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惠 于光霞
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張興惠1于光霞2
1 沂源縣魯村鎮(zhèn)小張莊小學 山東沂源 256104
2 沂源縣魯村中心小學 山東沂源 256104
10.3969/j.issn.1671-489X.2012.34.047
當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深入人心時,對于作為酷愛語文教學的筆者來說,是既激動不已又惶恐不安。激動的是趕上了課改的好時機,這可是教學研究千載難逢的機遇;不安的是自己兩手空空,以什么去迎接課改,拿什么去獻給課改。人們常說,機遇常常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成功不會青睞渾渾噩噩之人。因此,筆者深知惟有潛心學習,投身課改,融入課改,才能在課改的浪潮中獨領風騷,成為教學改革的弄潮兒。于是筆者每天手捧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和《走進新課程》等教育理論書籍,不厭其煩地去翻閱它們,請教它們,和智者交流,與大師對話。筆者把文中精辟的理論、精美的語言、精彩的案例、經(jīng)典的論述,都認認真真地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再寫進教學札記中,融進自己的血液里。筆者就像一株久旱的枯草貪婪地吮吸著新理念的甘霖。與課標對話,聽專家報告,看名師講課錄像,新理念、新做法逐漸在筆者的腦海里定格:要努力嘗試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教學,構建現(xiàn)代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具有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綜合一體的強大的交互式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適當?shù)厥褂眯畔⒓夹g,能夠使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訓練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環(huán)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類主動探求新知的思想傾向和內(nèi)在動力。用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的最大優(yōu)勢,首先是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習《望廬山瀑布》一課時,筆者用多媒體課件,輕輕一點鼠標,屏幕上出現(xiàn)廬山那美麗的景色,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把學生帶進一個新鮮的身臨其境般的境地。然后提問: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學生爭先回答后,筆者歸納板書課題。這種運用圖像、音樂渲染的激情引入,符合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的特點,使學生的興趣大增,情緒高昂地投入對文章的閱讀中。
對一篇課文的理解,突破重點、難點至關重要。而信息技術是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學《我是什么》一課時,水的變化是教學的難點,對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不易理解。借助多媒體課件,將水在自然界中云、雨、雹子、雪等幾種形態(tài)的變化,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并配以聲音。在這種情景交融的氣氛中,學生了解了水的變化多端,形狀各異,既突破了重點,又解決了難點。
又如,在學習《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時,由于很多學生沒有見過水蛇行走的樣子,因而對“仿佛田溝里的水蛇”一句的理解有些困難。為此,筆者利用多媒體把課前剪裁好的VCD片段播放給學生看??春髮W生恍然大悟:噢!原來田溝里的水蛇是這樣行走的。小艇的行走也和它那樣靈活,那船夫的駕駛技術就真的好得不得了!接著讓學生想象小艇的行走,并把想到的說出來。這樣,通過多媒體課件的輔助,給這堂課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既省去大量的繁瑣的講解,又突破了學習難點。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一項重要內(nèi)容。由于年齡的關系,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比較差,興趣的持續(xù)時間不是很久,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整節(jié)課教學生字,教師教起來感到枯燥,學生學起來也覺得無味。而合理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鞏固識字教學的效果。教師可根據(jù)教學意圖設計課件,以動靜結合的多種形式展示所教漢字的字形、字體。如筆劃復雜的字,可通過課件逐筆演示書寫順序,讓學生跟著書寫,以明確書寫筆順;對一些學生易寫錯的筆畫,可采用醒目的顏色,以引起學生注意;對學生書寫時易添漏筆畫的字,可將這些筆畫設計為局部閃爍的效果以提醒學生,這樣,學生學得輕松,又興趣濃厚,效率也大大提高。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有些教師的普通話水平還不是很好,發(fā)音不是很準確。另外,反反復復的朗讀,也容易造成學生疲勞,興趣大減。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選配適當?shù)囊魳?、圖片等,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通過畫面上的標記知道如何去讀,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在仿讀中正確地發(fā)音,而且能使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既節(jié)省了時間,效果也更好。
例如,在教學《我是什么》一課時,筆者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水在自然界中云、雨、雹子、雪等幾種形態(tài)的變化,并使課文分段出現(xiàn)在動畫中。筆者要求學生此時不要看書,而是靜靜地注視畫面,傾聽錄音的范讀。這樣只做了一遍,許多學生便情不自禁地和著音樂的余聲,開始小聲地讀起來。而當要求學生出聲朗讀時,有的學生竟主動要求再放音樂。一節(jié)課的時間,學生不僅完成計劃的學習任務,而且達到理解、領悟課文內(nèi)容的教學目的。特別是有些教師在讀得不很好的情況下,多媒體的使用能彌補教師范讀的不足。
新課改提倡自主探究性學習,因特網(wǎng)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料,因而特別適合于學生進行“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探索”的學習。網(wǎng)絡為廣大師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網(wǎng)絡中吸取想要的知識,大大支持了學生視野的開闊和知識的積累。師生可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的需要,自主搜集相關資料,然后交流討論、豐富完善,這對培養(yǎng)合作探究能力很有幫助。例如,筆者在教《草原》一文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他們從網(wǎng)上下載許多有關草原的圖畫及當?shù)厝饲轱L俗的文章。把這些資料一起放到課堂上交流時,學生的興致自然很高,所學的知識亦更加豐富。
語文課的練習部分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課時的時間限制,往往達不到最佳效果。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則可以有效克服這方面的不足:其一,它可以加大練習的容量,使學生在有效的時間里盡可能多地對已學過的知識加以鞏固;其二,通過多媒體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拿到課堂上進行討論,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指導學生作文起著重要作用。
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決定了信息技術媒體運用的時機也不同。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精心策劃,使其發(fā)揮真正作用。不能為使用而使用,更不能一味追求時髦,造成課堂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使用的泛濫。因此,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及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使用最好,哪些環(huán)節(jié)不宜使用,真正使信息技術成為一種讓學生學習有用和能力提高的輔助工具。
信息技術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熟練的運用非常關鍵。就像開車一樣,熟練的駕駛技術,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否則,適得其反。如果教師能熟練應用,不僅能給學生樹立榜樣,增強學生的信心,而且能節(jié)省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如果教師不能熟練應用,只做簡單的操作,會使學生感到失望,浪費時間,降低教學效率。因此,教師要努力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存在一些特點和優(yōu)勢,在教育走向現(xiàn)代化的今天,在利用信息技術的時候,要注重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做到優(yōu)勢互補,不要把信息技術當作唯一的教學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感的培養(yǎng)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在使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情況下,就不再使用信息技術。
總而言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現(xiàn)代教育的趨勢和需要,前景十分寬闊,只要熟練掌握,合理運用,就能有效地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語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