愛司馬,則如亡?!跃魫鬯抉R而不欲亡之,則當自亡也?!抖ㄎ迥陚鳌吩?‘不能如辭?!约炔荒?,則當辭也。《八年傳》曰:‘然則如叛之?!约炔晃窌x,則當叛之也。杜解‘君若愛司馬,則如亡’云:‘若愛司馬,則當亡走失國。’解‘不能如辭’云:‘言自知不能,當辭勿行?!嵌庞枴纭癁椤敗?,非訓為‘不如’也。且《成二年傳》曰:‘若知不能,則如無出;今既遇矣,不如戰(zhàn)也?!涎浴纭?,下言‘不如’,則‘如’非‘不如’明矣。又,《大戴記·保傅篇》曰:‘不習為吏,如視己事?!赌印べF義篇》曰:‘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如’字亦與‘當’同義?!?/p>
王引之將“如”字之“不如”的解釋,與“當”的解釋在義項上明確分開。行文中引述“家大人”——其父親王念孫對《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孔穎達疏不應(yīng)該將“如”釋為“不如”,而應(yīng)該釋為“當”的專門辯駁,相信都影響到了《大字典》修訂者的判斷。
但是,《經(jīng)傳釋詞》王氏父子的看法有誤。
其一,所引《戰(zhàn)國策·宋策》和高誘注有誤。我們知道,一個詞有多個詞義是可能的,但是一個多義詞在某一個具體的使用環(huán)境中卻只可能有一個確定的意義。因此,“如”也不可能如高誘注所說,既“為‘相當’之‘當’,又為‘當如是’之‘當’”。在《宋策》中,“如”是“與……相當”的意思,而不是“當如是”之“應(yīng)當”的意思?!胺蛩沃蛔?,如梁也”的意思是:你們宋國物資匱乏,與梁國一樣。這個句子的句法結(jié)構(gòu),與上節(jié)我們歸納的A、B、C、D四種句式都不一樣?!叭纭弊鳛椤爱斎缡恰敝皯?yīng)當”,在這里是解釋不通的。王引之在這里引用意義不是“應(yīng)當”之“當”的《戰(zhàn)國策·宋策》的“如”字用例,與《左傳》等作“應(yīng)當”解釋的“如”字各例混同,就已經(jīng)錯了;再引用高誘注作為標準正解而不加辨析是錯上加錯。這里的一錯再錯,埋下了之后連串錯誤的禍根。
其二,從釋義用詞的角度看,義為“應(yīng)當”的“當”和“不如”本質(zhì)上是同義詞,所以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所引《左傳》七八處用例中“如”的所有意義全都是相同的,應(yīng)該解釋為“不如”或其同義詞“應(yīng)當”。王氏父子欲強行將這些用例中的“如”分為“當”和“不如”兩種解釋,犯了在設(shè)立義項上應(yīng)合而分,在釋義上將本非對立的解釋強做對立解釋的錯誤。
其三,《左傳·成公二年》:“若知不能,則如無出;今既遇矣,不如戰(zhàn)也?!蓖跄顚O認為:“上言‘如’,下言‘不如’,則‘如’非‘不如’明矣?!边@個看法也是錯的?!叭糁荒?,則如無出”的結(jié)構(gòu)是“若……,則如……”,“若……”分句是一個假設(shè)的前提,所以使用“則如”作為轉(zhuǎn)折詞,提出在假設(shè)前提下更優(yōu)的選擇——“無出”。文中的“如”應(yīng)當作“不如”解釋。而“今既遇矣”則是陳述事實而非假設(shè),所以下面提出選擇時不用“則如”而用“不如”。這正證明了在表示假設(shè)前提條件下的“則如”與在陳述事實前提條件下的“不如”同義,而不是王氏父子所說“則‘如’非‘不如’”。這一點,《左傳》時代的語言使用者是區(qū)分得很清楚的。
綜上所述,王氏父子受東漢高誘影響,混淆解釋用詞“當”的兩種不同意義,強行區(qū)分“如”字本為同義詞的“當”與“不如”兩種解釋;而《大字典》修訂者受其影響,也將“如”字的“不如、應(yīng)當”一個義項切分為兩個義項并分別解釋;《漢語大詞典》也同《大字典》一樣做了類似的錯誤處置。
附 注
[1]《漢語大詞典》(1997)分立義項與解釋與《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大體相同。
[2]省略號的部分,意為后面還可補上更多上所引述的屬于B式、C式和D式的其他例子。
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
2.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