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來 汪建華
(1.臨海市特產(chǎn)技術推廣總站;2.臨海市大山茶廠,浙江 臨海317000)
茶葉是臨海市農(nóng)業(yè)支柱產(chǎn)業(yè)之一。連續(xù)三十多年來,全市以名優(yōu)綠茶為主的茶產(chǎn)業(yè)穩(wěn)健發(fā)展,但大多數(shù)茶葉企業(yè)僅采制春季名優(yōu)茶,夏秋茶由于口味較苦澀,市場售價低,致使約占總量一半以上的夏秋茶鮮葉被棄采樹上,造成茶葉資源的極大浪費。為了充分利用茶樹自然資源,改善夏秋茶品質,茶業(yè)增效,茶農(nóng)增收,臨海大山茶廠在吸取外地經(jīng)驗的同時引進成套加工設備,于2009年秋茶開始了花香型綠茶的試制,通過三年秋茶生產(chǎn)實踐,基本掌握了相關生產(chǎn)工藝技術。
1.1 時間及地點
時間于2009-2011年三年秋茶生產(chǎn)季節(jié)進行。地點設在臨海市大山茶廠。
1.2 條件及設備
專門新建了溫控室50㎡、還從福建安溪購入6CWL-90調速浪青機1臺、3匹空調1臺及相關輔助設備,具備試制的良好條件。
1.3 鮮葉原料
選自定點收購的茶葉種植大戶一芽二葉至三葉的鮮葉。
三年來,試制花香型綠茶的加工工藝流程,前期采用烏龍茶加工中的晾青—浪青,中后期為綠茶加工工藝。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2.1 采摘
在晴天早上露水干后或午后采摘一芽二、三葉為主鮮葉,上午葉與下午葉或不同原料分別付制,確保產(chǎn)品質量一致。
2.2 晾青
是加工花香型綠茶的基礎。鮮葉進廠在不嚴重失水的情況下,一般首先進行晾青。晾青室溫度控制在21℃左右,濕度70%上下。不同品種、不同采摘時段的鮮葉分別晾青,均勻薄攤厚度2 cm左右、時間4-6 h,中間1-2次翻抖,使晾青程度均勻一致,待透出清香氣時進行浪青。
2.3 浪青
是加工花香型綠茶的關鍵工序。將晾青葉投入浪青機浪青2-3次。第一次透出青氣、第二次青香顯露時為適度,如還未達到要求,可進行第三次浪青。在第一次與第二次、第二次與第三次浪青間須繼(連)續(xù)晾青。浪青全程約需7 h以上,每次3-5 min,浪青機轉速5-10轉/min為宜。
2.4 殺青
采用6CH-70型滾筒殺青機,進葉口筒溫200℃,出葉口120℃,從進葉到出葉為2-3 min,投葉量40-50 kg/h,以手握殺青葉稍有觸手感為度。殺青葉須攤涼回潮1-2 h。
2.5 揉捻
用6CR-55型揉捻機,每次投葉量30-40 kg/桶揉捻10 min左右,揉捻中掌握輕-重-輕,當芽葉基本成條、茶汁略有溢出時為度。
2.6 初烘
用6CH-16型茶葉自動烘干機,熱風溫度90℃左右,將揉捻葉均勻薄攤在葉板上烘10 min,至茶條有刺手感、不粘連、緊握不成團。初烘葉須冷卻回潮,使其內外水分重新分布。
2.7 造型
用6CC-84型炒干機,溫度掌握先高后低原則。投葉鍋溫100℃左右,每鍋投初烘葉10-15 kg,造型開始3 min炒板擺幅小,以利加速升溫,爾后加大炒板幅度以利散失水分。當茶坯達到基本要求前5 min調小炒板幅度至出鍋攤涼。
2.8 干燥
即足火烘干。采用6CH-16型茶葉自動烘干機,將造型葉均勻攤放在篩板上,溫度90℃左右約烘10 min。如茶葉含水量未達到要求時需復烘一次。以手指捻茶即成粉末約含水量5%左右為度。
3.1 選擇晴天午后或早上露水干后采摘鮮葉是做好花香型綠茶的前提
如2009.10.6和10.8二天均在早上7點開始采茶,鮮葉粘有晨露,故必須延長攤放晾青時間,攤晾超過15 h再殺青,結果成茶內質欠佳,出現(xiàn)滋味欠爽,湯色黃紅,葉底變暗。攤晾在15 h以內殺青的成茶品質較為理想,如超過17 h,則葉底變暗,滋味欠爽,湯色變黃。
3.2 適當弱光曬青對品質有利
如2011.11.1下午4-5時鮮葉經(jīng)弱光曬青,相對濕度65%,鮮葉失水較快,經(jīng)3-4 h適度攤放晾青和二次浪青,其間花果香顯露,采后至殺青超過12 h,有利成茶品質,經(jīng)審評外形綠潤,花香濃郁,滋味醇爽,湯色明亮,在16只樣品中總分名列第一。
3.3 浪青后攤放晾青時間要適度
尤其第二次浪青后,花香從低到高再到低,共約5 h,當香氣有所下降,葉緣略有紅變,即在第二次浪青后4 h左右就進行殺青。這樣炒成的茶葉外形綠潤,內質花香明顯,滋味鮮醇,湯色明亮,葉底綠亮。若第二次浪青后超時過長,花香失去而現(xiàn)濁氣,葉底、湯色變紅,失去綠茶的品質特征。
3.4 浪青適度是做好花香型綠茶的關鍵浪青以二次為好,浪青機以5-10轉/min,每次浪青時間3-5 min為宜。浪青次數(shù)多、機器轉速快、時間長,會造成細胞破碎重、葉緣紅變過度,湯色渾濁,對成茶品質產(chǎn)生不利影響。
3.5 適當提高晾青室溫與降低相對濕度本試驗控制晾青溫度在20-21℃,相對濕度60% -75%。為了縮短攤放晾青時間,加快鮮葉失水率,保證茶葉一定的鮮靈度,可否將室溫提高至22-25℃,相對濕度70%以下,或鮮葉進廠前適當曬青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4.1 經(jīng)濟效益
通過三年試制、銷售花香型綠茶,取得了明顯經(jīng)濟效益。2009-2011年三年秋季分別生產(chǎn)大宗綠茶2000公斤、1000公斤和500公斤,產(chǎn)值10萬元、6萬元和3.5萬元,均價55.7元/公斤;花香型綠茶75公斤、1000公斤和2000公斤,產(chǎn)值5250元、9萬元和22萬元,均價102.5元/公斤,花香型綠茶均價較大宗綠茶高84%。
4.2 發(fā)展前景
花香型綠茶是在傳統(tǒng)綠茶加工工藝流程基礎上,結合烏龍茶的晾青、搖青工藝,使苦澀味重的夏秋茶鮮葉質變成花香顯露、滋味醇和而深受消費者歡迎的飲料,使茶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試制和擴大花香綠茶生產(chǎn),可延長茶葉采制時間,增加市場適銷花色品種,調優(yōu)茶類結構,提高茶農(nóng)收入,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廣闊前景。
注:本文承蒙臺州市農(nóng)業(yè)局高級農(nóng)藝師謝繼金的指導、修改,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