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樸 香,指導:魏小維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93)
兒童抽動障礙,又稱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抽動-穢語綜合征,是一種起病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具有明顯遺傳傾向的神經(jīng)精神性疾病[1]。筆者跟隨導師學習,運用調神疏肝法針刺治療兒童抽動障礙,療效較為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兒童抽動障礙患兒均來自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兒科門診。32例中男28例,女4例,男女比為7∶1;年齡最小者5歲,最大者17歲,平均年齡10.27歲;病程最短者14個月,最長者5年,平均病程為1年6個月。
1.2 診斷標準 依據(jù)《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2版修訂本(CCMD-2-R)多發(fā)性抽動癥的診斷標準:1)起病于21歲之前,大多數(shù)在2~15歲。2)主要表現(xiàn)為多種抽動動作和一種或多種不自主發(fā)聲,兩者不一定同時存在。3)抽動癥狀1 d反復出現(xiàn)多次,幾乎天天如此,只在數(shù)周或數(shù)月內癥狀的強度有變化,且能受意志克制數(shù)分鐘至數(shù)小時,病程至少持續(xù)1年,且在1年內癥狀緩解不超過2個月。4)不自主抽動或發(fā)聲,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釋。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將治療前后抽動量表評分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通過W檢驗進行數(shù)據(jù)正態(tài)性檢驗,并根據(jù)結果對檢驗數(shù)據(jù)用配對t檢驗及符號秩和檢驗進行處理。
治則:調神疏肝,熄風止動。主穴:百會、四神聰、印堂、風池、神門、合谷、陽陵泉、太沖。均采用捻轉瀉法。配穴:脾虛肝旺者,加太白、足三里;喉內作響者,配上廉泉、金津、玉液、咽后壁點刺;眨眼者,加翳風、絲竹空、太陽;歪嘴、伸舌重者,加地倉、頰車;搖頭、聳肩嚴重者,配風池、肩井;均用平補平瀉法。隔日1次,每次留針30 min ,10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以1989年美國兒童精神病研究院的《耶魯抽動程度綜合量表》[2](YGTSS)提供的標準進行評分。分別評估運動性抽動和發(fā)聲性抽動,且對每類抽動進行5個方面評價:次數(shù)、頻數(shù)、強度、復雜性、干擾性。每方面的評分從0~5分共6個等級,每級1分。獨立評估抽動障礙所導致的損害,從0~50分共6個等級,每級10分,并將評分加入抽動總分,最后得出量表總分。
3.2 療效標準 YGTSS的評分減分率為療效標準。減分率= (治療前量表評分-治療后量表評分) ÷治療前量表評分×100%,對治療后2個月進行療效評定。臨床痊愈:減分率在n≥90%;顯效:減分率在60%≤n< 90%;有效:減分率在30%≤n< 60%;無效:減分率在n<30%。觀察治療前后YGTSS 的各項分值變化。
3.3 治療結果 32例中,痊愈2例,顯效8例,有效1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7.5%,顯效率33.3%。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風勝則動”,故小兒抽動、抽搐動搖、震顫、攣急皆屬于風,是風氣偏盛所致。
導師運用調神疏肝法針刺治療兒童抽動障礙,經(jīng)過多年臨床驗證,療效確切。組方中百會為督脈穴,督脈入絡腦,四神聰治“狂亂風癇”,刺百會配四神聰可調理腦神;印堂有加強調理腦神之功;陽陵泉為筋之會穴,可疏調筋脈;太沖可疏肝熄風,配合谷以開四關;風池調理氣血,疏通腦絡;三陰交為三經(jīng)交匯之所,調節(jié)肝脾腎三經(jīng)氣血;神門可安心神而定志。諸穴合用,旨在調節(jié)全身臟腑氣血運行和功能變化,恢復臟腑、軀干、四肢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緩解各種抽動動作的目的[3]。通過本次對療效的臨床觀察,表明調神疏肝針刺法在改善兒童運動性抽動和發(fā)聲性抽動等臨床癥狀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并為臨床醫(yī)師在選用針刺方法治療兒童抽動障礙方面提供了臨床試驗依據(jù)。
[1]劉智勝.小兒抽動障礙[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2.
[2]鐘佑泉,吳懼,謝曉麗,等.耶魯抽動癥整體嚴重度量表對抽動障礙患兒的臨床評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21(3):214-216.
[3]杜元灝.針刺處方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