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光茫
直擊政商關(guān)系的權(quán)與謀
——讀高陽《紅頂商人胡雪巖》
文/ 張光茫
“做官須看曾國藩,經(jīng)商必讀胡雪巖”,這句俗語一直在人們口頭流傳。胡雪巖被稱為“紅頂商人”,其一生的是非功過褒貶不一,可他仍然是我們喜愛的一個歷史人物。最近,讀到著名歷史小說家高陽的《紅頂商人胡雪巖》(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帶我們進入胡雪巖塵封了一百多年的內(nèi)心世界,直擊政商關(guān)系的權(quán)與謀。
亂世出英雄。高陽筆下的胡雪巖,是特定的晚清時代中,涌現(xiàn)出的一個亂世英豪。他幼時家貧,以替人放牛為生;稍長,入錢莊干雜活,掃地、倒尿壺,得老板賞識,提為跑街;他先是結(jié)交王有齡起家,后來又在左宗棠這棵大樹下乘涼,結(jié)交漕幫成了小爺叔,得到了漕運的便利,開設了錢莊、當鋪、藥鋪,經(jīng)營絲、茶,從而迅速暴富。在經(jīng)營過程中,他不斷的結(jié)交官場,熟喑“中庸之道”,在官場左右逢源,借助權(quán)貴而扶搖直上。他曾授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頂戴花翎。由于他過度依賴左宗棠,導致他從鼎盛走向了敗落。所以說,皇權(quán)無邊,必然無情,商人的命運并不在自己手中。
胡雪巖的性格中,既有著儒家的道德要求,又有著精明狡黠的市井商人一面。他精通中國人情世故,處事得當,把中國人“眉梢眼角、言來語往”的工夫琢磨得透徹。與人交往,他處處為對方著想,胸襟寬闊,豁達大度,不計個人小怨。即使遇到十分棘手的“敵人”,胡雪巖也是盡量“只拉弓,不放箭”;當“敵人”知難而退后,心里明白是胡雪巖手下留情,便會心存一份感激。對此,高陽曾這樣描寫:“胡雪巖會說話,更會聽話,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語無味,他能一本正經(jīng),兩眼注視。同時,他也真的是在聽,緊要關(guān)頭補充一、兩語,引伸一、兩義,使得滔滔不絕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覺得投機而成至交”。所以,他性格中也充滿了拼搏進取、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的一面。
另一方面,胡雪巖由于太多依靠官家,很難按照市場規(guī)律行商,而只能看官家的臉色或者投機于官家的喜好。所以,左宗棠倒了,他也就失去了靠山,被李鴻章及其手下“拿下”。高陽對建立在一種非平等競爭機制下的商業(yè)行為,“悲哀”之余,更多的是一種不動聲色的批判。胡雪巖驕奢淫逸,貪婪好色,其人性之“惡”,觸犯了商界的忌諱,所以在他困難之時,很多中國商人與洋商勾結(jié),落井下石,讓他處于四面楚歌之境,最終斷送事業(yè)。這又是一種“悲哀”。對當今社會而言,胡雪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現(xiàn)象。它給當今的很多人,提供一些值得警示的作用,告誡他們不能忘乎所以。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胡雪巖?!都t頂商人胡雪巖》就是盡可能地把歷史中真實的胡雪巖,活生生地帶到我們面前。對于歷史人物,枯燥乏味的正說,或惡俗的影視調(diào)侃式戲說,無論對歷史還是對讀者都是一種不公和傷害。我想,歷史小說家除了豐富的生活閱歷,還必須具備厚實的歷史功底,以及歷史學家的深邃眼光。如此,他才有可能以小說的形式寫出歷史的真實。高陽的一大優(yōu)勢,就體現(xiàn)在這一方面。
讀完全書,不禁感慨,真的是“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zhèn)處有高陽”。高陽的歷史小說,既注重歷史的真實,又擅長講故事,讀起來輕松暢快,于生動詼諧之中,帶領(lǐng)我們一窺歷史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