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潼 陳 澎
山東青州市婦幼保健院 青州 262500
我國1986—1990年進行大規(guī)模人群調查顯示,腦卒中年發(fā)病率(109.7~217)/10萬,病死率(116~141.8)/10萬,且呈逐年上升趨勢[1]。急性腦梗死是最主要的腦卒中類型,如何發(fā)現(xiàn)并控制引發(fā)腦梗死的危險因素意義重大。本研究通過檢測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葉酸、維生素B12及血脂、血糖、肝腎功能水平,并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同型半胱氨酸與腦梗死之間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1.1.1 觀察組:選擇急性腦梗死患者80例,病例全部來自2007-06—2008-10濰坊醫(yī)學院附屬青州醫(yī)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男48例,女32例,平均(61.0±6.7)歲。入選標準:①年齡35~85歲;②首次急性腦卒中發(fā)病,發(fā)病2d內入院;③符合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要點[2];④經顱腦CT或MRI確診。排除標準:①貧血;②腎功能不全;③甲狀腺功能低下、肝病、惡性腫瘤。
1.1.2 對照組:選取與觀察組年齡、性別相匹配的同期我院健康體檢者60例作為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5~75歲,平均 (59.2±7.2)歲。排除標準同觀察組。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收集:詳細記錄性別、年齡、體質量、身高、血壓等,計算體質量指數,并記錄具體發(fā)病時間、實驗室檢查結果、影像學檢查結果等。
1.2.2 血樣采集與保存:所有入選者均在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8mL,取3mL送檢血脂、血糖和肝腎功能;3mL-20℃保存待集中檢測FA、VitB12;剩余2mL用K3-EDTA抗凝,充分混勻,0.5h內送至實驗室,迅速冷卻至4℃,5 000r/min離心10min,取上層血漿立即檢測血漿Hcy水平。
1.2.3 Hcy測定:采用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應用美國雅培公司Abbott AXSYM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盒。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組間各指標比較如為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采用Mann-Whitney檢驗。Hcy和FA、VitB12、血脂等進行多因素相關分析利用 Mantel-Haenszel計算優(yōu)勢比(OR)、95%可信限(95%CI)。利用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計算腦梗死的危險因素。計量資料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2組在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吸煙比、飲酒比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及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相比,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血漿Hcy、FA及VitB12水平比較 (1)觀察組血漿Hcy水平(16.65±6.89)μmol/L,對照組(10.15±2.67)μmol/L,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2)觀察組血漿 FA 水平(4.68±2.36)μg/L,對照組(8.21±1.68)μg/L,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3)觀察組血漿 VitB12水平(256.31±83.19)ng/L,對照組(332.65±56.80)ng/L,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一般資料對比
表2 2組Hcy、FA及VitB12水平比較 ()
表2 2組Hcy、FA及VitB12水平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01,b P<0.001,c P<0.05
組別 n Hcy(μmol/L)FA(μg/L) VitB12(ng/L)觀察組 80 16.65±6.89a4.68±2.36b 256.31±83.19c對照組60 10.15±2.67 8.21±1.68 332.65±56.80
2.3 血漿Hcy與各檢測指標的相關回歸分析 觀察組與對照組血漿Hcy水平與血FA、VitB12水平均呈顯著負相關;Hcy與年齡、BMI、CH、TG、HDL、LDL等無明顯相關。見表3。
表3 2組各檢測指標相關回歸分析
2.4 腦梗死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腦梗死患病與否為因變量,所有危險因素(表1)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TG、LDL、收縮壓和高Hcy血癥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高 Hcy血癥的OR值5.268(95%CI 2.405~11.542)。見表4。
表4 腦梗死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腦梗死是最主要的腦卒中類型,致殘率高,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F(xiàn)已知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包括原發(fā)性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高脂血癥等。目前,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報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腦梗死的發(fā)生關系密切。研究認為,如果血Hcy>15μmol/L,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將提高1.5~3倍[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 Hcy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隨著Hcy水平升高,腦梗死發(fā)病風險也隨之增加。高Hcy血癥引發(fā)腦梗死的機制復雜,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高Hcy血癥可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紊亂、凝血系統(tǒng)損傷以及促進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從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AS),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研究表明,Hcy氧化過程中產生的同型半胱氨酸硫內酯(Hcy-T)可與低密度脂蛋白中載脂蛋白(apo-B)的游離氨基酸形成肽鍵,使LDL的蛋白質結構改變,導致細胞攝取、凝集,從而促進 AS的發(fā)生[5]。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葉酸及維生素B12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血Hcy水平與FA及VitB12呈負相關。資料表明,維生素B族在Hcy代謝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VitB6、VitB12以及葉酸的補充可降低Hcy濃度。而人體由于種種原因引起維生素吸收不良,易導致高 Hcy血癥[6-7]。國外一項多中心、大樣本、雙盲、隨機對照試驗亦證實,高Hcy可有效被補充葉酸、VitB6、VitB12等糾正,且長期葉酸治療可有效降低空腹總Hcy濃度,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8]。這與本研究一致。目前,歐美、智利等地區(qū)和國家正討論食品中添加葉酸以糾正高 Hcy血癥,但目前葉酸、VitB6、VitB12的補充與強化的明確參考劑量與組合方案,尚未確定[9]。
本研究樣本例數相對較少,存在不足之處。有關Hcy與腦梗死及其他心腦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大規(guī)模、多中心、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來證實。希望今后能從分子水平上進一步研究高Hcy血癥的致病機制,從基因水平上尋找防治方法,以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過程。
[1]羅祖明,董佑忠,彭國光 .腦血管疾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455-462.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 .腦血管疾病分類及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Conri C,Constans J,Parrot F,et al.Homocysteinemia:role invascular disease[J].Press Med,2000,29(13):737-741.
[4]Wanby P,Brattstrom L,Brudin L,et al.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and total homocysteine in plasma after oralmethionine loading[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linical &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2003,63(5):347-353.
[5]Jakubowsk IH.Homocysteine-thiolactone and S-nitrosohomocysteine mediate incorporation of homocysteine into protein in humans[J].Clin Chem Lab Med,2003,41(11):1 462-1 456.
[6]Stanford JL,Molina H,Phillips J,et al.Oral folate reduces plasma homocystine levels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ardiovascular Surgery,2000,8(7):567-561.
[7]Brouwer IA,Van Dusseldorp M,Thomas CMG,et al.Lowdose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decreases plasma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s:a randomized trial[J].Am J Clin Nutr,1999,69:99-104.
[8]Woo KS,Chook P,Chan LL,et al.Long-term improvement in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arterial endothelial function after 1-year folicacid supplementation[J].Am Med,2002,112(7):535.
[9]向建軍 .葉酸及同型半胱氨酸與心血管疾病研究進展[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05,11(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