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雙
患者,男,47歲,因“間斷牙痛1周,持續(xù)牙痛伴胸悶20min”來我院急診科就診?;颊?周前左下牙陣發(fā)性疼痛,每次持續(xù)約10min,每天發(fā)作4~5次。在牙科門診診斷為齲齒,用止痛、消炎藥后無效。入院前20min,突然劇烈發(fā)作左下牙痛、下頜痛,不敢張口,同時有胸悶、乏力、大汗淋漓,來我院急診科查心電圖示: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既往無外傷史,體健,吸煙史20年。查體:體溫36.6℃,脈搏80次/min,呼 吸 20次/min, 血 壓 120/60mmHg(1mmHg=0.133kPa)。痛苦面容,精神欠佳,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雜音,雙肺呼吸音清。急查心電圖診斷:竇性心律,急性高側壁心肌梗死,廣泛前壁心肌梗死。心電圖示:心率80次/min,Ⅰ、avL、V2~V5呈 QR型,ST段呈弓背樣抬高0.25mV,T波倒置。立即撥打120轉診并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心電圖,同時給予患者吸氧、鎮(zhèn)靜、開通靜脈通道、擴血管等治療。10min后120接診,心電圖提示已經出現心律失常,患者皮膚蒼白、濕冷、血壓下降 (90/60mmHg),給予利多卡因靜脈滴注,轉至上級醫(yī)院。入院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Ⅱ級 (Killip分級)。入院后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給予擴冠、溶栓、調脂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病情平穩(wěn)后出院。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指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流中斷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壞死,臨床表現可有持久地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電圖的改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管腔狹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側支循環(huán)尚未建立時,可加重心肌缺血即可發(fā)生心肌梗死。典型AMI有劇烈的心前區(qū)疼痛,特征性心電圖以及血清心肌酶升高,診斷并不困難[1]。然而,我國有 l/3~l/4的AMI患者無明顯疼痛,癥狀很不典型,有的是發(fā)生特殊部位的心肌梗死,所謂“特殊部位疼痛的心肌梗死”是指疼痛不在心前區(qū),而因心肌缺血、缺氧,刺激心臟神經系統(tǒng)導致相應部位或特殊部位的疼痛,臨床有以上腹部、咽部、頸部以及左下肢劇痛的報道。以頭痛及牙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心肌梗死發(fā)病機制:可能與前壁心肌梗死時,心肌缺血、缺氧,酸性代謝產物刺激心臟交感神經傳入纖維,經頸脊髓交感神經1~5傳至丘腦植物神經中樞及大腦產生痛覺,痛覺也可向頸髓2至胸脊髓4分布的部位發(fā)散,引起頭痛、牙痛等[2]。
為確保AMI的診斷,筆者認為:(1)必須熟練掌握AMI的臨床表現特點,特別是患者心前區(qū)疼痛的特點、心電圖的特征性變化、進行性演變過程以及心肌酶學等;(2)掌握并與心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動脈栓塞、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等相鑒別;(3)掌握那些少見但非常重要的“臨床表現及不典型的心肌梗死”,特別是無痛性AMI及特殊部位疼痛的心肌梗死;(4)對疑似有心肌梗死的患者,除需仔細詢問病史、癥狀及冠心病易患因素外,尚需做心電圖,并觀察其動態(tài)變化,必要時監(jiān)測心肌酶學。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對AMI患者診斷的準確性,減少誤診率,以免給患者增加痛苦及經濟負擔,甚至危及生命。
1 中華放射學雜志心臟冠狀動脈多排CT臨床應用協(xié)作組.心臟冠狀動脈多排CT臨床應用專家共識 [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1,45(1):9-17.
2 古今,史河水,韓萍,等.不完全與完全心肌橋-壁冠狀動脈的CT影像特征分析 [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