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翔,華 洪,賴紹聰,周鼎武
西北大學 地質學系,陜西 西安 710069
秦嶺多學科綜合性野外實習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何 翔,華 洪,賴紹聰,周鼎武
西北大學 地質學系,陜西 西安 710069
在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指導下,充分利用西北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yōu)勢和科研積累,建設一個集地質、地理、生物、人文社科(旅游、經(jīng)濟、藝術)、科普宣傳為一體的秦嶺綜合性實訓基地,為多學科交叉、融合,加強資源共享創(chuàng)造條件。
地球系統(tǒng)科學;秦嶺綜合性實訓基地;多學科;資源共享
野外實踐教學與室內課堂理論教學構成了本科教育的兩大體系。建立科學、合理、循序漸進并與課堂教學交叉配合的實踐教學新體系,加強各專業(yè)野外實習基地建設,是實現(xiàn)本科教學培養(yǎng)目標的關鍵,在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2]。2007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人才培養(yǎng)項目能力提高項目開始啟動,并相繼立項建設了多個地學和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在此基礎上,地質、地理、生物等專業(yè)野外基地相繼開展了院校之間的聯(lián)合野外實習,為不同院校師生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和合作的平臺,也為各野外實訓基地的實質性對外開放,以及骨干教師的交叉培訓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多方位、多種文化背景的校際交流,對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借鑒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現(xiàn)有資源,在地球系統(tǒng)科學觀的大背景下建設多學科共享、交叉融合的野外實訓基地是各校都在探索的問題。
基金委野外實習基地建設的思路促進優(yōu)質資源的共享,但主要是同學科的領域各基地的共享。當前全球日益嚴峻的資源短缺、環(huán)境惡化、全球變化等問題,推動了以多學科交叉研究為手段,以地球表層(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圈層的有機結合體)為對象的系統(tǒng)地球科學的發(fā)展和普及[3-5]。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的實習基地也要把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社會等看成一個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來加以整合,從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角度構建綜合性野外實訓基地,建設以山地系統(tǒng)為載體、探索各圈層相互作用的天然實驗場,達到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的資源共享。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yǎng)基金能力提高(野外實踐)”項目的資助下,整合各校優(yōu)質資源,加大野外基地建設力度,地學和生物學共享實習基地相繼建立,基本涵蓋了華東、華南、華北、西南、西北等大區(qū),初步滿足了本科生野外實習的需求。同時在基金委的大力倡導下,各基地開放力度大大提高,開展了一系列的聯(lián)合野外實習。以地質學基地為例,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南京大學等高校分別結合自身地域特點和長期科研、教學積累,以具有傳統(tǒng)地學實踐教學優(yōu)勢的河北秦皇島實習區(qū)、北京周口店實習區(qū)、安徽巢湖實習區(qū)、秦嶺造山帶實習區(qū)和鄂爾多斯盆地實習區(qū)為基礎,充分利用各高校長期科研積累,形成教學資源優(yōu)勢,校際之間充分協(xié)商、協(xié)調,優(yōu)勢互補,加大投入力度,建設完成了在地域上相互關聯(lián),在教學內容上循序漸進,涵蓋中國北方典型華北型地層系-中國南方典型揚子型地層系-秦嶺典型碰撞型造山帶-鄂爾多斯典型沉積盆地等具有豐富大陸地質內涵,具有科學性、綜合性和前瞻性的不同年級野外實踐教學基地群。在此基礎上全面推行不同高校本科學生聯(lián)合交叉野外實習,從而從根本上更新了長期以來各高校在實習基地建設以及野外實踐教學領域的思想觀念,改變了過去各高校各自為政、互不溝通、學生實習區(qū)域局限、知識面狹窄的局面,初步實現(xiàn)了各校特色優(yōu)質資源的互補與共享,實質性地推動了不同院校、不同國別師生之間的交叉融合、相互學習和共同提高,為新世紀地球科學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探索了重要新途徑。
本科學生聯(lián)合交叉野外實習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充分表明:(1)野外實習基地的廣泛共享特點使其具有很高的投入產出比,一個優(yōu)質實習基地群的建設可以惠及眾多院校,惠及數(shù)千名學生,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2)實習基地群的共享必然帶來不同學校師生的交流,這種交流又會帶來不同知識體系的融匯和碰撞,有利于新思維的產生,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3)野外實習基地群的協(xié)同建設有利于優(yōu)勢互補。一個野外實習基地群的建設,相當于建立了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天然博物館。
該實習基地緊臨南北秦嶺構造分界線的商丹縫合帶上,其周邊地質現(xiàn)象十分豐富,輻射南北秦嶺構造區(qū)、渭河地塹以及華北南緣構造帶。本實習基地客觀展現(xiàn)了地質歷史時期不同體制地質作用發(fā)展至現(xiàn)今的地表復雜綜合地質面貌,既記錄了秦嶺造山帶及其相鄰的華北陸塊—鄂爾多斯盆地經(jīng)歷洋盆俯沖閉合、板塊碰撞造山,陸內俯沖造山和陸內伸展的多期不同方式的構造作用過程及其對礦產資源、能源的控制,也記錄了氣候、環(huán)境變遷的過程。該基地的建設是在西北大學地質學系20世紀70年代起逐步建立起來的柞水-鎮(zhèn)安普通地質學野外實習基地,涇陽-口鎮(zhèn)構造地質學、石油構造地質學野外實習基地,宜川-壺口-延安沉積相及沉積巖野外實習基地,金堆城礦床地質學野外實習基地,臨潼地質測量學野外實習基地及洛川第四紀地質學野外實習基地等的基礎上,通過將長期積累的科學研究成果向教學資源的轉化,經(jīng)歷10多年來的反復認識、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逐步建成的集高年級區(qū)域地質綜合教學實習與創(chuàng)新教育于一體,具顯著特色的野外教學基地。
同時秦嶺造山帶是在中國中心地帶崛起的龐大山系,是中國大陸地質既具豐富內涵,又具探索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地區(qū),它也是我國南北地質、氣候、生物、水系(長江、黃河水系分水嶺)、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線。因此秦嶺野外實習基地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進行地球系統(tǒng)科學教學的理想“天然實驗室”。
該基地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西北大學所處的地域優(yōu)勢,實現(xiàn)科研資源向教育資源的轉化,在地球系統(tǒng)科學觀的指導下,實質性地改變課堂教學單科獨進、自我封閉的教學體系,實現(xiàn)不同學科、不同課程的融會貫通,培養(yǎng)綜合分析的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實現(xiàn)“人才基地”培養(yǎng)“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創(chuàng)新意識”的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
秦嶺綜合實習基地的建立,旨在充分利用西北大學現(xiàn)有資源和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yōu)勢,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學生將實踐技能和創(chuàng)新素質有機地結合起來。經(jīng)過10余年的實踐和探索,“秦嶺造山帶野外教學基地”已成為極富特色的野外綜合性教學基地,具有良好的輻射示范效果和開發(fā)前景。為拓寬大學生校外實踐渠道,密切高校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探索聯(lián)合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新模式,2010年4月9日寧陜縣政府-西北大學共建“秦嶺綜合性實習基地”簽字儀式在西北大學隆重舉行,拉開了綜合性實訓基地建設的序幕;同年10月本著“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促進、互惠互利” 的原則,西北大學和山水公司簽訂了全面合作協(xié)議,西北大學負責野外基地教學設施建設,山水公司負責營區(qū)環(huán)境改造和日常管理,開創(chuàng)了校企合作的先例。
根據(jù)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野外實訓基地的總體建設目標,我們提出了如下建設思路:
(1)完善野外實習基地主營區(qū)(鐵索橋)野外多功能報告廳廳、專業(yè)實習室、研究室、標本陳列室建設;完成營區(qū)周邊主要觀察點的介紹(設置標牌);根據(jù)典型地質現(xiàn)象與觀賞相結合的原則,建設相關的構造園區(qū)、三大巖園區(qū),賦以地質現(xiàn)象與成因說明,豐富地質實習基地的內涵,同時達到科普宣傳的作用;完成野外實習基地虛擬網(wǎng)站建設;逐步改善野外實習駐地食宿、教學條件。
(2)在四年級基地班中展開秦嶺綜合實習的研究性教學改革,開展重點區(qū)段的解剖研究,開發(fā)新的實習線路;組織全國兄弟院校青年教師野外培訓;實習基地對外開放,接待相關兄弟院校。
(3)完成各實習基地核心地質剖面、重要地質觀察點的研究,建立基本完善的野外地質研究成果資料庫等,完成野外實習教材更新、出版。
(4)吸引本校生物、地理等專業(yè)進入該基地實習,并嘗試開發(fā)綜合性、多學科共同實習線路。
我們相信一個集地質、地理、生物、人文社科(旅游、經(jīng)濟、藝術)、科普宣傳、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秦嶺綜合性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實施將為基地的共享和開發(fā)、開放提供新的思路和經(jīng)驗借鑒。
[1]周鼎武,賴紹聰,張成立,等. 地質學實踐教學新體系[J].中國地質教育,2006,(4):47-53.
[2]陳駿,胡文瑄,李成.地質學實踐教學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J].中國地質教育,2007,(3):133-139.
[3]汪品先.我國的地球系統(tǒng)科學研究向何處去[J].地球科學進展,2003,(1):837-851.
[4]孫樞,王成善.Gaia理論與地球系統(tǒng)科學[J].地質學報,2008,(1):1-8.
[5]侯志軍,歐陽建平,徐紹紅. 試論地球系統(tǒng)科學與我國高等地質教育教學改革[J]. 中國地質教育,2010,(3):1-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and Comprehensive Qinling Field Base
HE Xiang, HUA Hong, LAI Shao-cong, ZHOU Ding-wu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Earth system science,and fully making use of the academic advantag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cumul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to construct a multidisciplinary field base integrating with Geology, Geography,Biolog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including tourism, Economics and arts) and 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 as a whole, and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fus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earth system science; Qinling comprehensive field base; multidisciplinary; resource sharing
G642
A
1006-9372 (2012)01-0044-03
2011-11-24;
2011-12-08。
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yǎng)基金項目(J1103413);西北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秦嶺多學科綜合性野外實習實踐研究”。
何 翔,女,工程師,主要從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