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毅洲
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是一種肺間質性疾病,原因不明,病理特征為普通型間質性肺炎改變,臨床多表現(xiàn)為進行性呼吸困難常伴有刺激性干咳,雙肺胸片呈彌漫性網格狀陰影[1-2]。特發(fā)性肺纖維化確診后平均存活期為2~4年,5年生存率不超過50%,最終因呼吸衰竭導致死亡[3]。目前臨床上無有效治療方法。我院應用替米沙坦聯(lián)合潑尼松治療特發(fā)性肺纖維化,療效滿意,現(xiàn)將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7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的臨床資料64例,隨機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在28~81歲,平均 (55.9±5.8)歲,病程6個月~18年,平均病程 (4.6±1.9)年;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30~82歲,平均(56.4±3.6)歲,病程8個月~16年,平均 (5.3±2.4)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 實驗組:32例患者給予潑尼松0.5mg·kg-1·d-1口服,連服1個月后,減至0.2mg·kg-1·d-1,連服2個月后改為維持劑量0.125mg·kg-1·d-1;替米沙坦40mg/d口服,連服6個月。對照組:單獨服藥潑尼松,劑量同上。治療半年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4]。
1.3 診斷標準 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診斷標準:患者無明顯原因的進行性呼吸困難≥3個月,肺部可聞及Veicro啰音,胸部HRCT示肺部呈彌漫性網狀、結節(jié)狀、磨玻璃影、斑點狀高密度或者蜂窩狀,肺功能提示限制性通氣障礙,或者彌散性障礙。動脈血氣分析提示低氧血癥或運動后低氧血癥。有效:患者癥狀改善或者反應良好;無效:患者癥狀或體征未見明顯改善,甚至加重[5-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 ()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實驗組和對照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2 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半年后血氣分析及肺功能的比較動脈血氧分壓 (Pa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 (PaCO2)以及用力肺活量 (FVC),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是一種進行性、慢性以及致命性的間質性肺疾病。60年前,糖皮質激素開始治療特發(fā)性肺纖維化,而糖皮質激素療效一直未得到充分肯定,常因糖皮質激素藥物的不良反應大并沒有質的跨越,糖皮質激素治療不能基本改變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的預后,探討新的治療方案改善特發(fā)性肺纖維化的不良預后,是所有醫(yī)務工作者今后研究的方向[7-8]。
替米沙坦是非肽類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與ATl受體的親和力較強,可通過選擇性地阻斷血管緊張素Ⅱ與許多組織如血管平滑肌和腎上腺中的AT1受體結合,因而阻斷血管緊張素Ⅱ的血管收縮和醛固酮分泌作用,目前臨床上主要用于高血壓病的治療。替米沙坦還可以通過多種分子途徑引起細胞反應,包括自由基、鈣動員以及核轉錄因子等,并參與炎癥級聯(lián)反應。替米沙坦可能只參與肺纖維化的發(fā)病機制的個別環(huán)節(jié),但機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9-10]。
本研究聯(lián)合應用替米沙坦和潑尼松治療特發(fā)性肺纖維化療效顯著,實驗組和對照組半年后血氣分析及肺功能均有改善,與相關報道一致,為今后的治療提供了參考。
綜上所述,替米沙坦聯(lián)合潑尼松治療肺纖維化療效顯著,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及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表1 兩組療效的比較Table1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兩組治療半年后血氣分析及肺功能的比較 ()Table 2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of six months after treatment of blood gas analysis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兩組治療半年后血氣分析及肺功能的比較 ()Table 2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of six months after treatment of blood gas analysis between two groups
組別 PaO2(mmHg) PaCO2(mmHg) FVC(L)85.25±5.60 40.36±6.23 3.15±0.53對照組 73.65±4.21 31.29±5.26 2.16±0.46 t實驗組0.035 0.021 0.0102.356 2.562 2.789 P值值
1 Ley B,Collard HR.Risk prediction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Am JRespir Crit Care Med,2012,185(1):6-7.
2 美國胸科學會,歐洲呼吸學會,日本呼吸學會,等.特發(fā)性肺纖維化診治循證指南 (摘譯本) [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1,34(7):486-494.
3 King TE,Pardo A,Selman M.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Lancet,2011,378(9807):1949-1961.
4 吳湧,王利民.替米沙坦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特發(fā)性肺纖維化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11):125,127.
5 鄭彩娥.替米沙坦聯(lián)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特發(fā)性肺纖維化117例療效分析 [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36):124-125.
6 Wallaert B,Guetta A,Wemeau-Stervinou L,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clinical exercise testing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Rev Mal Respir,2011,28(3):290-296.
7 佘巍巍,楊新官.糖皮質激素治療與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生存期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1):3173-3174.
8 呂靜,郭麗萍.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治療進展 [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2):1399-1402.
9 Zhang J,Huang H,Lu ZW,et al.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prognosis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J].Zhonghua Jie He He Hu Xi Za Zhi,201134(3):174-178.
10 Wygrecka M,Kwapiszewska G,Jablonska E,et al.Role of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2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1,183(12):1703-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