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臧波
(湖州市圖書館,浙江 湖州313000)
〔作者信息〕于臧波,女,助理館員。
千百年來守土一方的農民在城市化浪潮中走進了城市,但要真正融入城市,由農民轉變?yōu)槭忻?,由過客轉變?yōu)橹魅?,與實現(xiàn)經濟權益、政治權益、社會權益相比,更為根本的是文化認同和文化融入。文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中華全國總工會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到2015年,我國將形成相對完善的“政府主導、企業(yè)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農民工文化服務將切實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中,常住地政府是農民工文化服務的責任主體,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則是農民工文化服務的骨干力量。湖州市圖書館作為“骨干力量”之一,創(chuàng)辦“農民工文化之家”,始終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廣大農民工的精神家園,著力用文化破解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形成的心理溝壑。
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建設,大批農民工離開農村來到城市謀求生計。2008年春節(jié)前夕,在中國南方眾志成城抗擊風雪期間,湖州市圖書館“農民工文化之家”應運而生,為因暴雪滯留湖州的農民工送去圖書和“圖書館春節(jié)節(jié)目單”,邀請他們免費閱覽書刊、觀看電影;在元宵節(jié)與農民工一同聯(lián)歡;汶川地震期間,編輯抗震救災信息摘編、在大廳播放抗震救災實況,讓農民工特別是四川籍的農民工及時了解災情;兒童節(jié),為民工子弟學校的孩子送去圖書,并為受災來湖的小朋友送去學習用品。
在該項目的初步構想中,宣傳圖書館成了為農民工服務的第一步。湖州市圖書館采用具體部室牽頭、各部室配合的方式開展活動,很好地鍛煉了活動籌備人員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與應變能力 ,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圖書館在農民工群體中的社會影響。但初生的“文化之家”并不成熟,其資源主要依托自身,并以單向的“上門宣傳”方式開展活動,這類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型的送書、送電影已經很難滿足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需要。面對新生代成為農民工主體的現(xiàn)實,“文化之家”在活動結束后特別注意研究分析這一群體文化需求的新特點、新要求,讓文化在新生代農民工價值觀念塑造、文明行為養(yǎng)成、文化素質提升、耐挫能力和融入能力鍛造等方面發(fā)揮作用。
農民工進城與城市的磨合不僅表現(xiàn)在工作方式上,還表現(xiàn)在生活方式上。農民工對公益性文化活動的普惠特性認知不足,依然存在“心理門檻”。2009年春節(jié),“文化之家”邀請了30多位來自四川、安徽等六個省的農民工參加“農民工文化之旅”,很多農民工都帶上了家人。個體式農民工流動顯然逐漸被家庭式流動所取代,他們在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博物館、大劇院等此類平日不曾踏入的文化場館,體驗、感受湖州的現(xiàn)代文化氣息。
此次活動以農民工家庭為組織對象,有助于激發(fā)其參與熱情,提高文化活動參與能力,促進農民工與城市文化進行交流,改變農民工文化交往的封閉性。而與博物館、大劇院等文化場館的“攜手”,則加大了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的力度,提高了為農民工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效益,促進了農民工文化工作的經驗交流和成果分享。
公益性文化單位的活動怎樣貼近農民工的需求,怎樣讓農民工不僅僅只當看客而是成為參與者,就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考慮農民工這一群體的特殊需求和服務特點。2010年,“文化之家”推出了“文化走親——故鄉(xiāng)情”民俗風情展,向身在湖州工作、生活、學習的異鄉(xiāng)人征集手工藝品,得到了廣大農民工的積極響應,收到了來自河南、四川、安徽等在湖務工人員送來的百余件手工藝品。通過這種方式,展示了外來務工人員家鄉(xiāng)的民俗風情,也讓本地市民體味到來自農民工的精神、文化和理想。
引領文化創(chuàng)造,促進農民工提高素質,更需讓其表達自己的意愿。文化單位在提供看書、看電影等初級文化服務的基礎上,還應考慮其高層次的需求,即幫助農民工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民俗風情展”的舉辦,使他們不僅享受文化成果,而且主動參與和創(chuàng)造成果,獲得自我肯定和精神提升,從而找到尊嚴感、認同感、歸屬感和精神愉悅。
“文化之家”不僅豐富、活躍了農民工的文化生活,更在于倡導了特有的價值理念,如“尊重勞動”、“自助互助”、“自強不息”等。并且隨著活動的深入,發(fā)現(xiàn)了在農民工群體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還沒有被廣泛認知。2011年初,“文化樂活——新湖州人的多彩生活”攝影、征文、手工制作征集活動,跳出框框,將征集面擴大到全市人民,得到了270名新、老湖州人的積極響應,有把鏡頭對準“新湖州人”的“老湖州人”,也有提筆訴說心中美好的“新湖州人”。同時聯(lián)合新聞媒體,將征文送到報社發(fā)表,將攝影作品制成展板與手工制品一同展出,引起了極大的社會關注度。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種啟示,對于文化單位來說,活躍和繁榮農民工文化生活不能僅僅局限在單一的農民工群體中,而是需要嘗試建立一種“社會集體認知”,使農民工在生活中能夠時刻感受城市溫暖,真正融入城市大家庭。而類似“新湖州人的多彩生活”這樣的活動,就為這種“集體認知”的建立構筑了良好的文化空間。事實證明,文化的力量不僅在于搭建一個表達的平臺,它能夠擴大交往,在全社會凝聚成合力,最終實現(xiàn)全社會的共同幸福、和諧。
“文化之家”以綿薄之力塑造公共文化服務平臺,以文化活動消弭社會隔閡,增加社會各界的相互了解和支持,不斷提升社會認同感、歸屬感,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我們相信,以文化融入促城市融入,正是文化的力量之所在。
〔1〕 焦芳梅.公共圖書館要加強為農民工的服務〔J〕.黑龍江史志,2008(15)
〔2〕 梁愛民.公共圖書館應成為進城農民工的精神家園〔J〕.農業(yè)網(wǎng)絡信息,2008(7)
〔3〕 郜向榮,侯瑋辰,王子舟.北京市農民工知識能力及對圖書館需求的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