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競躍
在《世說新語》中,華歆是貪慕富貴的市儈之徒。他和同學(xué)管寧在后園鋤草,發(fā)現(xiàn)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當做沒看見,依然鋤草如故;華歆撿了金子,又不好意思揣起來,便戀戀不舍地扔出去。他和管寧在屋里讀書,外面有寶馬香車駛過,管寧當做沒聽見,依然讀書如故;華歆卻欣羨不已,跑出去張望。管寧不恥和他為伍,怒而絕交。和管寧相比,華歆真是逐富嗜貴的小人。
在《三國演義》中,華歆帶頭逼迫漢獻帝禪位。朝堂上,華歆瞪著兇惡的賊眼對漢獻帝說:“只有禪讓,陛下才能安享清閑之福。如不聽從我們的話,恐怕馬上就要禍起蕭墻了……”在華歆等人的連哄帶嚇之下,漢獻帝只好禪位于曹丕,完成了改朝換代的丑劇。這樣看來,華歆是篡漢的罪魁禍首。
在小說里,華歆基本上是奸佞之徒、反派典型;在正史里,華歆的形象卻截然不同。
《三國志》記載,華歆非但不貪財,而且非常清廉。他本來在東吳工作,先后為孫策和孫權(quán)服務(wù)。官渡之戰(zhàn)時,曹操看中了華歆,讓他到朝中任職。聽說華歆要進京赴任,他的舊友同僚紛紛給他送行,并贈予數(shù)百金的巨額財物。華歆沒有拒絕,也沒有打開,而是在每人送的贈金上標注它們主人的名字。臨走時,華歆指著這些贈金說:“我本不想拒絕大家的心意,但是馬上要單車遠行,帶著太多錢財,非常容易招禍。特將諸位的心意送還給諸位,希望大家能夠成全。”
由于能力出眾,華歆先后擔任了尚書令和魏國的司徒。但不管官職多高,他依然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將所得的俸祿幾乎全部分給親友,只留一小部分作果腹之用,家里沒有一張存折。別的高官往往蓄奴買奴,而華歆卻將家中原本的奴仆遣散。魏文帝實在看不下去了,親賜衣物給華歆和他的家人。華歆的操守被陳群贊為“通而不泰,清而不介”,還有人說“華公的智慧是可以趕上的,但是他的清廉卻讓人望塵莫及”。
華歆也并不是一個羨慕甚至追逐達官顯貴的人。華歆是平原高唐人。高唐是齊國的大郡名都,當?shù)赜泻芏嗫釔垤鸥坏娜?,沒事就開著寶馬狂奔,或是拿著金子亂竄。華歆當時只是個小吏,他沒有走上街頭去巴結(jié)奉承那些貴人,而是在單位老老實實上班,下班就宅在家里。他早年和管寧等同學(xué)三人被稱為“一龍”,華歆是龍頭,管寧為龍尾。曹丕稱帝的初年,下詔宮廷大臣向他舉薦特立獨行的隱士,華歆推舉了管寧,曹丕派車專門去迎接,可惜管寧不愿意干。魏明帝即位后,華歆多次稱病辭職,要將自己的太尉一職讓給管寧,不過沒有得到皇帝的允許。總之,華歆絕不是一個貪圖權(quán)勢的人,相反,倒是一個淡泊名利、勇于舉賢任能的人。
華歆也不是一個喜歡興風作浪的人。早年,華歆和同郡的陶丘洪齊名。豪強王芬要廢掉漢靈帝,想拉他們兩個一起造反。陶丘洪摩拳擦掌意欲前往,華歆則非常冷靜地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豈能輕易為之?我料王芬必敗,你還是不要上賊船的好?!碧涨鸷槁爮乃慕ㄗh沒有去。后來王芬果然自取敗亡。在魏國取代漢朝的變革中,華歆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值得商榷的。一種記載是在禪讓的過程中,華歆將玉璽呈給了曹丕,但他絕不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張狂囂張;還有一種記載說,華歆在這個過程中并不積極。曹丕當上皇帝后,華歆常常一臉憂郁,不給任何人好臉色看。曹丕很不高興,就問陳群:“難道朕受禪不是應(yīng)天順人嗎?為什么華司徒不高興呢?”陳群說:“臣和華司徒都是久食漢祿,陛下登基,臣等雖然心內(nèi)高興,卻不敢喜形于色??!”曹丕聽后,對華歆更加敬重。
華歆在魏國,如同諸葛亮在蜀國一樣,盡職盡責,鞠躬盡瘁。有一次,朝中有人上書說舉孝廉只要德行優(yōu)良就可以了,不需要經(jīng)過考試。華歆反對,他說這樣下去就沒有人再愿意讀書學(xué)習(xí)了。魏明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大都督曹真晚年準備親率大軍蕩平蜀國。魏明帝大力支持,并駕幸許昌以壯氣勢。華歆卻力諫不可,認為“連年征戰(zhàn),百姓不堪其苦,不如休養(yǎng)生息,富國強兵,以待敵國有變,不攻自滅”。其憂國憂民之情讓魏明帝大為感動,適逢天降大雨,魏明帝就召回了曹真。
不單華歆自己是高官,他的三個兒子也都是名臣,其長子更是生性淡泊,常思隱退。
歷史人物從來都是文人筆下的玩物?!妒勒f新語》之所以貶低華歆,是為了反襯管寧。管寧是既有才學(xué)又有操守的高士,雖然曾被許多人舉薦,但始終不肯出仕,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他避居山中,收徒講學(xué)。在南朝士人看來,管寧才是德才兼優(yōu)的完美仁者;而華歆卻一直身在仕途,與管寧相比,就顯得俗不可耐。而《三國演義》之所以貶低華歆還有另一個原因:羅貫中奉蜀漢為正統(tǒng),自然看不慣曹魏的忠臣,在“三分真實,七分虛構(gòu)”的寫作原則下,能貶低總是不吝筆墨的。
小說終歸是小說,好看卻當不得真。歷史上的華歆其實沒有那么粗鄙,他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名臣。
編 輯/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