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談語文課中電教的應用
王麗
唐山市豐潤區(qū)岔河鎮(zhèn)中心小學 河北唐山 0640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2.34.028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人腦中促進人們積極地去接近、認識、把握某一事物的一種需要或意識傾向。實踐證明,學習興趣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的優(yōu)劣。筆者在探索如何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課題上,合理運用錄音、幻燈、錄像等電教媒體,將音、行、情、意融為一體,達到激趣、解難、強記的效果。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學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边\用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開端,可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讓他們在饒有興趣的氣氛中學習。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時,投影、錄音同用,先向學生出示一框人們在夜幕降臨、細雨蒙蒙的長安街上等靈車、送靈車的投影片,然后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悲痛的畫面,深沉的語言,使學生完全沉浸在無比悲哀的氣氛中。學生懷著對總理的無比崇敬之情,自然而然地進入對課文的學習、理解和回味之中,從而總理的高大形象自然矗立在學生的心頭。
再如,在教學《開國大典》這篇課文時,課文篇幅較長,文字也較枯燥。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感知,拉近學生和課文之間的情感距離,筆者組織學生觀看電視錄像,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這兩方面極大地拓寬時空,使知識信息容量增大,內容充實,形象更具誘惑力。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中獲知新中國成立,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的喜慶氛圍,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有人說興趣是求知的先導。這話一點不假,如果學生對作文毫無興趣,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倘若教師出題以后,以自己講解為主,學生一定會感到枯燥無味,激不起學生作文的興趣,久而久之,作文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因此,筆者常用電教手段再現生活情境,給學生以美的熏陶,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作文的內容,培養(yǎng)作文興趣。
如以記事為主的寫作訓練,筆者先打出一張“采桑葉”為內容的燈片,讓學生觀察、欣賞,并提出問題進行啟發(fā):圖上主要畫的是誰?他在做什么?你看到這幅圖有什么感受?類似采桑葉這樣有趣的事你們做過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舉出摘桃子、掏鳥窩、捉螃蟹、撈魚蝦等他們經歷過的趣事。這時筆者因勢利導,對學生說:“你們經歷過的這些事情很有趣,今天老師要你們寫一篇文章《記一件有趣的事》(板書作文題目),把這些有趣的事寫出來?!比缓髮@篇文章的寫作進行具體指導。這樣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了,也寫得比較好。
由于筆者經常運用幻燈片進行作文教學,學生對寫作不僅有了興趣,想寫、愛寫,而且培養(yǎng)了觀察的習慣。
除了教學生作文外,在講讀課文時筆者也不例外。比如在教學語文《草船借箭》一文時,筆者有意識地組織觀看有關歷史資料錄像片,看畫面觀察思考,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它不僅使學生對1700多年前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人物形象,特別是諸葛亮這一杰出歷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過圖文對照,突出他廣闊的胸懷和非凡的才能,使學生置身于欣賞藝術的興趣中學習,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
又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文時,海底世界奇異的景色,千奇百怪的動物,色彩、形狀各異的植物、礦物等,這些小學生既陌生而又難以想象的畫面,運用錄像、幻燈,清晰地顯示出來,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學生似親自遨游美妙的海底世界,然后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習課文,真正揣摩課文內容的優(yōu)美之處,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獨具匠心。
電化教學由于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因而在突出教學重點、突破解決教學中的難點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性。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把握了重難點,教學就會主動。運用電教手段,突破重難點,就會消除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為難情緒,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關于“開鑿隧道”那一段時,因為學生缺乏建設施工的專業(yè)知識,又無法帶領學生進行現場參觀與了解,那么對什么是“中部鑿井法”,為什么能縮短工期的一半,等等問題,僅靠學生讀課文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為了解決這個難點,筆者便打出投影片,用“中部鑿井法”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文字。
又如,在教學詹天佑設計“人”字形線路這一段時,雖有插圖做輔助,但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感到困難。為此,筆者借助投影,親自演示給學生看:火車怎樣調頭,怎樣上山,等等。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幾位學生也來做了演示,其他學生邊看邊說火車上山的經過。這樣,學生的感官和思維器官完全調動起來,學起來輕松,產生的效果很好。這一課,筆者利用幻燈片把知識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形象,突破在時間、空間上不易表達的局限。
再有教學《赤壁之戰(zhàn)》一課時,“火攻”是文章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于是,筆者按照“火攻”的層次,先用5張“火攻”的幻燈投影片,一幅圖、一幅圖地出現在屏幕上,并要求學生圖文對照,看圖、找句子,說完整話,進行有條理的概括,使難點在圖文對照、學生觀察思考中順利解決。
又如在教《海上日出》一文時,文章的難點在“奇觀”這一中心詞上,文章緊緊圍繞“奇觀”來寫。而對什么叫奇觀,學生只有抽象、模糊的概念,很難理解“奇觀”真正的含義。于是,筆者采用幻燈片,“太陽露出小半邊臉”“一縱一縱使勁向上升”“最后沖破云層,跳出海面……”這些奇特壯觀的景色深深吸引了學生,“奇觀”一詞也就迎刃而解了。
電教媒體所提供的直接視覺材料,能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筆者抓住“理解”這項思維活動,來強化記憶。還以《赤壁之戰(zhàn)》為例,錄像和幻燈畫面輔以聲情并茂的示范朗讀,把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戰(zhàn)例生動地重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對丟盔棄甲、波浪滔天、鼓聲震天等詞語形象地加以理解。在復述課文時,要求學生看詞語,頭腦中重現一幅幅畫面,使復述過程成為進一步理解,變死記硬背為理解后的記憶,達到強化記憶之目的。
現代化教學媒體的應用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者充分應用電化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美好生動的聽、說、讀、寫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的教學,筆者借助課文錄音同時伴隨著音樂,讓學生通過聽覺產生共鳴,形成一定的情感氛圍,學生沐浴其中,充分感受到小女孩的不幸遭遇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起學生對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和對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痛恨,從而進一步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媒體傳播強、反應快、表現功能全的有效途徑,在課堂中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大力拓展電教媒體的運用空間,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引爆學生的思維火花,去捕捉那創(chuàng)造瞬間的“機靈一動”。在教學中,可積極運用電教媒體組織語文知識競賽、優(yōu)秀文章欣賞,組織學生習作評改、交流,還積極啟發(fā)高年級學生自制幻燈片,讓學生親自畫、寫、大膽設計,并說一下制作的過程、體會、感受,和應注意到的一些事項,從而提高學生動手、動口的能力。在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訓練中可讓每一個學生自己錄制講話錄音,然后讓全班學生監(jiān)聽,找一找學生的發(fā)音缺陷,以此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音質、音量,從而正確發(fā)展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電教手段的合理運用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把枯燥的文字轉化為聲畫并舉、動靜一體的視聽形象,有助于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以達到發(fā)展創(chuàng)新、更好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