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紅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初探
何艷紅
唐山市豐潤區(qū)沙流河小學 河北唐山 064006
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又是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突破口。巧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調(diào)動學生興趣、調(diào)動思維潛能,拓寬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素養(yǎng)。
信息技術;語文教學;信息素養(yǎng)
10.3969/j.issn.1671-489X.2012.34.090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又是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突破口。它集網(wǎng)絡世界于眼前,融聲、光、影、色、字于一體,具有海量、及時、形象、生動等特點。而所謂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就是把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語文學科教學當中去,以便更好地完成語文課程目標。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信息技術日益成為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不可或缺的有機要素,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力羽翼。
如何更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整合,優(yōu)化教學資源和教學過程,增強語文教學效果,是教師思考的邏輯起點和實踐的起跑線。為此,筆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嘗試構(gòu)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信息技術為渠道的教學模式。
實踐證明,濃厚的學習興趣會使個體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之后,才會主動參與學習。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一根粉筆加一塊黑板的單一、呆板的表現(xiàn)形式,能將抽象、生澀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拼音“a、o、e”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一幅背景圖,并加上了輕松活潑的背景音樂。過了一會兒,一只大公雞飛上了柵欄,“喔喔喔”地叫了起來,同時太陽升了起來。學生對這段動畫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全神貫注地看著屏幕,特別是看到公雞叫的時候,都笑了起來,他們感到很新奇。筆者問剛才大公雞怎么了,他們爭先恐后地說大公雞在叫;筆者問大公雞怎么叫的,學生就說是“喔喔喔”地叫。這時課件就單獨出示公雞張大嘴巴,嘴里吐出“o”這個字母,同時發(fā)出“o”這個音。學生很高興地和大公雞一起學習“o”。整堂課,學生學習熱情很高。運用充滿童趣的課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給學生認知的快樂,促進他們的學習深入、持久地進行。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使語言文字具備了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而且可以有聲有色、循環(huán)往復地將學生帶入各種場景之中,使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具體感悟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圖景,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啟發(fā)學生思維向深層探尋,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冀教版小學語文《祖國多么廣大》的教學,其重、難點是通過南北氣候、景色的差異,說明祖國幅員遼闊,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單一的圖片、蒼白的數(shù)字、抽象的文字說明,不僅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反而阻礙了學生的認知過程。所以,筆者在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進行處理。
筆者先為學生播放當天的天氣預報,并在地圖的南部、中部、北部各選一座城市要求學生記錄溫度,做比較。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起來,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從中發(fā)現(xiàn)了南北溫差較大這一關鍵問題。這時利用音像媒體展示各地春天的風光,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且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海南島那迷人的熱帶風光、那饞人的熱帶水果、那穿著涼爽的衣裙人們,使學生感受到夏季的炎熱;長江兩岸剛發(fā)芽的柳枝、剛吐綠的小草、剛剛種上的莊稼和人們還穿著的毛衣,讓學生感受到初春的氣息;大興安嶺雪花還在飛舞,樹枝上壓著厚厚的雪,大地一片蒼白,雪野之上人們以雪板作為交通工具,穿戴得嚴嚴實實,讓學生感覺到仿佛回到了隆冬時節(jié)。這樣同一時間內(nèi)溫度、風光的對比,讓學生很快便從中悟出了祖國有多么廣大。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參與為主,通過媒體演示解決品詞析句和教學重點、難點,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目前使用的教材較為單一,只是語文世界的“滄海一粟”。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架起一座與自然相融、與知識相通的橋梁,也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源源不斷地匯入鮮活的時代內(nèi)容。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廣泛涉獵知識,實現(xiàn)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同時,其獲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養(yǎng)也得到提高。
例如,冀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中的《遙遠的恐龍世界》一文是一篇知識性短文,向?qū)W生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tài)及生活習性,學生初讀課文時,便對其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流露出對恐龍的喜愛之情。很顯然,教師的教學如果僅僅停留在課本所提供的短短幾百字的文章,僅僅局限于文中所涉及的恐龍種類,將難以滿足不同閱讀興趣、不同個性愛好、不同理解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高低不同的學生的需求,對學生的求知也無疑是一種傷害。
針對三年級學生尚不具備快速上網(wǎng)搜索查詢及網(wǎng)上信息過于繁雜的現(xiàn)狀,教師把事先搜集到的有關恐龍的材料集中于一個文件夾中,并精心設計了一個題為“恐龍世界”的網(wǎng)站,將文中涉及到的雷龍、梁龍、劍龍、三角龍、翼龍、霸王龍等做成獨立的網(wǎng)頁,盡可能地將有關介紹兒童化,并增加了大量圖片,同時插入從VCD中剪裁下來的翼龍展翅飛翔及霸王龍捕食獵物的片斷。學生在此學習環(huán)境中可自由探索、自主學習。網(wǎng)站提供的各種圖畫、聲像信息不但使學生深刻理解文中說明方法的精確,更為學生的自讀自悟搭設了橋梁,增進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
同時,網(wǎng)站還設有友好鏈接,教師可提供適當?shù)膮⒖夹畔ⅲňW(wǎng)址、搜索引擎、相關人物等),由學生自己到網(wǎng)上搜集素材,到更為廣闊的信息世界中了解更多的恐龍知識。這樣不但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能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理念和方法。學生收集了各種各樣的資料,并將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及自己的感受與大家交流,把對恐龍的探討深入到學生生活的領域。學生自始至終都保持強烈的興趣,其信息素養(yǎng)也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學生在初讀課文后,引導他們抓住地球太可愛又太容易被破壞這一切入點,將自己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師生共同梳理。簡單的問題,師生共同隨時解決,最后通過篩選,確定出想要深入探究的問題,放到“探究問題庫”里。比如:1)為什么說地球可愛?它為人類提供了哪些資源?2)為什么說地球容易破碎?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包括哪些方面?3)我們將要面臨哪些生態(tài)災難呢?4)如何保護我們的母親——地球?……然后根據(jù)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網(wǎng)上閱讀和專題研究。
這里所謂的網(wǎng)上閱讀,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個人或幾人小組合作,圍繞自己確定的感興趣的小主題,通過瀏覽《只有一個地球》專題網(wǎng)站,查閱各種資料,找到問題的答案,并做好交流的準備。網(wǎng)絡信息將文字形象化,將語文課堂與大千世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學生可以自己直接通過電腦這一媒體,和同學、老師等進行交流,可以直接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就改變了以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師講生聽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可以說,信息技術的引入就像給語文教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為語文教學呈現(xiàn)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F(xiàn)代教育媒體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極大地發(fā)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1]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6):51-54.
G623.2
B
1671-489X(2012)34-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