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晨 朱利民 丁 漢
(1 東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南京211189)
(2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上海200240)
夾具作為一種重要的工藝裝備,其主要作用是確定工件位置并夾持工件,以便對工件進行加工、觀測、組裝、測量等操作.夾具定位精度直接影響最終產(chǎn)品的質量,因此夾具定位模型的建立至關重要.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夾具定位模型的建立.Asada 等[1]首先推導了夾具確定性定位和完全約束的條件.Chou 等[2]采用螺旋理論和線性規(guī)劃的方法設計夾具.Cai 等[3]利用敏感度指數(shù)的歐式模提出了夾具設計的方差分析方法.Wang等[4-5]通過最大化信息矩陣的行列式來確定最優(yōu)的夾具規(guī)劃.Carlson[6]推導定位元的二次敏感度方程,分析了工件局部曲率對夾具定位精度的影響.Cao 等[7]采用Newton-Raphson 方法給出了工件高精度定位的分析方法.以上所有的方法都是基于簡化的運動學模型,雖然Carlson 給出了二階泰勒展開式的非線性模型,但是Carlson 的非線性模型仍然是將定位元簡化為點,因此Carlson 的方法仍是單邊二次方法.文獻[8]提出了夾具定位分析的雙邊二次方法,該方法的分析精度優(yōu)于線性(Asada方法)和單邊二次方法(Carlson 方法).盡管有大量文獻提出各種夾具定位分析模型,但目前還沒有提出針對夾具分析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即包含線性、單邊二次和雙邊二次的模型.
文獻[9]定義的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是由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推導得到的,因此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可看作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拓展,而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可看作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特例.雙邊二次模型是基于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二階泰勒展開式得到的,若基于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一、二階泰勒展開式即可得到線性和單邊二次方法.因此,本文在統(tǒng)一理論框架(即有向距離函數(shù))下建立線性、單邊二次和雙邊二次的夾具定位分析模型.
如圖1所示,設曲面的模型坐標架CM中的正則曲面S(w)∈R3,在點云所在曲面的模型坐標架CW中的一點為p,對于給定的g=(t,R),存在一個最近的匹配點q,滿足定義p 到曲面S 的有向距離為[9-10]
式中,q 為曲面S 上與p 相對應的足點(footpoint);nq為曲面S 上q 點處的單位外法矢.
圖1 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示意圖
類似于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定義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如圖2所示,分別定義2 個剛體為A 和B,剛體曲面光滑且分別表示為SA,SB.設p 為SA上任一點,則曲面SA到SB的有向距離函數(shù)定義為曲面SA上的點到面SB的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最小值,即
顯然,也可以定義曲面SB到SA的有向距離函數(shù)若p,q 均非曲面的邊界點且兩曲面是光滑的,則和是等價的.
圖2 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示意圖
若曲面S,SB分別作一微分運動[v,ω],則可以得到點-面、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一階微分增量.
1)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一階微分增量為
2)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一階微分增量為
若對式(3)和(4)進一步微分,可以得到點-面、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二階海色矩陣.
1)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二階海色矩陣為
2)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二階海色矩陣為
式中,Φ 的2 個列向量和向量nq構成正交坐標架.式(5)和(6)中成立的條件是dsp,SI +K-1和+KB-1+dsS,SI 可逆.
如果一張曲面(這里取SA)取為球面(見圖3(a)),且該球的半徑趨于零(見圖3(b)),則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退化為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下面考察點-面和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微分性質的一致性.由式(3)和(4)容易看出一階梯度的相容性,下面重點考察二階海色矩陣.
圖3 面-面有向距離退化為點-面有向距離
假設曲面SA是球面,則=rI,當球半徑r→0 時,→0,因此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二階海色矩陣,即式(6)簡化為
顯然上式與式(5)的表達式一致,表明了面-面和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微分性質的統(tǒng)一性.點-面和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微分性質的內在統(tǒng)一性源于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是基于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定義.盡管在定義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時,存在2 種曲面到曲面的距離,但是對于光滑曲面,這2 種距離是等價的,因此面-面和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微分性質具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
由此,可以得到點-面、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的統(tǒng)一的二階泰勒展開式,即當式(7)中的ds表示為點-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時,▽2ds(g)為式(5); 當ds表示為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時,▽2ds(g)為式(6).
若一個工件完全由6 個定位元確定位置,初始時刻工件和定位元處于名義位置(即初始距離為零)時,令d0=0 由式(7)可得方程組為
依據(jù)式(8)和逆函數(shù)定理,可以得到V 關于d 的顯式表達式為
式中
注意,雙邊二次和單邊二次模型的顯著區(qū)別在于是否同時考慮工件和定位元局部接觸區(qū)域的曲面形狀.
如果僅考慮誤差傳遞函數(shù)的一階項,而忽略高階項,則得到線性模型為
由此,得到基于距離函數(shù)的由夾具定位分析的線性、單邊二次和雙邊二次模型,且這3 種模型是建立在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下.
如圖4所示,工件由3 個定位元(圓)確定位姿.定位元L3沿著z 方向移動,移動范圍為0.01~10 mm.分別采用基于距離函數(shù)的線性方法、單邊二次方法和雙邊二次方法計算工件上q1點的位置變化,定位元半徑取0.1 和10 mm 時的計算結果如圖5所示.可以看出,當定位元的曲率半徑遠小于工件的曲率半徑時,單邊二次和雙邊二次方法得到的結果十分接近,此時可以將定位元抽象為點,而當定位元的曲率半徑與工件的曲率半徑相當時,單邊二次方法存在很大的誤差,此時應該采用精度較高的雙邊二次模型.
圖4 定位元L1,L2 和L3 及關鍵點q1 的分布(單位:mm)
若固定定位元p3的位置偏差為6 mm,改變定位元的半徑大小(定位元半徑為0.01~9 mm),則關鍵點的位置偏差如圖6所示.當定位元半徑較小時(<0.5 mm),線性方法、單邊二次方法和雙邊二次方法的分析結果與理論值相差很小,但是當定位元半徑較大時,線性方法、單邊二次方法不能跟蹤理論值的變化,而雙邊二次方法卻能很好地跟蹤理論值的變化.當定位半徑為9 mm 時,雙邊二次方法相對于理論值的誤差為8.95%,而線性方法、單邊二次方法相對于理論值的誤差均超過80%.因此,定位元半徑相對于工件局部曲率半徑越大,雙邊二次模型的高精度特性越顯著.
圖5 工件上關鍵點的位置偏差
圖6 關鍵點的位置偏差與定位元半徑的關系
本文驗證了點-面、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微分性質的統(tǒng)一性,給出點-面、面-面有向距離函數(shù)定義、微分性質之間的關系圖,并基于距離函數(shù)統(tǒng)一了3種夾具定位分析方法:線性方法(基于點-面距離函數(shù)一階微分性質)、單邊二次方法(基于點-面距離函數(shù)一、二階微分性質)和雙邊二次方法(面-面距離函數(shù)一、二階微分性質).仿真結果表明,當定位元的曲率半徑相對于工件的曲率半徑越大時,雙邊二次模型的高精度特性越顯著.
盡管雙邊二次方法的精度優(yōu)于單邊二次方法,而單邊二次方法又優(yōu)于線性方法,但是雙邊二次方法最為復雜且所需曲面幾何信息最多,而線性方法最為簡單;另一方面,當定位元曲面半徑較小時,3種方法的分析精度相差很小.因此在保證定位精度的前提下,如何選擇最簡單的方法是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References)
[1]Asada H,By A.Kinematic analysis of workpart fixturing for flexible assembly with automatically reconfigurable fixtures[J].IEEE Trans on Robotic and Automation,1985,1(2):86-94.
[2]Chou Y C,Chandru V,Barash M M.A mathematical approach to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machining fixtures: analysis and synthesi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1989,111(4):299-306.
[3]Cai W,Hu S J,Yuan J X.Variational method of robust fixture configuration design for 3-D workpiece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ransactions of the ASME,1997,119(4): 593-602.
[4]Wang M Y.An optimum design for 3-D fixture synthesis in a point set domain[J].IEEE Tra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2000,16(6): 839-846.
[5]Wang M Y,Pelinescu D M.Optimizing fixture layout in a point-set domain[J].IEEE Tra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2001,17(3): 312-323.
[6]Carlson J S.Quadratic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fixtures and locating schemes for rigid part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ransactions of the ASME,2001,123(3):462-470.
[7]Cao Jun,Lai Xinmin,Cai Wayne,et al.Workpiece positioning analyses:the exact solutions and a quadratic variation approxima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moment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ransactions of the ASME,2008,130(6):061013.
[8]Zhu L M,Ding H.A unified approach for least-squares surface fitting[J].Science in China:Series G,2004,47(1):72-78.
[9]Luo C,Zhu L M,Ding H.Two-sided quadratic model for workpiece fixturing analysi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ransactions of the ASME,2011,133(3):031004.
[10]朱利民.基于距離函數(shù)的坐標測量數(shù)據(jù)擬合模型——理論、算法及應用[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