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劍秋(浙江省紹興縣越崎中學)
理科生不重視語文學習固然有學生層面的原因,如理科生對語文學習的認識態(tài)度,思維特點導致的偏科等因素。理科班學生普遍認為語文學習高耗低效,有的甚至認為,花時間學習語文還不如解幾道數(shù)理化題目合算。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教學者的層面去思考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即機械做題、機械講評存在的弊端以及教師教改意識的缺乏。
對高三理科班學生來說,在高中的最后一學年,挖掘潛力對高三理科學生固然有著諸多的困難,但惟其薄弱,才有提升的可能。教師只有樹立教改意識,改變傳統(tǒng)的機械練習與機械講評的教學方法,抓住高三階段幾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結合高三理科學生的思維特點,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優(yōu)勢,積極探索與鉆研,實施有效教學策略,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發(fā)現(xiàn)者”,并在“發(fā)現(xiàn)”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理科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望,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三理科學生的語文水平。
有些理科生之所以語文學科成績落后,與他們對語文學科一貫的態(tài)度、缺乏對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課外閱讀面狹窄等因素有關,更與教師缺乏教改意識、沒有結合理科生特有的思維特點進行學法指導、忽視學生的這些非智力因素有關。高三復習階段,大量的練習與考試、機械的習題講評幾乎貫穿了整個復習階段,學生對這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模式勢必會產(chǎn)生倦怠心理。教師本身缺乏教改意識,缺乏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的激發(fā),則使高三理科班學生“苦不堪言”。如何實施有效策略,激發(fā)其學習語文的熱望?筆者認為,教師必須樹立教改意識,改變傳統(tǒng)課堂復習模式和機械的試卷習題講評模式,引教學的源頭活水進入課堂,讓高三語文復習的高效率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證。
考試、試卷講評固然是整個高考復習階段的主旋律,但語文教師適當調整教學方式,甚至絲毫不考慮學生的心理習慣等非智力因素,卻要以其他理科的復習方法試圖改變學生的落后面貌,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高三復習階段,語文教師應該積極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結合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復習方法,在常規(gu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fā)高三理科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要結合理科生語文學習的實際,充分利用理科生的思維優(yōu)勢對其加以良好引導、培養(yǎng)和訓練,有效提高理科生的語文能力和水平。
營造課堂語文氣場,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這就對高三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教師要緊緊抓住語文課堂這個師生對話交流的特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具有濃郁人文氣息的語文課堂,用個性化的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高三理科生課外閱讀知識面狹窄,因此,教師不妨發(fā)揮個人的魅力,展示自己的優(yōu)勢和風采,營造個性化的教育氛圍。同時要緊緊抓住課堂這個特定的交流空間,對社會上的一些人和事談談自己的深度解讀。對素材的思考與解讀是對高三學生必備的寫作思維能力的鍛煉,同時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此,高三階段,教師更要有意識地加強備考,加強對學生知識結構和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了解,努力提高自身教學研究的能力。
對學生學情的了解與把握,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和條件。高三起始階段,對學生整體的語文學習情況有必要做實際的調查與把握。每當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內容:你認為語文學科中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在哪里?你手頭還有那些語文復習資料?你在語文方面所花的時間是多少?你有積累素材的習慣嗎?你擁有哪些課外雜志?
盧梭認為,激發(fā)學生自覺自愿學習的最好的也更為可靠的辦法是“促使孩子們有學習的欲望”,因為“現(xiàn)實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動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穩(wěn)又遠的唯一的動力”(《愛彌兒》)。可見,現(xiàn)實的成功是對學生最好的激勵,高三理科生的思維注重結果,比文科生更功利。在每次的試卷評改后采用量化措施,用數(shù)據(jù)說話;建立薄弱學生學習跟蹤檔案。因為理科生對數(shù)據(jù)和數(shù)學分析方法比較認同,所以量化不僅可以讓學生知其然、增加認同感,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教學過程中應加強此方面的分析,激發(fā)理科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滋味,提高學生的自我價值感。理科生為何對做數(shù)學題目孜孜不倦、樂此不疲?主要原因是做這些理科的題目本身具有成就感,如果在我們的語文復習中,也讓學生成為“發(fā)現(xiàn)者”,在探究的過程中得到作為發(fā)現(xiàn)者的樂趣,體驗到“發(fā)現(xiàn)”的喜悅,就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以小說復習主題探究為例。教師在這一專題的復習中,要精心挑選具有可探究性的文本,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我在小說文本主題探究的復習中,引入汪曾祺的《侯銀匠》、卡爾維諾的小說《良心》這些文本。學生通過自行提問、自行答疑的方式探尋小說的主題,有了自己獨特的解讀,從中體驗到“發(fā)現(xiàn)”的成就感。
又如詩歌鑒賞復習專題。結合2011年浙江卷的詩歌鑒賞,選取納蘭性德的其他詩詞,進行詩歌鑒賞的理論復習。在文本的深入鑒賞與解讀的同時,對詞人的身世及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適當?shù)纳钊肱c鏈接,其中穿插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喚起了學生詩詞學習鑒賞的興趣,也激發(fā)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復習文言斷句時,選取了《世說新語》中幾個有趣的小故事,課堂氣氛活躍,效果不錯。
在高三的語文復習教學中,教師一般都十分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卻沒有深入研究學生學習的自覺自愿性。在語文基礎基本定型的情況下,關注高三理科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有效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高中語文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材積累要求學生努力擴大閱讀視野,更是高考作文備考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但受到時間緊、學業(yè)任務重等因素影響,高三理科班的課外閱讀和素材積累一直處于困境之中。學生一方面沒時間看課外書,一方面也沒有相關的課外書可讀。許多時候,素材積累環(huán)節(jié)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這從收繳起來的寥寥幾本摘記中可見一斑。然而,課外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對高三理科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師要在素材積累方面做好示范作用,讓教師引導示范和學生資源共享相結合,在課外素材積累方面共同努力。例如,我用抽簽的方式,每天要求學生在黑板上摘抄素材,可以是名人名言、可以是人物事件,但要有適當?shù)姆治雠c議論,并指出適用的范圍。鼓勵學生不定期購買相關雜志,實施資源共享,教師利用上屆學生捐獻的雜志分發(fā)給每個學生,積極利用課外時間收集資料。更重要的是如何摘記,教師要交給學生素材積累的方法。理科生思維的單一性導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不足。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做這方面的引導和示范。積累素材的同時,要照顧素材的廣度和深度,對所積累的素材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提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