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剛
巧用圖書館資源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蔡永剛
遷安市蔡園鎮(zhèn)孟官營初級中學 河北遷安 0644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2.34.085
從事語文教學這十年以來,筆者深深地感受到語文作為一門工具學科的重要性。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閱讀文章時走馬觀花,只求速度不求質量,甚至有的學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讀,也就不能深刻地挖掘出作品的精髓,那么閱讀教學的意義也就被抹殺掉了。到底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興趣是一切動力的來源。學生有了閱讀的興趣,自然也就有了閱讀的動力。教師在讓學生閱讀之前,必須精選圖書資源,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有一定的閱讀價值的圖書供學生閱讀。在精選圖書的基礎上,科學安排閱讀形式,實現(xiàn)有效閱讀,讓每本圖書都能發(fā)揮它的價值。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從課內和課外兩種形式闡述一下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
可以通過優(yōu)美的導入語、抒情的歌曲、講故事、播放多媒體課件等形式開啟學生的好奇心,以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比如在講《月亮的足跡》一文時,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很多關于月球的圖片,這樣學生就覺得月亮真的很神秘,也就有了探索的欲望,學習課文的興趣就此產(chǎn)生。再如在講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筆者先用多媒體播放閻維文的歌曲《父親》讓學生欣賞,那種動人的旋律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接下來對全文的品讀奠定了感情基礎。
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僅僅靠課本上的信息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使他們能隨時隨地、方便地讀到他們喜愛的書籍。筆者在教室和樓道里為學生開設了“圖書角”,在書櫥上有為他們定制并推薦的優(yōu)秀的報紙和雜志、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最時尚的科普讀物,如《意林》《思維與智慧》《讀者》《你在為誰工作》《毛澤東詩集》及國外的名家大著。學生隨手就可以拿到自己喜歡的圖書,進行課外閱讀,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課外閱讀興趣,培養(yǎng)了閱讀素養(yǎng)。而且筆者會定期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互相促進,互相提高,還有了爭讀優(yōu)秀作品、比讀書筆記的好習慣。當然大量的閱讀是需要時間的,所以語文教師要提高課堂效率,少留重復性沒有意義的作業(y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時間。
在《春》和《濟南的冬天》的教學時,可提示學生運用比較閱讀法,感受自然之美。首先明確它們的相同之處:文體一樣,都是借景抒情的文章;情景相互交融,前者描繪了春天的美景,后者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情。其次要明確它們的不同點:前者通過五幅畫面來描繪春天,后者隨作者立足點的變化,描繪所見到的山水的景色;結構不同,前者以總——分——總的形式出現(xiàn),后者則是總——分結構。
還可以把《春》和《海濱仲夏夜》作比較,讀《海濱仲夏夜》要緊緊抓住一個“變”字,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描繪活動中的景物,展開想象。作者較多地描寫了春景和仲夏之夜的細節(jié)差別,通過比較春天的草、花、風、雨的橫式組合與以時間的變遷為線索的組材方法的不同,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感悟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運用多種方法誘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會出文章蘊含的情和意,從而達到語文訓練和思維訓練的目的。
有了閱讀的興趣,學生自然會大量地閱讀文學作品,那么為了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刻挖掘出作品的精華,體會主旨,使學生讀有所獲,教師就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教師在選擇篇幅較短的文章尤其是詩歌時,應該鼓勵學生放聲朗讀,在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在教學高爾基的《海燕》一文時,筆者讓學生反復朗讀文章,用多媒體播放海燕飛翔的真實畫面,從而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理解四個主人翁的不同形象時,筆者找了四個學生,分別把寫它們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通過對比很輕松地就能說出各自代表的形象。還有就是對最后兩個自然段的理解,學生反復地大聲朗讀后都能準確地說出其含義。因此,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悟語言的能力得到提升,可以順利地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掌握主旨。
多媒體引入課堂也拓寬了語文教學的視野。語文教材中的部分文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較多,學生理解起來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的作用,直觀展示相關信息,有效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能形象生動地理解文本信息的主要內容,深化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表象的形成。比如,筆者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從網(wǎng)絡上下載了音畫作品《水調歌頭》,上課時用多媒體將其展示給學生,學生聽著那泉水般清澈的歌聲、委婉動聽的旋律,很容易入情入境,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程度。
又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一些動詞的運用,與《背影》中寫父親過鐵道買桔的動詞進行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動詞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侗秤啊返摹白摺薄疤健薄按薄斑^”“傾”寫出了父親爬月臺買桔的艱難過程,強烈地表現(xiàn)出父愛,可以給人最深的印象。只有這樣比較,才能清晰地認識到重點詞、句、段的真正作用,才能積累得更多,才能達到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
閱讀方法是最好的消化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技巧指導,不論是紙質圖書閱讀,還是利用網(wǎng)絡進行電子閱讀,都應進行科學閱讀。常見的閱讀方法有略讀、泛讀、檢索式閱讀、全面閱讀、提問式閱讀、細讀、精讀、誦讀等。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不同需求下運用合理的閱讀方法,得以獲得所需求的知識。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節(jié)省時間,還為學生提供了交流感悟的空間。除了做到這一點以外,為了使學生在考場上做閱讀題不再愁眉苦展,語文教師還應該教會學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了解不同文體的閱讀技巧。比如記敘文文體知識、修辭方法的作用、賞析句子和詞語從哪里入手等,這樣系統(tǒng)地為學生講解之后,學生會覺得做閱讀題也不只是要憑積累、憑感悟,還有一定的技巧可循,那么閱讀能力自然也就會有所提高。
學生在比較閱讀中,能由此及彼地學習新知識,認識新事物,提高對語文信息的處理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進而大大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如把《故宮博物院》和《松鼠》放在一起比較閱讀,這兩篇文章從形式上看差異很大,這樣更能突出各自的特點。《故宮博物院》可以說是介紹建筑物的典范,通過它可以總結出寫這種說明文應選用空間方位順序,找出立足點,脈絡清晰、詳略得當。而學習《松鼠》則可以指導學生寫介紹動物的說明文時應抓住其主要的特點,運用邏輯順序安排材料,多運用描寫手法,通過生動的語言把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表達出來。
授人以“魚”利有限,授人以“漁”益終身。在進行新課標語文教學時,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想說、會說;讓學生在思考中比較,在比較中探討,在探討中增長才干,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目的。
在以后的教學中,筆者還會進一步探索和挖掘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也會更深入地鉆研業(yè)務,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提升其文學素養(yǎng)。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只要教師常抓不懈,適時引導,學生的閱讀能力定會不斷提高!
[1]李雙慶.充分利用圖書資源 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報,201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