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宗峰
(中南大學 商學院,長沙 410083)
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已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構建大學生能力體系既要考慮到社會的現實需求和當前大學生能力同現實之間的差異性,又要以實踐為中心,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之上,最終轉化為能力;在這種轉化過程中,人的體能和意志、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發(fā)揮著推動作用。
從國內外高校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研究來看,如何有效地評價與量化在校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考察,很難獲得連續(xù)性數據,一個基本做法是:首先對大學生實踐能力變量進行構造和考察,然后由評價主體給出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的等級(優(yōu)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本文反映經管專業(yè)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數據也主要是以分類數據為主的離散數據,而采用概率模型分析離散選擇問題是理想的估計方法。由于因變量涉及五類離散數值,在研究過程中應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而用Ordered Probit模型處理多類別離散數據是近年來應用較廣的一種方法。根據國內外大學生實踐能力的上述評價標準,本文通過運用Ordered Probit模型對影響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相關因素進行了研究。
在統(tǒng)計學中,Ordered Probit模型是一種能夠將單調非線性函數與解釋變量構成線性函數的回歸模型,一般用于分析定序型數據。該模型是近年來處理多類別離散數據應用較廣泛的一種方法,也是受限因變量模型的一種,它是用可觀測的有序反應數據建立模型來研究不可觀測的潛變量(latent variables)變化規(guī)律的方法。Ordered Probit模型的一般形式是:Yi=βXi+εi,式中Yi是隱變量或潛在變量、Xi是解釋變量的集合、β是待估計參數、εi是隨機變量(或隨機擾動項)。Yi往往是不可觀測的,但是我們能夠區(qū)別Yi值的大小所屬的區(qū)間,則可以根據某種已知分布,將Yi與所處區(qū)間的概率相關聯,然后利用各個區(qū)間的樣本概率,通過最大似然估計獲得對參數β的估計。在Ordered Probit模型中,作為被解釋變量的觀測值y表示排序結果或者分類結果,其取值為整數,如0,1,2,3,…。解釋變量是可能影響被解釋變量排序的各種因素,可以是多個解釋變量的集合,即向量。該模型已在道路安全、股市預測、銀行債項等級預測等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
(1)樣本選擇。本研究以2006~2008級中南大學商學院本科生為研究對象,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進行了如下的樣本篩選程序:由于校外交流生在培養(yǎng)計劃、課程設置等方面與中南大學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故予以剔除;因為相關原因導致本科生留級的樣本觀測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予以剔除;最后剔除因為其他原因導致缺失數據的樣本觀測值。最終獲得1484個樣本觀測值,具體的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
(2)數據來源。本研究的所有相關數據均來自中南大學商學院教管中心。
運用如下模型(1)考察經濟管理專業(yè)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影響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中南大學商學院本科生的培養(yǎng)方案,經管專業(yè)各年級大學生暑期社會調查一般安排在二年級下學期暑假進行,而經管專業(yè)各年級大學生生產實習環(huán)節(jié)則一般安排在三年級下學期進行,因此,運用如下模型
表1 經管專業(yè)大學生專業(yè)年級分布情況表
(2)考察暑期社會調查實踐經驗PRACSSR對生產實習環(huán)節(jié)實踐能力PRACINR的潛在影響。
在模型(1)的基礎上,采用模型(3)檢驗大學生性別與成績的交互效應對實踐能力的影響:
其中,β0至β11為模型的回歸系數,μ為模型的殘差項。
PRAC為經管專業(yè)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變量,包括兩個替代變量:①PRACSSR為經管專業(yè)各年級大學生暑期社會調查報告的綜合成績,由于社會調查的對象與內容均不受限制,因此該實踐變量具有主動執(zhí)行性(稱為“主動實踐能力”),共五個等級分別為優(yōu)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若評定成績?yōu)閮?yōu)秀則賦值為4、若評定成績?yōu)榱己脛t賦值為3、若評定成績?yōu)橹械葎t賦值為2、若評定成績?yōu)榧案駝t賦值為1、若評定成績?yōu)椴患案駝t賦值為0;②PRACINR為經管專業(yè)參加生產實習環(huán)節(jié)的綜合成績,由于生產實習的對象和內容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大部分學生由學院統(tǒng)一安排實習單位,因此該實踐變量具有被動執(zhí)行性(稱為“被動實踐能力”),共五個等級分別為優(yōu)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若評定成績?yōu)閮?yōu)秀則賦值為4、若評定成績?yōu)榱己脛t賦值為3、若評定成績?yōu)橹械葎t賦值為2、若評定成績?yōu)榧案駝t賦值為1、若評定成績?yōu)椴患案駝t賦值為0。由于因變量PRACSSR與PRACINR均為序數變量,故本研究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進行回歸。
SCORE為經管專業(yè)大學生自入學以來的成績變量,用以考察大學生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因素對實踐能力的潛在影響,包括:①WSCORE為根據所修課程學分調整計算的加權平均成績;②CLARANK為根據WSCORE高低進行的所在班級的排名。
GENDER為大學生的性別變量,用以考察大學生的生理與心理因素對實踐能力的潛在影響,若大學生為女生則FEMALE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若大學生為男生則MALE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由于樣本觀測值來自2006~2008年,因此設置GRADE07、GRADE08兩個年級啞變量,用來控制年級效應的影響,若觀測值來自2007級則GRADE07取值為1,否則為0,若觀測值來自2008級則GRADE08取值為1,否則為0。
為了控制學科專業(yè)因素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潛在影響,引入了6個學科專業(yè)啞變量,以電子商務專業(yè)MECOM為基本對照組(若大學生所在電子商務專業(yè),則MECOM取值為1,否則為0),其他6個啞變量分別為財務專業(yè)MFIN、工商管理專業(yè)MADM、國經專業(yè)MINT、會計專業(yè)MACC、金融專業(yè)MFINAN、信管專業(yè)MINF,若大學生分別所在上述6個學科專業(yè),則相應專業(yè)學科變量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2所示。社會調查報告PRACSSR與生產實習環(huán)節(jié)PRACINR的均值分別為3.021、 3.397,中位數分別為3、3,因此,總體來講這兩個實踐能力變量處于“良好”及以上水平;成績變量WSCORE的均值與中位數分別為80.972、81.375,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為90.790、33.200;女生啞變量FEMALE的均值為0.617,說明經管專業(yè)中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為女生,男女生性別分布不均衡;年級啞變量GRADE07、GRADE08的均值分別為0.334、0.340,說明2006~2008年級的學生人數分布變化不大,均占三分之一左右。
表2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表3給出了主要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梢钥闯?,社會調查報告PRACSSR與生產實習環(huán)節(jié)PRACINR的Pearson相關系數為0.154、Spearman相關系數為0.142,且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因此,這兩個經管專業(yè)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替代變量顯著正相關,但從相關系數的大小來看,二者分別代表了大學生實踐能力的不同側面:①社會調查報告PRACSSR具有主動執(zhí)行性;②生產實習環(huán)節(jié)PRACINR具有被動執(zhí)行性。實踐能力變量PRACSSR、PRACINR均與成績變量WSCORE顯著正相關,均與成績變量CLARANK顯著負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高考試分數高實踐能力”的客觀存在性。另外,性別變量FEMALE與變量PRACSSR、PRACINR、WSCORE顯著正相關,與CLARANK顯著負相關,這說明經管專業(yè)大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實踐能力均呈現出一定程度上的性別差異。
4.1.1 主動實踐能力PRACSSR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經管專業(yè)大學生暑假社會調查實踐為研究對象,構建主動實踐能力變量PRACSSR。從表4中可以看出,無論控制大學生所在專業(yè)與否,Panel A與Panel B中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變量加權平均成績WSCORE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且分別為0.016、0.026;Panel C與Panel D中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變量所在班級排名CLARANK的回歸系數前者為-0.012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后者為-0.005且在10.7%的水平下顯著。上述回歸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專業(yè)知識掌握較好的大學生其主動實踐能力也較高,“高分高能”現象較為明顯。此外,可以看出,不控制大學生所在專業(yè)的影響時,Panel B與Panel D中大學生性別變量FEMALE的回歸系數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且分別為0.187、0.250,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經管專業(yè)中女生的主動實踐能力要強于男生;Panel A與Panel C中大學生性別變量FEMALE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88、0.055但均不顯著,主要原因是FEMALE與專業(yè)因素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影響。年級變量GRADE07、GRADE08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并且回歸系數均呈現出一定的遞增趨勢,素質教育水平的逐年提高是一個潛在的影響因素。
表3 主要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
4.1.2 被動實踐能力PRACINR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經管專業(yè)大學生的生產實習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構建被動實踐能力變量PRACINR。從表5中可以看出,無論控制大學生所在專業(yè)與否,Panel A與Panel B中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變量加權平均成績WSCORE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且分別為0.067、0.070;Panel C與Panel D中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變量所在班級排名CLARANK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41、-0.029且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與表4的研究發(fā)現類似,上述回歸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專業(yè)知識掌握較好的大學生其被動實踐能力也較高,“高分高能”現象較為明顯。此外,無論控制大學生所在專業(yè)與否,大學生性別變量FEMALE的回歸系數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且分別為0.285、 0.336、0.227、0.400,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經管專業(yè)中女生的被動實踐能力同樣要強于男生。
表4 主動實踐能力(社會調查)PRACSSR的影響因素Ordered Probit回歸結果
大學生的早期實踐經驗對后期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影響,由于中南大學商學院暑期社會調查的實踐安排在大學二年級,而生產實習的實踐安排在大學三年級,因此表6報告了社會調查實踐經驗對后期生產實習實踐能力的潛在影響。不難看出,當成績變量為加權平均成績WSCORE時,暑期社會調查實踐經驗PRACSSR的Panel A中回歸系數在5%的水平下顯著為正、Panel B中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當成績變量為班級排名CLARANK時,暑期社會調查實踐經驗PRACSSR的Panel C中回歸系數在10%的水平下顯著為正、Panel D中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上述回歸結果均說明大學生的前期實踐經驗對后期實踐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貢獻。
表5 被動實踐能力(生產實習)PRACINR的影響因素Ordered Probit回歸結果
從表7可以看出,在因變量為主動實踐能力PRACSSR時,Panel A與 Panel B中 交乘 項WSCORE*FEMALE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但因變量為被動實踐能力PRACINR時,Panel C與Panel D中交乘項WSCORE*FEMALE的回歸系數均在10%的水平下顯著為負且分別為-0.027、-0.025,這說明與專業(yè)知識水平較低的大學女生相比,專業(yè)知識水平較高的大學女生的實踐能力則相對較低,即在專業(yè)知識水平較高的大學女生中存在“高分低能”現象。這些研究發(fā)現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當大學女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較為“封閉”時(被動實踐能力PRACINR意味著生產實習單位固定),擁有較好專業(yè)知識女生其實踐能力并沒有得到較好地提升。
表6 實踐經驗(社會調查)對實踐能力(生產實習)的影響結果:因變量
從表8可以看出,在因變量為主動實踐能力PRACSSR時 ,Panel A與 Panel B中 交 乘 項WSCORE*MALE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但因變量為被動實踐能力PRACINR時,Panel C與Panel D中交乘項WSCORE*MALE的回歸系數均在10%的水平下顯著為正且分別為0.027、0.025,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與專業(yè)知識水平較低的大學男生相比,專業(yè)知識水平較高的大學男生的實踐能力則相對較高,即在專業(yè)知識水平較高的大學男生中存在“高分高能”現象。這意味著當大學男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較為“封閉”時(被動實踐能力PRACINR意味著生產實習單位固定),擁有較好專業(yè)知識男生其實踐能力卻得到較好地提升。
表7 成績與大學女生的交互效應對實踐能力影響的回歸結果
基于Ordered Probit模型得到的大學生實踐能力回歸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大學生專業(yè)知識水平、性別以及實踐經驗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潛在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Ordered Probit模型在研究大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的優(yōu)越性,為今后關于大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的經驗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根據本文的相關研究發(fā)現,高校在進一步強化大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應充分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對大學生實踐經驗積累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影響。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在教學大綱中得以體現,并在學習環(huán)節(jié)及學時上給予保證,這對于解決社會需求更多熟練管理人才以及學生就業(yè)難等問題都是有益的嘗試。另外,產學研合作有利于同時提高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素質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最后,考慮到大學生性別對實踐能力的潛在影響,在研究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相關問題時,學者們或許應適時靈活地將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內容與教育學相結合,從而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yǎng)之路。
表8 成績與大學男生的交互效應對實踐能力影響的回歸結果
[1]劉磊,傅維利.實踐能力:含義、結構及培養(yǎng)對策[J].教育科學,2005(2).
[2]王東.構建我國高校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學,2005,(1).
[3]余長春,彭本紅,上官飛.大學生能力體系的構建與形成機理研究[J].統(tǒng)計與決策,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