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股神”巴菲特都舉辦“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活動。這一吸引眼球的盛事,理所當然地會被眾媒體爭相報道。餐會結(jié)束一個月后,將評出一篇最佳報道。屆時,巴菲特將親自為獲勝者頒獎。
這天,史密斯與沃倫斯基牛排館被圍了個水泄不通。菜肴一一呈上來,果真是一場美味絕倫的盛宴,3個小時后,餐會結(jié)束。接下來,關(guān)于午餐的新聞滿天飛,但都寫得千篇一律,無非是渲染餐廳多么美輪美奐,菜品是怎樣烹龍庖鳳,用餐的人是如何奢侈高貴……
可想而知,這些都落選了。脫穎而出的是篇不足兩百字的小稿子。作者名叫艾格伊,供職于曼哈頓一家地方小報。他只字未提巴菲特,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一名流浪漢。
艾格伊這樣寫道:史密斯與沃倫斯基牛排館被圍了個水泄不通,我實在擠不進去。正準備打退堂鼓,忽然看到一名流浪漢,他衣衫襤褸,卻怡然自得。此時,他正在餐館外的垃圾桶里翻揀食物。突然他一陣欣喜,顯然,他發(fā)現(xiàn)“戰(zhàn)利品”了!大快朵頤之后,他撫著鼓囊囊的肚子,打著飽嗝,自言自語地嘟囔著:“過期的三明治和沙拉醬,也照樣能把肚子填飽?!?/p>
巴菲特說,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話打動了他。接下來,他把獎杯頒給了艾格伊。回家途中,艾格伊發(fā)現(xiàn)獎杯底下有這樣一些字:對一個人來說,生理需求是非常容易滿足的,而永遠都填不滿的,是無邊的貪欲。其實,人生在世,所需無多。因為,你只有一個胃。
“大廈千間夜眠六尺,黃金萬兩一日三餐”。蘇格拉底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曾說過,其實很多東西是我們生活中不需要的。但是,欲望與生俱來,人人都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是一句空話,做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會成為欲望的奴隸,最終喪失自我,被欲望所役。要戰(zhàn)勝“物欲”誘惑,鎖住貪婪欲望,永葆做人本色,需要經(jīng)常加強教育,不斷立德修身,努力提升品質(zhì)。
經(jīng)常開展“三敬”教育,到“三個地方”去看一看,效果頗好,不妨嘗試。敬業(yè)教育,常到貧困地方看一看,體味一下貧困地區(qū)真實狀況,看到群眾生活艱辛、生產(chǎn)艱苦,再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工作,就會消除攀比之心,倍加自覺地珍惜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敬畏教育,走到監(jiān)獄里看一看,感受一下那些因貪污腐化而在大墻內(nèi)服刑改造的罪犯面對鐵窗,失去人身自由的滋味,就會敬畏法律,夯實崇儉戒奢的堤防,做一個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的人。敬仰教育,親臨烈士墓前看一看,看到一個個革命先烈,為了革命的事業(yè),犧牲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就會頓感靈魂震撼,深感做人不能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要揚公抑私,淡泊名利,樹立遠大理想,方能做到俯仰無愧,堂堂正正,保持人生的應(yīng)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