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鳳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圍城》的諷刺幽默手法
徐小鳳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錢先生的《圍城》寫于1946年,是一部主題嚴肅、耐人尋味的諷刺小說?!秶恰纷詥柺酪詠?,就以其出色的諷刺幽默語言在世界文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稱為“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經(jīng)營的小說”。錢先生匠心獨運,其作品的幽默風趣主要是通過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典故等體現(xiàn)出來的,其中,比喻又是運用最多、最有效的一種。
《圍城》;諷刺;幽默
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是一部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它以留學生方鴻漸的經(jīng)歷(包括他的事業(yè),感情等方面)為主線,刻畫了抗戰(zhàn)環(huán)境下中國的一部分知識分子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無奈與空虛。除此以外,《圍城》也是一部出色的以諷刺著稱的小說,而且它的“諷刺”特色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作品當中各種諷刺幽默語言的運用以及各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所謂幽默和諷刺,它們二者本身就都包含在喜劇的范圍內。但眾所周知,任何兩種相似的東西都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同樣,幽默和諷刺這兩種表現(xiàn)手法也不例外。曾經(jīng)有位著名作家這樣評論過:[2]諷刺,它是出于一種道德的因素,所以就必須要尖銳,要刻?。欢哪瑒t不同,它的范疇更寬泛一些,因此也就可以更寬厚一些,所以也就沒必要那么的毒辣了。與此同時,諷刺和幽默又如哲學中所說的“矛盾”一樣,又是非常容易相互轉化的,換句話說,就是幽默再加上一點辛辣、一點刻薄就接近于諷刺,而諷刺減少一點它的尖銳就接近于幽默??梢姡S刺和幽默是不可分的,當二者用在同一部作品中時,它們往往是緊密結合,密不可分的。同樣,《圍城》這部作品也不例外,從整體上來看,這部作品中既有包含著深刻寓意的諷刺用語,也有含蓄詼諧的幽默風度。在《圍城》中,對抗戰(zhàn)時期那些投機取巧的官員,腐敗陰暗的官僚統(tǒng)治,危害教育界的“假學究”們,作者給予了辛辣尖銳的諷刺,而在對諸如方鴻漸、趙辛楣等還不是完全沒有希望的國人的描寫中則透露出幽默的氣度。可見,錢鍾書在運用諷刺幽默藝術揭示丑惡現(xiàn)象的同時,還是有著一定的深刻思考的。正如有人評價《圍城》中的諷刺是嘲笑中包含著一種辛澀,揶揄中又具有一種深思,而快感中又夾雜著某種痛感[3]。
諷刺幽默一直是《圍城》的最大特色之一,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本文通過分析作品中表現(xiàn)諷刺幽默的各種手法來論述這一藝術在《圍城》中的體現(xiàn)。
比喻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種最重要最常見的修辭方式。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理論家提出了“賦、比、興”說,由此可見,古人很重視比喻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同樣,在文壇上享有盛譽的錢鍾書先生也十分強調比喻的重要性,甚至認為比喻是文學語言的根本。比喻從而也就成為《圍城》這部作品幽默諷刺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比喻也能夠引起讀者共鳴,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作品中所用的比喻數(shù)量之多是任何別的作品都無法企及的。本文從比喻的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論述諷刺幽默的藝術。
(一)從比喻的形式來看
1. 在比喻之后進行解釋
對有些事物的內在意蘊,普通人有可能是認識不到的,但經(jīng)過別人的指點馬上就會明白[4]。而這就像錢鍾書先生的比喻,常會用一些出乎意料的事物來進行比喻,而錢鍾書先生往往會在比喻之后再進行解釋,為的就是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意味。也就是將那些看起來好像并無關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指出來,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她(鮑小姐)只穿緋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紅的指甲……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jù)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并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1,p12]
在這個比喻中,一開始鮑小姐被比為“熟食鋪子”,僅看這個,一般人就不容易理解,可錢鍾書先生接著來一句“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這樣一點明,讀者就明白了這樣比是因為鮑小姐衣服穿得太少了。這就會讓讀者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同樣,下句的比喻也是這樣,將她比作“真理”,讓人難以理解。可后面加上一句解釋的話“因為據(jù)說‘真理’是赤裸裸的”,就突出了她那種暴露的形象,同時,這樣前后兩句的比喻“一雅一俗”,就會產(chǎn)生一種幽默諷刺的效果。
他(張吉民)并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里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1,p52]
在這個比喻中,作者先用一個否定性的比喻“還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然后接下來解釋點題“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然后用一個肯定性的比喻“只好比牙縫里嵌的肉屑”,緊接著后面解釋點題“表示飯菜吃得好”。這樣就將張吉民說話時總帶著一些不需要的英文的那種丑態(tài)諷刺得淋漓盡致。
2. 在比喻之前進行鋪墊
就通常情況而言,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越大,就越具有可比性[5]??蛇@種可比是很普遍的,人人都可以看得出來。相反,兩事物之間的差異性越大,比喻的價值就會越大,就越會吸引讀者的注意,可是這種比喻的難度比較大,將它們合情合理地放在一起進行比喻是比較困難的。但錢鍾書先生卻在《圍城》這部作品中在很多處應用了這種比喻,當然,他是采取了一些輔助性手段的,那就是在比喻之前就進行鋪墊。
方鴻漸在回國的船上因為鮑小姐而滿腹委屈時,恰好得知她的未婚夫李醫(yī)生是虔誠的基督徒,就說:
學醫(yī)而兼信教,那等于說:“假如我不能教病人好好的活,至少我還能教他好好的死,反正他請我不會錯。這仿佛藥房掌柜常開棺材鋪子,太便宜了!”[1,p27]
在這個比喻中,如果單看這個比喻,就會想不出個所以然來,讀者可能會難以理解這“學醫(yī)而兼信教”和“藥房掌柜常開棺材鋪子”二者之間有什么可比性。所以,作者在進行這個比喻之前就提前做了一個鋪墊,這個鋪墊是這樣寫的:“醫(yī)學要人活,救人的肉體;宗教救人的靈魂,要人不怕死。所以病人怕死,就得請大夫,吃藥;醫(yī)藥無效,逃不了一死,就找牧師和神父來送終?!边@一段話就是提前的鋪墊,這樣一說,就會讓讀者覺得這樣進行比喻是合情合理的。
3. 對同一個事物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地比喻
同一個事物,往往會和多個不同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從而具有可比性。如果將這個事物和其他多個不同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喻,就會營造出一種氣勢強烈的氛圍,從而會使得這個比喻具有更強烈的效果,其諷刺意味也會更加的突出。在《圍城》中,作者也用了這種方法來增強其比喻的諷刺效果。
(4)在《圍城》中,作者對一個女孩子的臉是這樣進行描述的:
那女孩子的年紀雖小,打扮得臉上的顏色賽過雨后虹霓,三棱鏡下日光或者姹紫嫣紅開遍的
花園。[1,p174]
在這個比喻中,作者用“雨后虹霓”、“三棱鏡下日光”、“姹紫嫣紅開遍的花園”等這些色彩鮮艷的事物來對一個女孩子的臉進行設喻,可以讓讀者想象出一張多么俗不可耐而又滑稽可笑的臉。在這里,作者用三個喻體共同比一個本體,加強了諷刺的氣勢,同時也反襯出女孩子想打扮卻又不會打扮而顯露出來的那種庸俗、做作的丑態(tài),使得讀者在覺得可笑的同時,也深刻地體會出作者的諷刺意味。
(二)從比喻的內容來看
1. 用抽象的觀念進行比喻
我們通常所見到的比喻一般都是用具體事物來比具體事物,也有的比喻是用具體事物來比抽象的道理規(guī)律使之具體化,以便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從而加深對該道理規(guī)律的認識[6]。而《圍城》中的有些比喻,卻是一反常態(tài),即用抽象的東西來比喻具體的事物,從而達到一種新奇的效果,也能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褚哲學家害饞癆地看著蘇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學家謝林的“絕對觀念”,像“手槍里彈出的子藥”,險得突破眼眶,迸碎眼鏡。[1,p102]
在這個比喻中,褚慎明的眼珠是具體的、可見的事物;而謝林所謂的“絕對觀念”卻是抽象的、不可見的觀念,用抽象的觀念來比具體的眼珠,就將褚慎明那種呆呆的,目不轉睛地盯著蘇小姐看的丑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而加強了對這種偽君子的諷刺意味。
2. 比喻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隨著作者自己的想象進行設喻
《圍城》中的比喻有很多,是其他作品所難以企及的。其中的這些比喻都是以作者淵博的知識儲備為基礎的,它融入了社會、文化、宗教等因素,因此,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再加上作者自己的想象,就形成了獨特的幽默諷刺風格。
作品在寫到方鴻漸由于父親和丈人的要求,必須要拿到博士文憑時,這樣評論道:
這一張文憑仿佛是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1,p17]
在這個例子中,“文憑”本身是一種知識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說,這個詞是比較神圣的,而作者卻將“文憑”比作“遮羞布”,這樣就對當時一些留學生沒有真才實學,卻拿著假文憑騙人的虛偽行為進行了嘲諷,也將方鴻漸那種本身沒有才華,為了得到父親和丈人的認可而想要買假文憑那種虛偽樣子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出來。
夸張也是修辭手法中比較重要和比較常用的一種,具體說來,夸張就是故意夸大或縮小對象的某些特征或作用,即故意“言過其實”,對人或事物做一些不符合實際的描述,用來加強表述的某種感情色彩和效果,并以此來激發(fā)人們對這些人或事物的聯(lián)想,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7]。
在《圍城》這部作品中,錢鍾書先生也是運用了許多的夸張手法來表達他對人或事物的思想感情,而且這些夸張的手法都運用得恰到好處,讓人不得不佩服先生運用這種手法的嫻熟。
作品中在描寫到方鴻漸等在回國的船上碰到的孫太太的小孩時,是這樣描述的:
孩子不足兩歲,塌鼻子,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報上諷刺畫里的中國人的臉。[1,p10]
這是對一個小孩的面貌的描寫,在這里就用了非??鋸埖氖址?,很有幽默的味道。而且這樣的描寫也讓讀者覺得這種長相與人們平常見到的不太一樣,從而激發(fā)了人們的好奇心,給讀者留足了想象的空間。
方鴻漸在回國船上與鮑小姐在一起時,為了博得鮑小姐的好感,討得她的歡心,就帶鮑小姐去一家餐廳吃飯,結果小說中是這樣描寫的:
誰知道從冷盤到咖啡,沒有一樣東西可口:上來的湯是涼的,冰激凌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zhàn)隊,已登陸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時期伏在水里;除了醋以外,面包,牛油,紅酒無一不是酸的。[1,p26]
在這個描述中,明顯包含著一系列的夸張,乍一看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些描述和我們日常的體驗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平常的醋是酸的,可像面包、牛油、紅酒之類的卻不是這種味道,可細想一下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其中也確實包含著某種真相。而這也說明了這家餐廳的服務是多么的差勁。作者利用這些夸張的描寫也表達了一種諷刺的意味,而且這樣的表述比直接挑明餐館的服務差勁的效果要好幾百倍。
運用典故這種手法在中國的古代詩文中是常常用到的,正所謂是“源遠流長”。典故它本身就有著很濃厚的文化氣息,也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能夠傳達很深的文化底蘊,但這種手法在小說中卻不多見[8]。而在《圍城》中,作者錢鍾書先生憑借著自己的淵博學識,大量引用中西方的文化歷史知識和文學典故,而且涉及范圍是非常的廣,除文學典故外,還涉及到諸如哲學、宗教、心理、社會等領域,可以說是無所不包。而這些典故的運用又幫助作品增強了諷刺性和幽默性,從而將作者的某些感情很好地表達出來。
作品中寫到方鴻漸在買假博士文憑時,為了給自己的行為找個借口,竟然引經(jīng)據(jù)典地為自己辯護:
柏拉圖的《理想國》里就說兵士對敵人,醫(yī)生對病人,官吏對民眾都應哄騙。圣人孔子還假裝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對齊宣王也撒謊裝病。父親和丈人希望自己是個博士,作兒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們失望么?買張假文憑去哄他們,好比前清時代花錢捐個官,或英國殖民地商人向帝國府庫報效幾萬鎊換個爵士頭銜,光耀門楣,也是孝子賢婿應有的承歡養(yǎng)志。[1,p19]
這段描寫實際上也是對方鴻漸當時心理的一段描寫,他想買假文憑,卻又給自己的行為找理由。在這段描述中,連用了幾個古今中外的典故,將方鴻漸當時那種自我解嘲、自欺欺人的虛偽心理形象逼真地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也充滿了幽默的趣味性,更突出了作者對方鴻漸這種虛偽的諷刺意味。
方鴻漸后來在失戀繼而失業(yè)之后,對前途不再抱有那么大的希望,他對趙辛楣這樣說道:
我經(jīng)過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會結婚,不過我想你真娶了蘇小姐,滋味也不過爾爾。狗為著追求水里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跟愛人如愿以償結了婚,恐怕那時候肉骨頭下肚,倒要對水悵惜這不可再見的影子了。[1,p156]
如果沒有一定文學知識的人乍一看這段話,恐怕會有點不明白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其實作者在這里是用了典故的,這里面的典故是出自《伊索寓言·銜肉的狗》[9]。這個典故是說有一條狗嘴里銜著肉過橋,看見水中自己的影子,它就以為是另一條狗也銜著肉,于是它放下自己嘴里的肉去搶另一塊肉,結果非但沒搶到,還把自己嘴里的肉給弄丟了。在《圍城》這部作品中,錢鍾書先生運用了這個典故,其實是道出了人生中的一種普遍規(guī)律:那些容易得到的或者是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會去珍惜它,不會去愛護它;而那些不容易得到的或者是還沒有得到的東西,人們卻通常是加倍地向往它,加倍地羨慕它。而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在這里,作者借這個典故也將方鴻漸當時心里的一點感悟表達了出來,這樣更顯得含蓄一點,更容易達到作者預期的效果。
綜上所述,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圍城》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的,在世界文壇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歷來對這部作品的研究也很多。這部作品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綜合應用了各種修辭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別是其中隨手拈來的比喻。他對各種辭格都有很強的駕馭能力,真不愧為中國的語言大師,能對各種語言材料運用自如,并最終形成了他獨特的幽默諷刺風格,而這也正是錢鍾書先生的偉大之處。
[1]錢鍾書.圍城[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田建民.詩興智慧[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徐達,宋秀麗.讀錢識小[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4]張明亮.槐蔭下的幻境[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5]李洪巖,辛廣偉.撩動穆斯之魂[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6]王衛(wèi)平.東方睿智學人[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7]錢華.《圍城》語言修辭初探[J].甘肅高師學報,2005, 10(1).
[8]張環(huán).《圍城》諷刺藝術初探[J].文藝論叢,1984(20).
[9]張如法.論圍城的諷刺藝術[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2.
[10]圖雅.圍城語言的幽默諷刺藝術[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1999.
(責任編輯、校對:任海生)
The Ironic and Humorous Writing Style of Fortress Besieged
XU Xiao-fe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QIAN Zhong-shu’sFortress Be siegedwritten in 1946, is a satire which is serious and thought-provoking. Fortress Besieged won reputation by its excellent using of ironic and humorous languages. It is known as the most interesting novel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by its careful management. And the humor in the work lies in the use of different rhetorical devices, such as metaphor, hyperbole, allusion, etc. Among these, metaphor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device and the most effective one.
Fortress Besieged;irony; humor
I207.42
A
1009-9115(2012)06-0035-04
2012-04-20
徐小鳳(1987-),女,山西忻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