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東
(福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截至2010年,全國已有各類高校2600多所,普通高校年招生總數達890多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4%,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達2900多萬人,高等教育規(guī)模居世界第一。[1]在看到成績的同時,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也必須正視,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呈蔓延之勢的高校腐敗現(xiàn)象已嚴重阻礙了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北京海淀區(qū)檢察院曾對1998年至2008年10年辦理的教育系統(tǒng)職務犯罪案件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發(fā)生在高校的職務犯罪案件為46件55人,占教育系統(tǒng)職務犯罪案件總數的85%;[2]在湖北省,高校領導干部職務犯罪案2003年立案5起,2004年立案16起,2005年前10月立案就有20起;[3]安徽省蕪湖市檢察機關僅2010年就查處了當地4所高校工程建設環(huán)節(jié)賄賂犯罪案件38件,查處副處級以上干部13人。[4]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年發(fā)表的中國教育藍皮書指出:“高校已成為腐敗犯罪新的高發(fā)區(qū)?!备咝5母瘮《喑鲈谝恍┲匾獚徫缓鸵Σ块T。據統(tǒng)計,2005~2010年,高校職務犯罪案件數占全國教育系統(tǒng)案件數的比例約為1/4,其中82%的案件集中在基建、采購、財務、招生、后勤服務等部門和環(huán)節(jié)。[1]這些部門的領導干部及具體經辦人員往往是貪污腐敗的集中爆發(fā)人群。高校是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進行學術研究的圣潔殿堂,是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如此嚴重的腐敗現(xiàn)象,不僅給高校帶來致命的危害,而且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也是十分惡劣的。因此,中央高度重視高校的反腐倡廉工作。2008年1月召開的十七屆中紀委二次全會對高校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2008年9月,中紀委、教育部、監(jiān)察部聯(lián)合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反腐倡廉建設的意見》,要求各高校把反腐倡廉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2010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教育系統(tǒng)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完善體現(xiàn)教育系統(tǒng)特點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嚴格執(zhí)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積極推行政務公開、校務公開,逐步推行基層黨務公開,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各種不正之風。[5]教育部根據中央指示對高校反腐倡廉工作做出了周密部署,各地高校反腐敗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為何還出現(xiàn)“反腐力度逐年加大,而腐敗程度卻逐年上升”的情況?高校反腐敗的出路在哪里?
近年來,黨和政府在深入總結反腐敗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從源頭上治理腐敗,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前提是必須找出腐敗產生的源頭——腐敗產生的原因,找準了腐敗產生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腐敗的源頭,治理源頭才是從根本上治理腐敗。關于腐敗產生的原因,人們的認識很不一致,腐敗人性論認為,腐敗源于行使權力的人有一種自私和邪惡的本性;腐敗道德論認為,腐敗是公職人員失去了道德的約束所致;腐敗制度論認為,腐敗源于制度的不完善;腐敗文化論認為,腐敗源于文化與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腐敗社會論則強調社會結構對腐敗的作用;還有理論認為,腐敗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現(xiàn)象。其實,腐敗的產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腐敗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腐敗有一個關鍵的觸發(fā)器——利益沖突。正是利益沖突使得擁有公共權力的人突破了各種道德和制度的約束,一步步滑向腐敗的深淵,因此,防止利益沖突是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重要切入點。
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6](P213)對利益的追求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動力,也是左右和支配腐敗分子思想和行動的核心要素。利益沖突是一個多學科概念,作為一個廉政術語,其含義是指公職人員作為公共權力的代理人所代表的公共利益與公職人員作為社會人所代表的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其表現(xiàn)形式往往是私人利益侵害了公共利益,私人利益使得公共利益受到了損害。公共利益主要表現(xiàn)為公共部門和社會的經濟利益、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秩序;私人利益即公職人員自身及與之有密切關系的其他人所擁有的權利,主要表現(xiàn)為經濟權利、各種榮譽等公民權。就高校而言,公共利益主要表現(xiàn)為學校的經濟利益,良好的學風、教風、校風,良好的社會聲譽等;私人利益主要表現(xiàn)為教職員工的經濟利益、各種獎勵、職稱等。利益沖突的實質就是公權力的濫用,公職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私人利益。高校利益沖突的實質是領導干部利用手中職權謀取私人利益使學校利益受到損害。根據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把利益沖突分為三種類型:交易型、影響型、旋轉型。交易型利益沖突,就是公職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直接從利益關聯(lián)者那里獲取私人利益,比如發(fā)生在高校工程招投標、招生領域的腐敗行為;影響型利益沖突,是指公職人員利用公權力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實現(xiàn)自己、親屬或利益相關者的私人利益,比如在高校職稱評定、干部選拔等方面發(fā)生的腐敗現(xiàn)象;旋轉型利益沖突是指公職人員利用公私兩種角色的轉換謀取自身、親屬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比如高校公職人員利用兼職謀取私人利益等。防止利益沖突的實質就是讓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的界線明晰,在公私利益之間設置一系列防火墻,將二者隔離開來,使私人利益難以侵害公共利益,最終達到預防腐敗、根治腐敗的目的。防止利益沖突的過程就是預防腐敗、根治腐敗的過程。
西方國家較早重視發(fā)生在公共行政領域的利益沖突問題。莊德水博士考證,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二戰(zhàn)期間正式使用“利益沖突”這個術語;在實踐領域,加拿大政府早在1960年就制定了《政府官員行為準則》,1973年又出臺了《利益沖突章程》。西方國家懲治和預防腐敗的許多制度都是基于防止利益沖突建立起來的。為防止利益沖突,我國也采取了許多措施,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央就出臺了《關于嚴禁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經商、辦企業(yè)的決定》;近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防止利益沖突在源頭上治理腐敗的重要性,2009年9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按照加快形成統(tǒng)一開放競爭有序現(xiàn)代市場體系要求推進相關改革,建立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完善公共資源配置、公共資產交易、公共產品生產領域市場運行機制。”這是中央文件首次使用“利益沖突”的概念。2010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紀委全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要建立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2010年2月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實質上是基于防止利益沖突做出的關于領導干部廉潔從政的規(guī)范。
高校反腐倡廉建設是高校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治教、規(guī)范管理的內在要求和基本內容。高校落實中央關于建立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可以考慮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形成思想道德防線。思想道德建設是防止利益沖突,預防和根治腐敗的重要方法。思想道德建設的目的是通過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政治意識、道德意識、廉潔意識和法紀意識。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對象包括高校黨政各級領導干部、普通教職員工、領導干部家屬及身邊工作人員。對高校黨政領導干部,應主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增強領導干部防止利益沖突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及黨的歷史、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使各級領導干部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和權力觀。正確的利益觀的基本要求是領導干部只能在為黨和人民工作之中,獲取政策和制度范圍內應該得到的報酬和利益。古人尚且明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理,共產黨員更應該懂得“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正確的權力觀的基本要求是懂得“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的權力觀的本質內涵,明確權力的公共性、責任性和受制約性,自覺按照馬克思主義權力觀的要求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對普通教職工而言,主要是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增強教職員工廉潔自律意識,自覺抵制不良風氣的影響,促進師德師風的根本好轉,建設優(yōu)良的校風。對于領導干部家屬及身邊工作人員而言,則主要是應加強廉政教育,以在領導干部家庭和身邊形成自尊自重、崇廉尚勤、知禮守法的風氣。
第二,構建防止利益沖突的制度體系,形成制度防線。道德約束是一種軟約束,除了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外,還必須建設一系列具體的可操作的規(guī)章制度,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利益沖突。各高校應該圍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體系實施綱要》及《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guī)劃》的戰(zhàn)略部署、《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和教育部出臺的各項規(guī)定,制定適合學校特點的規(guī)章制度,圍繞人事安排、事務公開、財務管理、招標投標、招生等方面,形成三個方面的制度。一是建立財產申報制度。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家庭財產申報制度是有效防止利益沖突的前提。就高校領導干部而言,主要是對自己及家庭的財產狀況進行申報,包括工資、津貼、補貼等固定收入,稿費、咨詢費等非固定收入,住房、汽車、銀行存款、股票、有價證券等固定資產,以及各種債務。二是建立回避制度?;乇苤贫纫彩墙鉀Q利益沖突的有效辦法。凡是與領導干部與工作人員具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近姻關系,在干部選拔任用、人員調配、職稱評審、考核、獎懲、招生工作、財務審計或監(jiān)察等方面都應該申請回避,因為這些方面都有可能給領導干部或工作人員帶來各種私人利益。三是建立離職后行為限制制度。領導干部離職后利用原來的職位、人際關系以及所掌握的信息可能帶來新的利益沖突。對領導干部離職后的行為限制主要包括就業(yè)限制、活動限制和交往限制。
第三,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作用,形成強大的社會監(jiān)督防線。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作用有兩個重要的前提。一是在全社會大力建設廉政文化,努力營造“崇尚廉潔,褒揚廉政”、“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風尚,為廉政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心理文化氛圍。我國是一個人情社會,禮尚往來是人們的處事哲學,這種處事哲學使得人們對政治生活中一些有違社會公平正義的潛規(guī)則視為理所當然。這種社會心理不改變,對公職人員利益沖突的社會監(jiān)督就很難開展。二是信息要公開,要讓人民群眾有充分的知情權。2010年9月1日實施的《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明確規(guī)定,各高校應該主動公開的信息包括招生考試與錄取規(guī)定收費的項目,依據標準與投訴方式,財務資產與財務管理制度,學校經費來源,年度經費預算決算方案,財政性資金、受捐贈財產的使用與管理情況,儀器設備、圖書、藥品等物資設備采購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標等。上述容易產生利益沖突領域的信息更應該讓公眾知曉。社會監(jiān)督有三種形式,公民監(jiān)督、社會團體監(jiān)督及新聞媒體監(jiān)督。人民群眾始終是反腐倡廉不竭的力量源泉,可以通過信訪、網絡等形式參與監(jiān)督。一些社會團體可以從倫理監(jiān)督、倫理培訓、倫理管理、辦學績效評估及財務審計等方面參與高校的廉政建設。新聞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已成為立法、司法、執(zhí)法之外的第四種力量,在高校監(jiān)督中將發(fā)揮重要影響。
[1]姜潔.高校,守住“一方凈土”[EB/OL].人民網,http://fanfu.people.com.cn/GB/11620617.html.
[2]杜曉.高校一把手能否把住“腐敗關”[N].法制日報,2010—05—05(04).
[3]雷宇,葉鐵橋.高校腐敗程度逐年升級:權力過大,制約過?。跡B/OL].人 民 網,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3/13949230.html.
[4]姜泓冰.高校如何成為無腐敗的凈土[EB/OL].人民網,http://edu.people.com.cn/GB/14363751.html.
[5]胡錦濤.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1380/12673897.html.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