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長海
(河北省隆化縣中醫(yī)院兒科,河北 隆化 068150)
梅尼埃病發(fā)病急。眩暈程度重,是臨床常見急癥。2007-10—2011-12,筆者基于津血同源理論,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自擬活血利水湯治療梅尼埃病100例,并與單純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10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例均為我院急診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00例,男48例,女52例;年齡(41.3±4.6)歲;病程0.5~3年。對照組100 例,男51 例,女49例;年齡(39.8±5.2)歲;病程 0.5 ~2.5 年。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眼、耳鼻喉科疾病診斷標準》[1],①反復發(fā)作的旋轉性眩暈,持續(xù)20 min至數(shù)h,常伴平衡障礙、惡心,重時嘔吐,無意識喪失,可見水平或水平旋轉型眼震,至少發(fā)作2次以上。②至少1次純音測聽力感音神經(jīng)性聾,早期低頻下降,聽力波動,隨著病情進展,聽力損失逐漸加重,可出現(xiàn)重振現(xiàn)象。③間歇性或持續(xù)性耳鳴,眩暈發(fā)生前后多有變化。④耳脹滿感。⑤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如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jīng)元炎、藥物中毒性眩暈、突發(fā)性聾伴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和顱內(nèi)占位性病變等引起的眩暈。⑥甘油試驗、重振試驗可呈陽性。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 (西安京西雙鶴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1022733)20 mg,每日1次靜脈滴注。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活血利水湯。藥物組成:白術15 g,澤瀉25 g,仙鶴草40 g,半夏10 g,茯苓20 g,陳皮 10 g,甘草 3 g,龍膽草 10 g,黃芩 12 g,益母草30 g,防風12 g,石菖蒲10 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
1.3.3 療程 2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觀察療效。隨訪2年。
1.4 觀察指標
1.4.1 眩暈評定 治療2年后的最后6個月每月平均眩暈發(fā)作次數(shù)與治療前6個月每月平均眩暈發(fā)作次數(shù)比較,即眩暈評分=(治療后每月發(fā)作次數(shù)/治療前每月發(fā)作次數(shù))×100%,分為5級。A級:眩暈評分0分,完全控制;B級:眩暈評分1~40分,大部分控制;C級:眩暈評分41~80分,部分控制;D級:眩暈評分81~120分,未控制;E級:眩暈評分 >120 分,加重[1]。
1.4.2 聽力評定 治療前6個月發(fā)作時純音測聽力最差1 次 0.25、0.5、1、2 和3 kHz聽閾平均值減去治療后 18 ~24個月內(nèi)發(fā)作時相應頻率的聽閾平均值。分為4級。A級:改善>30 dB或各頻率聽閾均≤20 dB;B級:改善15~30 dB;C 級:改善0 ~14 dB;D 級:<0[1]。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2]。痊愈:眩暈癥狀消失,聽力及其他有關檢查正常;好轉: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未愈: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痊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2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2 2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組(n=100)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100)治療前 治療后全血黏度(200/S mPa·s) 5.62±0.32 4.63±0.31*△5.65±0.36 5.68±0.45全血黏度(30/S mPa·s) 6.52±0.31 5.28±0.33*△ 6.58±0.42 6.57±0.32全血黏度(3/S mPa·s) 15.27±1.28 12.32±1.35*△ 15.31±0.85 15.18±1.12紅細胞比容 0.48±0.05 0.43±0.04*△ 0.44±0.04 0.41±0.05纖維蛋白原(g/L) 4.15±0.31 3.34±0.26*△4.36±0.33 4.10±0.37
由表2可見,治療組組治療后相關血液流變學指標與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
2.3 2組治療2年后眩暈評定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2年后眩暈評定比較 例(%)
由表3可見,2組治療2年后眩暈評定A級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眩暈明顯減輕。
2.4 2組治療2年后聽力評定比較 見表4。
表4 2組治療2年后聽力評定比較 例(%)
由表4可見,2組治療2年后聽力評定A級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聽力比對照組好。
梅尼埃病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三聯(lián)癥狀,即發(fā)作性眩暈、慢性進行性聾、耳鳴。發(fā)作時體征為水平帶有旋轉成分眼震,開始快相向患側,但迅速快相向健側,眼震在取消固視后加重,變位檢查及擺頭后容易出現(xiàn),冷熱水實驗顯示患側半規(guī)管麻痹;電測聽曾不同程度感音性耳聾,重震試驗陽性。前庭功能早期可正常,疾病后期常表現(xiàn)一側周圍前庭功能減退或消失[3]。鹽酸倍他司汀為雙胺氧化酶抑制劑,能顯著增加心、腦及周圍循環(huán)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huán)功能,并降低血壓,同時對內(nèi)耳的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有松弛作用,能增加耳蝸和前庭血流量,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細胞外液的吸收,消除淋巴內(nèi)水腫,有抑制血漿凝固及二磷酸腺苷誘導的血小板凝集作用[4]。
梅尼埃病屬中醫(yī)學耳眩暈范疇,指由耳竅病變引起的頭暈目眩、如坐舟車、天旋地轉并伴有耳鳴耳聾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為風邪外襲、肝陽上亢、髓海不足等所致,主要病變在內(nèi)耳,病因多為臟腑內(nèi)傷所致,多因虛致實,虛證為脾虛中氣不足,不能上榮頭目,腎虛精髓虧損,耳竅失養(yǎng),腎陽虛損,寒水上泛;實證為肝陽上亢,上擾清竅,痰濁中阻,蒙蔽清竅。筆者依據(jù)津血同源理論,認為梅尼埃病病程日久,痰濁、瘀血既是病情過程中誘導的產(chǎn)物,又是導致病情復雜的致病因素。瘀血是由于血液運行遲緩或者不暢,停于經(jīng)脈或臟腑組織造成,或者體內(nèi)離經(jīng)之血。痰濁是體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chǎn)物,由于機體氣化失常,水濕停聚而成。瘀血來源于血液,痰濁來源于津液,均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瘀血形成過程中常伴有體液代謝障礙而導致水濕停聚成痰,體液代謝障礙時亦可導致氣血失調(diào),運行失節(jié)而成瘀血。通過臨床對梅尼埃病患者進行相關血液流變學指標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黏度增高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證實瘀血在病機中的存在。所以治療上要治痰、化瘀并重。活血利水湯方中白術、澤瀉即《金匱要略》中的澤瀉湯,功效健脾利水,“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筆者臨床體會白術、澤瀉用量要大;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二陳湯,功以健脾化痰,理氣和中;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仙鶴草為止血要藥,但止中有行,兼擅活血之長,臨床體會用量要大,用量要>30 g;益母草健脾化痰,活血利水,水祛痰不生;龍膽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黃芩清熱解毒,燥濕泄火;石菖蒲開竅豁痰,醒神化濕。全方奏活血利水之功,使血活而不留瘀,脾健而痰不生。
臨床觀察結果表明,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自擬活血利水湯治療梅尼埃病療效確切,不易復發(fā),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貝政平,舒懷,周梁.眼、耳鼻喉科疾病診斷標準[S].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76.
[2]戴慎,薛建國,岳沛平.中醫(y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721-724.
[3]北京市中醫(yī)管理局,北京中醫(yī)協(xié)會.北京地區(qū)中醫(yī)常見病證診療常規(guī)(一)[S].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11-315.
[4]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