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海
(河南省新野縣第二人民醫(yī)院肝胃???,河南 新野 473500)
2008-11—2011-02,筆者應用異功澤瀉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52例,并與水飛薊賓膠囊治療48例對照觀察,結(jié)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00例均為我院肝胃??崎T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齡25~60歲,平均(41.3±5.6)歲;體質(zhì)量正常 7例,輕度肥胖19例,中度肥胖20例,重度肥胖6例。對照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齡24 ~59歲,平均(40.5±6.1)歲;體質(zhì)量正常6例,輕度肥胖18例,中度肥胖19例,重度肥胖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制訂的NASH診斷標準[1]。(1)臨床診斷標準:①無飲酒史或飲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 g,女性每周<70 g。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全胃腸外營養(yǎng)、肝豆狀核變性等可導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除原發(fā)疾病臨床表現(xiàn)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區(qū)隱痛、肝脾大等非特異性癥狀及體征。④存在代謝綜合征或不明原因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水平升高持續(xù)4周以上。B超檢查符合彌漫性脂肪肝診斷標準。(2)B超診斷:①肝區(qū)近場回聲彌漫性增強(強于腎臟和脾臟),遠場回聲逐漸衰減。②肝內(nèi)管道結(jié)構(gòu)顯示不清。③肝臟輕至中度腫大,邊緣角圓鈍。④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提示肝內(nèi)彩色血流信號減少或不易顯示,但肝內(nèi)血管走向正常。⑤肝右葉包膜及橫膈回聲顯示不清或不完整。具備上述第①項及第②~④項中1項者為輕度脂肪肝;具備上述第①項及第②~④項中2項者為中度脂肪肝;具備上述第①項以及第②~④項中2項和第⑤項者為重度脂肪肝。
1.3 治療方法 2組治療期間配合低脂、低糖飲食,戒酒戒煙,加強鍛煉以減輕體質(zhì)量,避免接觸各種親肝性毒物及藥物。
1.3.1 治療組 予異功澤瀉湯。藥物組成:山楂20 g,黃芪、黨參、丹參、白術(shù)(炒)、茯苓各15 g,陳皮、澤瀉、香附各10 g,甘草6 g。脅痛明顯加郁金、白芍藥;腹脹明顯加厚樸、藿香;黃疸明顯加茵陳、豬苓。每日1劑,水煎服。
1.3.2 對照組 水飛薊賓膠囊(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299)3片,每日3次口服。
1.3.3 療程 2組均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及血脂正常,B超示肝臟回聲及大小均正常;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肝功能正常,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下降20% ~40%,B超示重度脂肪肝轉(zhuǎn)為輕度,或中、輕度脂肪肝轉(zhuǎn)為正常;有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zhuǎn),ALT、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γ-GT)下降20% ~50%,TG、TC下降10% ~20%,B超示重度脂肪肝轉(zhuǎn)為中度,或中度脂肪肝轉(zhuǎn)為輕度;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ALT、γ-GT下降<20%,TG、TC下降 <10%,B超示治療前后無變化[1-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ALT、γ-GT、TG及TC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ALT、γ-GT、TG及TC比較±s
表2 2組治療前后ALT、γ-GT、TG及TC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P <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治療組(n=52)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8)治療前 治療后ALT(U/L) 76.46±27.80 40.25±27.45**△ 76.54±26.82 52.00±31.91*γ-GT(U/L) 89.88±17.15 43.73±22.78**△ 85.89±19.37 55.88±28.57*TG(mmol/L) 4.13±2.16 3.13±2.07**△ 4.52±2.09 3.95±2.07*TC(mmol/L) 6.67±1.14 5.85±1.08**△ 6.63±1.31 5.97±1.44*
由表2可見,2組治療后ALT、γ-GT、TG及TC均下降(P <0.05,P<0.01),治療組下降明顯(P <0.05)。
NASH是一種多病因引起的代謝性肝病,表現(xiàn)為TG為主的脂質(zhì)在肝細胞內(nèi)大量沉積,并導致脂肪變的肝細胞進一步發(fā)生氣球樣變、壞死,同時吸引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趨化至肝小葉實質(zhì)內(nèi),是單純性脂肪肝發(fā)生進展至肝纖維化和肝硬化中間階段,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進展的限速步驟[3]。大多數(shù)患者無自覺癥狀,少數(shù)患者可有乏力、右上腹輕度不適、隱痛或上腹脹痛等非特異癥狀。NASH在中醫(yī)學中無相應的病名,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散見于痰證、濕阻、脹滿、積證及脅痛等病證中。多因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多靜少動或久病失調(diào)等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濕邪內(nèi)生,濕聚成痰,濕痰凝滯,影響氣血運行所致。異功澤瀉湯方中黃芪合異功湯(黨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甘草)益氣健脾化濕;香附疏肝解郁,理氣寬中;澤瀉泄水濕,行痰飲;山楂消食化積,行氣散瘀;丹參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化濕、祛痰化瘀之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澤瀉可抑制外源性TG、TC的吸收,影響內(nèi)源性TC代謝及抑制TG肝內(nèi)合成,從而改善肝臟的脂肪代謝[3];丹參有降脂尤其降低TG的作用,機制可能是促進脂肪在肝中的氧化,從而降低肝組織中脂肪含量,此外丹參及其有效成分還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3];山楂可擴張內(nèi)臟血管,增加肝臟血流量,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恢復肝細胞功能[4];黃芪能調(diào)節(jié)脂質(zhì)代謝,且有保護肝臟、促進肝細胞再生作用[4]。本臨床觀察顯示,異功澤瀉湯在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等方面均優(yōu)于水飛薊賓膠囊,與之相比取得了更好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修訂)[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3):161-163.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88-89.
[3]范建高,曾民德.脂肪性肝?。跰].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02,541.
[4]董昆山,王秀琴,董一凡.現(xiàn)代臨床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32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