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良
(杭州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4)
被譽為道家宗師的老子,其一生著述不過五千多字,然而幾千年來,對他著作進行研究的古今名家著作不計其數(shù),可見老子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史上地位的舉足輕重。當今是一個人人皆可能成為作家的時代,人們可在博客、微博、輕博上不受時空財力限制地著書立說,筆者在此難免有拾人牙慧、道人所道之嫌,正如紀曉嵐所說:“世間的道理與事情,都在古人的書中說盡,現(xiàn)在如再著述,仍超不過古人的范圍,又何必再多著述。”[1](P5)
《老子》原文第一章中這樣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儌。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p>
讓我們先來看看佛家觀音覺者在《心經》里對形而上和形而下關系的論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保?](P45)“色”代表物質存在的現(xiàn)象,是形而下的;“空”則屬于非物質的層面,是形而上的。佛家講究世間的因緣際會,萬物輪回,有生有滅,昨日因,今日果。緣可遇不可求,它如云如風又如雨。云聚是緣,云散也是緣,散聚的條件是風。換句話講,緣聚則物存,緣散則物滅,而這種聚散、存滅又是輪回的。物質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暫時存在,條件消,物質亦消,但生成物質的無限可能性仍在。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用眼耳鼻舌身感觸社會,有了觀念意識,但我們所謂的觀念意識并不能窮盡宇宙的本相,它仍然“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論人們如何用思想意識來圖解宇宙天地的實質,它還是它本來的面目,不多一分,不少一分。到此,我們發(fā)現(xiàn),佛家對宇宙本相的認識就是老子的原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狈g過來就是:“凡是可以言說的道,都不是永恒的自然之道;凡是可以命名的名,都不是永恒的名?!保?](P45)
然而,不幸的是,老子著書那時的“道”還沒有“說”的意思,“說”往往用“曰”或“云”。如此一來,以上的譯文就有了差錯。由于秦漢以前還未出現(xiàn)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文字都刻寫在竹片上,如今《老子》已經從竹簡上走進了書本,幾千年來,在編輯整理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文字上的遺漏或差錯,僅是對“道可道,非常道”的斷句方法就存有很大爭議。有人把它斷成“道可,道非,常道”,有人把它斷成“道,可道,非常道”。難怪國學大師南懷瑾說:只有親見老子,來問個清楚,不然都是他說老子,或我說老子。[1](P49)筆者比較贊同“道,可道,非常道”的斷句方法,意思是“道存在可道—常道與非常道兩種理解形式,可道是世人可以認識的道,非常道是世人難以認識,但真人可以認識的道”[4](P2)。但無論怎樣解說,老子之道在本質上都與佛家所言有共通之處。
佛家反復提醒人們,要特別警惕眼耳鼻舌身對色聲香味觸等外境反應而成意念的過程。物質的五官是凡胎肉身的,對色聲香味觸的反應一是受到時空的局限,二是因人而異的。于是佛學要求人們用智慧觀照這個有無相生,亦真亦假的無限意念過程,平時思考處理問題,應采取不著兩邊的彈性方法,即所謂的中觀,因為如此才不至于走極端。在面對這個過程人們應采取何種態(tài)度時,老子的忠告與佛教異曲同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儌?!睂ι鐣F(xiàn)象,莫戴有色眼鏡或成見去觀察,要無覺無欲地看待客觀存在。只有無欲地置身事外,才能看清事物產生的原因和條件,最后進入宇宙的眾妙之門。生命的無限多樣和有限存在是一對矛盾的統(tǒng)一體。我們以有限生命來理解無限存在就更應該認識到“‘無’和‘有’這兩者,同出一源而名稱相異,這種同一可謂玄妙”[5](P21)。無窮無盡、無影無形、無邊無際謂之玄,而深不可測的虛無中必定隱藏著萬物演化之奧妙源泉。遙望如洗的碧空,那里還有什么存在呢?可一旦條件許可,就會電閃雷鳴。原來的碧空并非虛無,它本來就存在著。閃電雷鳴也是真的,只要條件允許,它們也會瞬間存在。所以,只認碧空是實或只認電閃雷鳴為真都是不合適的,這里最重要的是我們面對虛空和電閃雷鳴時采取的態(tài)度。中國古老的太極八卦圖也描述了這個過程,中間的黑白陰陽魚,而后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致無窮,無窮返回來呢,還是那個白色原點,往往返返,無始無終。再來看看《易經》名字所蘊含的意義。一個簡單的易字,卻明白無誤地道出了形而上宇宙本相和形而下化為萬有的三重含義:第一,不易,天地之間,萬物盛衰存亡,可有個東西是永存不易(變)的,它就是老子講的道、佛家講的空和八卦圖中的原點;第二,變易,世上的人和事,條件成熟則存,否則則衰,所有的分分合合,消消亡亡,無窮無盡的動態(tài)平衡,是形而下層面的基本狀態(tài);第三,簡易,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要化繁就簡,鞭辟入里,貼近真理地活著,亦即老子所謂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儌”的人生觀。
孔子在他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中寫道:“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保?](P292)即形而上的道是無思無想,無私無相,自然而然,無始無終地存在那里的,一旦條件允許,它就會“感而遂通”,與天下人事互相發(fā)生作用。通過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宇宙本體思想與道學佛學大同小異。儒道兩家在春秋以前本為一家,均淵源于《易經》,因此儒道思想于此匯入《易經》八卦的思想體系也是理所當然的。
發(fā)現(xiàn)了道儒佛三家學說宇宙本體論思想的一致性后,我們最后來看看中國的圖騰龍。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大而彌天蓋地,小而無影無蹤,其實也是在圖解陰與陽此消彼長的過程。智慧至極的中國人,很久以前就學會用龍的形象向世界透露了宇宙天地的信息,闡發(fā)了對宇宙本體的認知,只是他們的認知方法,比老子更簡潔生動罷了。
中國的主流文化思想一直深受道、儒、佛三家的影響,它們有時對立,有時統(tǒng)一,共同建構起了華人的哲學思想。著名文學家林語堂認為中國人“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義者和一半儒家主義者”[7](P37)。南懷瑾先生分別把道、儒、佛三家比喻成藥店、糧店和百貨店。這藥店最好一輩子都不去,但它能醫(yī)治心靈的創(chuàng)傷;這糧店人人都要常去,否則就會斷了精神食糧;而這百貨店可逛可不逛,但里面的東西確實很誘人。
面對多變的世間,重要的是不為誘惑所動,不為名利所困,不為挫折而自怨自艾,始終保持一種平和的心境或心態(tài)。即使面對一樣的環(huán)境,如果有觀空的智慧,能徹悟色與空的辯證關系,感受便會大大改善;同時,在暫時存在的生命狀態(tài)里,面對宇宙天地的無窮無盡,我們會顯得非常的短暫和渺小,因此,對生命的敬畏與對事物的虛心是必須的。
[1]南懷瑾.老子他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黃家樹.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M].香港:明珠佛學社,1994.
[3]道德經(英漢雙語)[M].劉殿爵,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1.
[4]陳全林.《道德經》真義[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8.
[5]春牧.周末讀《老子》[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6]南懷瑾.《易經·系傳》別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7]林語堂.人生的盛宴[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