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2月7日文章,原題:精明的中國消費者日漸成熟 “中國制造”有兩種:用于出口,糊弄倒霉的國內消費者。它們之間的巨大質量差距由來已久。質量差的賣給國內消費者,好東西都被美國超市悉數(shù)盡收。但如今,中國消費者已恍然大悟。北京希望打造一個由內需驅動的經濟體,讓國內消費者滿意被列入優(yōu)先日程——早該如此。中國消費者正躋身于全球最挑剔買家的行列。
從日用雜貨商到手包制造商,人人都說中國消費者已準備好并有能力購買世界級商品。國內和西方零售商再不能拿次等貨糊弄他們了。
中國人甚至對假冒產品正失去胃口,隨著收入和辨別力增長,他們更青睞真品而非冒牌貨。女裝品牌愛斯卡達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中國消費者購買贗品的意愿已急劇下降,從2008年的31%降至2010年的12%。若中國人只是希望炫耀商標,冒牌貨或許無傷大雅。但中產階級正逐漸意識到生活的意義絕不僅限于炫耀。沒人指望中國假貨市場會消失殆盡。但麥肯錫大中華區(qū)消費品咨詢業(yè)務負責人馬思默表示,中國假冒奢侈品市場的增速遠低于正品行貨。
中國消費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有市場都呈現(xiàn)出這種趨勢。直到兩三年前,中國人選購電視時主要還是看聲音和畫面的清晰度等基本功能。如今人們有了更高要求,他們堅持逐個試驗遙控器的鍵以確保每個按鍵都稱心如意?!霸S多歐洲人甚至不關注這些”,馬思默發(fā)現(xiàn),這種態(tài)度并不僅見于上海等大都市,在許多我們從未聽說的城市也一樣。
不再擺弄遙控器時,中國中產的目光會鎖定在食品標簽上。自奶粉污染事件以來,質量問題已成為中國人的心腹大患。無怪乎沃爾瑪將普通豬肉當有機肉銷售時,中國消費者氣憤不已。如今,中國人正習慣于將購買無毒食品視為行使基本人權,要求新買的皮鞋一周內不開裂,家電至少能用到下次房屋重新裝修。英國零售商特易購公司表示,中國中產階級“對其所購商品的品質愈發(fā)了解”,這并不只適用于安全的食品,還包括更多外國和高端品牌。
從水果到油漆,中國人已樂意花錢買安全。跨國公司或許覺得這是個好消息,因為它們——無論是否名副其實——被認為具有質量優(yōu)勢。但它們沒什么自鳴得意的余地。中國消費者已不再為外國標簽而盲目掏錢。無論是在世界頂尖購物目的地還是在國內的購物中心,中國消費者都已變得成熟起來?!爸袊圃臁苯^不會再保持原樣了?!ㄗ髡吲恋佟ね郀柕旅窢?,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