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成梅(山西省忻州師院附中)
十三四歲的孩子,正處于人生最美好的時光、讀書學習的黃金年齡段,他們需要老師和家長在思想上正確的引導、學習上科學的指導、行為習慣上嚴格的訓導。語文教材中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就是雕金琢玉的好工具。用好這些工具,語文教學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語文教材獨具的工具性、人文性特征,是其他教材所沒有的。下文針對初中語文八年級第二學期課程的理解、應用和開發(fā)情況,作一總結。
從廣義來說,語文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整個初中階段應將學生三維的發(fā)展落到實處,即要讓學生通過課本的學習,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在學習過程中熟悉所學,掌握一定的方法,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八年級語文下冊,其主導思想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把學習當成一次旅行,在旅行中尋覓春天的蹤跡,泛舟科學的海洋,采集民風民俗,漫步古代詩苑……可以說,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課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發(fā)著芳香,讓人盡情享受;一次次綜合性學習,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險。語文教材把思想融入了每一篇文章、每一道習題中,讓學生意識到語文與其他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更與這個信息日漸增多的社會緊密相關。
1.對于現(xiàn)代文,采用單元教學法,首先引導學生了解單元目標、了解各篇課文的目標和相互聯(lián)系,然后選擇一兩篇能體現(xiàn)單元思想或是貼近學生實際的課文來講,其他課文作為輔助來學習。比如第一單元是寫“人生成長道路上影響你最大的人”,我就選擇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和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重點講,引導學生學習文學大師抒發(fā)情感的方法,調動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悟出愛祖國、愛師長、愛朋友是這兩篇文章帶給我們最寶貴的啟示,從而明確人生奮斗的意義,表達自己的關愛與溫情。之后和學生一起探討了其他課文:《我的第一本書》感受苦難造就人生,《托爾斯泰》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再塑生命》感受濃濃的愛及其產生的巨大力量。
2.對于文質兼美的文言文,教師范讀后學生大聲讀,獲得初步的印象,再結合注釋疏通文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歸納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重點實詞、特殊句式等知識點,使學生對文章的原、譯文都比較熟悉,基本達到背誦的程度。之后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精神實質,使學生的心靈受到觸動、思想受到震撼、情感受到陶冶,真正實現(xiàn)學習文言文的價值。
如本冊第六單元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袁宏道的《滿井游記》、陶淵明的《飲酒》、李白的《行路難》等。這些詩文,都有非常積極的思想意義、非常精美的語言。常規(guī)教學之后,我安排了兩個課時和學生一起進行了思想性分析,解決了原先教學中學生提出的三個問題:(1)柳宗元被貶之后抑郁的實質。(2)“與民同樂”是與百姓一起喝喝酒、逛逛山嗎?(3)李白、岑參的自信、積極心理的歷史原因是什么?這三個問題,其實體現(xiàn)了一個問題的不同層面,不過需用一些課外知識或歷史知識加以佐證。
當然,對古詩文的教學,我不僅注重文中傳遞的思想,更注重在理解賞析字句的基礎上去讓學生感悟藝術美所帶來的思想震撼。如教授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這樣引導學生賞析杜詩的煉字:“卷”寫出了風的迅猛,體現(xiàn)了茅草的動態(tài),若換成“吹”,則表現(xiàn)不出風的力度,若換成“掀”又表現(xiàn)不出茅草的動態(tài)。由此得出動詞的使用傳神的結論?!拌F”寫出了棉被很涼、很硬,體現(xiàn)了天氣的寒冷,從色澤看,棉被很舊、很臟,也許只有一床,無法拆洗,可見家境貧寒,真實地體現(xiàn)出安史之亂給百姓生活上帶來的災難,得出名詞鮮活的特點。此后,學生又分析了“長夜”“天下寒士”等,對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沉郁頓挫的文風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3.綜合性學習、寫作和口語交際這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領到新書時整體看一遍,根據(jù)情況作相應的統(tǒng)籌安排。
本冊第一單元是“獻給母親的歌”,鑒于許多學生不懂感恩、不懂回報的表現(xiàn),我結合這個活動教材,重新確定了一個主題——“讓母愛的種子發(fā)芽”,想引導學生正確地感受母愛、懂得感恩。我提前兩周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母愛的作品、格言、事跡,排演歌頌母愛的小品,制作一件送給母親的禮物,回家和母親聊天等。活動時間安排在三八節(jié)那天,邀請六位家長參與,活動流程是感受母愛—傾聽母親—觸摸母親—感謝母親。在“觸摸母親”這個親子互動游戲中,母親都能準確摸出自己孩子的手,而有三個孩子卻辨別不出自己母親的手,很多學生流淚了。這次活動之后,學生似乎突然長大了,班級的管理也順暢了許多。
第二單元為“尋覓春天的足跡”,我布置學生堅持寫一個月的觀察體驗日記,同時倡導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和家長一起去踏青、春游、搜集有關春天的作品,和家長一起創(chuàng)作一張以“春天在這里”為主題的手抄報,隨后開展同主題班會,學生的聽說讀寫、繪畫設計等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
第三單元是“科海泛舟”,我?guī)ьI學生去圖書館看科技類作品,指定范圍、書目讓學生自主選看,又抓住我校承擔全國機器人大賽山西省賽區(qū)賽事的契機,讓學生去看比賽,了解相關知識,提高對科學的興趣;同時結合所學的五篇文章,讓學生認識到:科技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興一利必會生一弊,引導學生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注重對環(huán)境的保護。
第四單元是“到民間采風去”,第六單元是“背起行囊走四方”。我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了“家鄉(xiāng)素描”與“鄉(xiāng)土發(fā)現(xiàn)”兩個方面展開活動,并確定以“走進家鄉(xiāng),了解家鄉(xiāng)”為主題。讓學生回家后了解:(1)家鄉(xiāng)的民間俗語、諺語、民謠、笑話;(2)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特產、節(jié)日習俗;(3)家鄉(xiāng)名人。我又結合近年來中考題中出現(xiàn)的與風俗有關的內容加以引導,如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晉祠》《清涼圣地五臺山》等,啟發(fā)學生廣泛調查、搜集、采訪,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然后布置作文“我家鄉(xiāng)的節(jié)”。要求綜合運用敘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表現(xiàn)當?shù)剡^節(jié)的風俗習慣和熱鬧場景,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第五單元為“古詩苑漫步”。我從開學初就要求學生們每天復習兩首詩,這樣,半個學期恰好可以把小學的八十首和初中已經(jīng)學過的詩詞復習一遍。所以,到第五單元及課外必背古詩詞學完后,恰好是期中考試前的復習階段。我開展了一次“清風吟誦”的主題活動,并讓學生每人辦一張主題為“古詩苑漫步”的手抄報,挑出好的作品張貼在教室里。
近年來,在綜合性學習這一方面,中考考查的分值逐年增多,其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活動策劃類(包括設計活動方案、確定活動主題、設計活動形式等),二是語言綜合運用類(包括講述故事、口語交際、觀點辯論、依例寫話等),三是理解運用類(包括闡述觀點、發(fā)表見解、擬標題、改對聯(lián)、堆選圖標等),四是配伍類??傊?,考試內容具有濃烈的地方特色,注重語言性、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生活性。
4.在名著閱讀方面,我注重三個年級的整體思路。入學初,就將這三年中需要學生閱讀的書目羅列出來,貼在教室中。一部分是必讀的,如教材上要求的;一部分是選讀的,要求學生在升入初三前將所需閱讀的書目盡量全部讀完,并做好相應的讀書筆記。讀書筆記也有層次要求。第一學期要求學生摘錄原著中的精彩片段或對話。第二學期著重于一些故事情節(jié)的概括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第三學期試著讓學生評析書中的人物或事件、語言風格等,同時閱讀與作品相關的一些評論。第四學期鍛煉學生的速讀能力和讀后壓縮故事的能力,倡導閱讀多種形式的作品,擴大他們的閱讀視野,力爭將閱讀速度達到每分鐘600字左右。
5.附錄部分雖然在中考中不涉及,但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及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很有幫助。所以,我們還是要指導學生自己閱讀,必要時給予講解,一般是課堂上遇到什么知識就穿插著講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