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軍,李秀慧,王瑞玲,王國興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農牧局,河北圍場 068450)
腹瀉又稱“拉稀”,臨床表現為糞便不成形、稀軟、粥樣或水樣等以腹瀉為特征的疾病。在飼養(yǎng)過程中,各日齡的兔均易發(fā)生本病,但1~3月齡的幼兔發(fā)病率最高。如果在家兔的腹瀉預防和治療上不及時會給養(yǎng)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1.1 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能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復雜,一般影響消化機能的因素都可以引起腹瀉。
1.2 飼養(yǎng)管理不當;長途運輸,環(huán)境的變化;仔兔斷奶等因素造成的應激所引起的腹瀉,斷奶過早或剛斷奶后的貪食;飼料的突然變換,飼喂不定時定量;兔舍寒冷潮濕,飼養(yǎng)密度過高;喂給腐敗發(fā)酵的飼料,采食有露水的草、冰凍飼料或過量不易消化的飼料;飲水品質差;精料過多粗纖維過少而誘發(fā)細菌性腸炎引起的腹瀉;季節(jié)變化,擾亂兔的正常采食,因胃腸的應激引起的腹瀉。
1.3 感染性引起腸道細菌(大腸桿菌、巴氏桿菌、魏氏梭菌等)、霉菌、病毒(輪狀病毒)和寄生蟲(球蟲)這些感染性致病因素而引起的腹瀉。
2.1 因飼養(yǎng)管理不當引起的 病兔腹部膨大,排出的糞便稀而量多,有時還混有未消化的飼料,有臭味。急性者糞便呈糊狀或水樣,糞便沾滿兔毛,病兔腹痛,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嗜飲且不愛動。
2.2 因感染性引起的 往往是因飼養(yǎng)管理不當引起胃腸炎的繼發(fā)感染,病兔體溫升高,精神不振,不愿采食,嚴重的食欲廢絕,常常蹲于兔籠后角;糞便發(fā)軟、稀薄,腹瀉嚴重的,糞便稀薄如水,?;煊醒汉湍z凍樣粘液或含有氣泡黏液樣稀糞,有惡臭味或帶有腥臭味;被毛粗亂、無光澤。由于嚴重腹瀉,病兔呈現脫水和衰竭狀態(tài),常因虛脫造成心衰而死。
3.1 因飼養(yǎng)管理不當引起的沒有嚴重的病理變化,解剖看到輕度粘膜水腫、增厚、充血,用刀柄可以刮掉腸膜,腸內容物通常呈黃綠色。
3.2 因感染性引起的主要是胃腸膜糜爛、脫落,充血、出血、水腫或有壞死病灶;肝臟腫大、肺臟有出血點;回腸、盲腸、結腸內充滿黏液膠樣糞,腸內容物呈紅褐色,有些病例盲腸內容物呈水樣并有少量氣體。
4.1 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腹瀉發(fā)病具體原因、典型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綜合分析可以確診。
4.2 因飼養(yǎng)管理不當引起 如長途運輸后、仔兔斷奶早及飼喂腐敗的飼料等原因而出現的食欲下降,腹圍膨大,排出不成形、稀軟的糞便,并沾滿肛門附近的兔毛等現象即可確診。
4.3 因感染性引起的 如長期腹瀉未治愈而繼發(fā)的細菌和病毒引起的腹瀉,以及寄生蟲對腸道損傷而感染的。??煽匆娀煊醒耗z凍樣粘液的糞便。糞便稀薄如水,有腥臭味,解剖可看見胃腸黏膜糜爛、出血、肝肺有出血點等癥狀即可確診。
5.1 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營養(yǎng)水平。 合理搭配精粗飼料,不能只注重生長速度快,喂給過多的精料。如果精料過多易在腸道內發(fā)酵,造成腸道內菌群失調,細菌大量增殖,而導致腹瀉。因此,合理的日糧配比可以降低家兔腸炎的發(fā)病率。
5.2 定時定量飼喂,不喂霉爛變質、帶露水和冰凍的飼料。科學調換飼料,如果換飼料,應在1周內逐漸更換。
5.3 保持兔舍及周圍環(huán)境安靜,防止貓、鼠等動物進入舍內,注意兔舍通風,保持兔舍干燥清潔。定期進行舍內消毒,消毒液要經常交替使用。
5.4 在冬夏兩季要注意舍內溫度,氣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引起腹瀉。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抗球蟲藥物都能有效地控制和預防腹瀉。
6.1 因飼料管理不當引起腹瀉的治療方法如下:
6.1.1 西藥治療腹痛者:乳酸菌素片1片、顛茄片1片,拌料或灌服,每日兩次;腹瀉嚴重者:鞣酸蛋白片1片、乳酶生1片,拌料或灌服,每日兩次;腸膨脹者:嗎丁啉片1片、乳酸菌素片1片,拌料或灌服,每日兩次。
6.1.2 西藥方解:以調節(jié)清理胃腸,恢復胃腸功能,對癥治療為原則。
6.1.3 中藥治療:黃連9 g、黃芩18 g、黃柏18 g、馬齒莧30 g、粉碎拌入5 kg飼料中飼喂。
6.1.4 中藥方解:本方的藥理作用與顯著地解熱、抗炎、抑菌、調理胃腸、增強網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活性有關。方中黃連瀉心火兼瀉中焦火,為主藥;黃芩瀉上焦肺火為輔藥;黃柏瀉下焦腎火為佐藥;馬齒莧,清熱解毒涼血止瀉為使藥,四藥合用,共同組成強有力的瀉火解毒止瀉之劑,使火邪去而熱毒解諸癥可除。
6.2 因感染性腹瀉的治療方法如下:
方法一:在水中放卡那霉素粉和黃氏多糖用量按獸藥說明書。
方法二:口服或肌肉注射慶大霉素注射液,每kg體重2萬國際單位,每天1~2次。脫水嚴重者,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20~30 mL。
西藥方解:以抗菌、抑菌同時提高機體免疫力為主,并對癥治療為原則。
方法三:中藥可用郁金2 0g、白頭翁20 g、黃柏20 g、黃苓20 g、黃連10 g、梔子20 g、白芍10 g、大黃10 g、柯子10 g、甘草15。粉碎備用,按每日2 g/kg灌服。
中藥方解:本方的藥理作用與抗菌、抗炎、促進胃腸蠕動增加胃酸的分泌以及提高免疫等作用有關。方中郁金涼血散瘀,行氣解郁為主藥;輔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清三焦郁火兼化濕熱。白芍、柯子斂陰澀腸而止瀉,更以大黃、白頭翁清血熱,下積滯,推陳致新,共為佐藥,甘草和中協(xié)調諸藥。諸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澀腸止瀉之功效。
[1]楊鳳.動物營養(yǎng)學[M].2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2.
[2]王建華.家畜內科學[M].3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8.
[3]陳杖榴.獸醫(yī)藥理學[M].2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4.
[4]婁玉杰.實用動物飼養(yǎng)學[M].1版.吉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