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介梁(江蘇省常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分校)
新課程實施以來,廣大語文教師不遺余力地在自己的教學園地里辛勤耕耘、努力實踐,同時也在潛心研究和思考:如何在遵循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更加藝術地再現(xiàn)語文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接受更多藝術美的熏陶?我們認為,要實現(xiàn)語文教學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有機整合,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
所謂教學目標,就是預期的學生的學習結果。著名課程專家崔允漷教授指出:“預期的學習結果是教學設計時關注的重點,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決定因素,也是教學效益中可評價的那一部分。如果這一底線都堅守不住,教學就有可能走向‘無目的’誤區(qū)?!庇纱丝梢?,目標對教學過程起著統(tǒng)率和引領的作用。以往語文課堂教學之所以無序低效,就是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意識。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一堂課需要學生學習什么、學到什么程度、用怎樣的方式學習,教師上課前,對這些問題一定要有周密的設計和詳細的安排。有了具體的、明確的、有序的、并且是可操作的學習任務,我們的課堂教學就不會在無序低效中徘徊。
當然,要圓滿地完成教學目標,使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成為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升的過程,我們還必須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使學生樂于參與、積極投入,學得快樂、學得扎實。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有藝術的構思,讓教學的過程始終充滿著藝術的魅力。比如要考慮采用什么方法切入課題,設計什么問題來啟發(fā)學生,如何突破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怎樣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如何評價學生,如何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等,有了這些通盤的考慮,才能使教學內容得到很好的實施,也才能使教學目標的完成水到渠成、恰到好處。
教育家加里寧在《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一文中說:“可以大膽地說,教育是對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種確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統(tǒng)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養(yǎng)成教育所希望的品質?!绷_素從反面論述不注意學生心理特點的危害時,最后總結道:“不注意心理發(fā)展的節(jié)律和性質是教育上呆板無效現(xiàn)象的主要根源?!庇纱丝梢姡逃弑仨氉⒁鈱W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必須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初中學生正處于心理的斷乳期,思維漸趨活躍,獨立意識開始萌發(fā),對事物也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因而,他們已經(jīng)不滿足于教師提供的現(xiàn)成答案,喜歡并且樂于探討感興趣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看法。作為初中的語文老師,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不能再用滿堂灌的教學形式來敷衍學生。因此,創(chuàng)設精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地探究課文就顯得尤為重要。關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我認為,首先要考慮教學的氛圍。嚴肅、莊重、緊張等不是好的氛圍;油滑、輕浮、松散也不是理想的氛圍;好的教學氛圍應是有張有弛、有放有收,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緊張地思考、認真地學習,在活潑的情緒支配下主動地學習知識、錘煉思維、發(fā)展能力。為此,教師要真正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精心設計、巧妙組織教學,使語文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引領他們在語文的王國里尋覓知識,增加智慧,提升素養(yǎng)。
教材是實施課程目標的教學依據(jù),只有正確把握教材,教學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貼近學生實際,才能引領學生走向更加廣闊的語文天地。教材選文的豐富多彩、題材的豐富多樣、內容的貼近生活、編排的合理巧妙等,都是目前語文教材的顯著特色。如蘇教版教材,所選課文內容涉及古今中外,體裁包羅萬象,文體多種多樣,而且以主題詞概括單元內容,給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生活空間。鑒于教材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他們主動探索生活、思考社會,幫助他們學會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fā)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快樂地學、主動地學。合作、探究是實現(xiàn)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fā)、共同探究,不僅使學生有所發(fā)現(xiàn)、學有所得,而且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
當然,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民主教學,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使學生有效地學習、高效地學習。
在實施新課程時,盡管我們強調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但這種平等應該是人格上的平等。其實,在對文本的解讀方面,教師還擁有一定的資源優(yōu)勢,這種資源優(yōu)勢如果得不到發(fā)揮,就抹殺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價值,也違背了語文教學的本質。我認為,語文教學要發(fā)揮最大效益,教師的講授必不可少,教師的引導更是不可或缺。
但是,教師的講授和引導必須避免生硬,否則學生容易對課文學習喪失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必須采用多種語文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愿意學習、樂意學習。語文課上,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課堂資源,通過語文活動,引導學生對這些資源進行精加工和深加工,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對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將小說改編成課本劇,然后進行表演;可以組織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設計一些燈謎,讓學生進行猜謎比賽;可以組織學生寫對聯(lián),或者對古詩進行改寫擴寫;可以開展成語接龍,或者連詞成文等;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些與課文相關的短片、影片,進行影評活動;還可以進行演講比賽、書法比賽、默寫比賽、朗誦比賽等??傊?,利用一切資源和機會,引導學生進入語文的天地,使他們在聽說讀寫等多方面都得到訓練和發(fā)展。
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會有自身的特長,比如有人擅長朗誦,有人擅長分析,有人擅長激疑,有人擅長評述,有人板書漂亮,有人普通話標準,有人上課富有激情,有人上課富有哲理等,這些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個性特長。教師要善于發(fā)掘自身的特長,充分利用這些特長,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師的教學風格首先體現(xiàn)在教學語言方面,而語文教師的語言又生動地體現(xiàn)出教師的思維特點和思維品質。思維與語言互為表里、相互推進。通順、清晰、精煉、活潑的語言,不但能準確地傳遞信息,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而且有助于創(chuàng)設優(yōu)良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使師生雙方處于輕松、愉快的良好狀態(tài),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和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币虼耍處煹乃季S品質必須優(yōu)良,只有具備優(yōu)良的思維品質,教師的特長才能發(fā)揮得恰到好處,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當然,語文課堂教學中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有人說,語文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重在“實”,藝術性重在“活”。既實又活,才是上乘的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