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勇
(新疆兵團二中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在“烏魯木齊地區(qū)2011年高三年級第一次診斷性測試”中,一道考查學(xué)生關(guān)于運動學(xué)的選擇題引起了筆者的思考.
【例1】某興趣小組作如下實驗:將3塊外形相同的正方形木板甲、乙、丙,如圖1拼接起來放在水平地面上.一可視為質(zhì)點的小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依次滑過3塊木板.小物體與3塊木板的動摩擦因數(shù)之比為μ甲∶μ乙∶μ丙=1∶2∶3;如果小物體每次初速度相同,3塊木板的順序可任意拼接.若要小物體滑過3塊木板所用的時間最短,小物體依次滑過三塊木板的順序為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乙、丙、甲
圖1
首先,本道題應(yīng)該保證“木板在地面上靜止不動”,這一點題目表述含糊不清.3塊木塊拼接起來,成為一個長是寬的3倍的矩形.小物體運動的軌跡平行于矩形的長邊.
接下來,對甲、乙、丙如果在地面上不滑動,進行以下分析.
設(shè)每塊木板的寬度均為L,小物體滑上木板的初速度為v0,離開時速度為vt,小物體在木板上滑動根據(jù)動能定理可得
-μ甲mgL-μ乙mgL-μ丙mgL=
根據(jù)上式可知:小物塊以相同初速度v0從一端滑上木板,離開時末速度vt也一定相等.
(1)圖像法
由于滑塊在每塊木板上都做勻減速運動,在保證相同的初速度下,且每塊木板上滑行的位移相同,則末速度必然相同,可畫出圖2(a)、(b)對應(yīng)的v-t圖,如圖2(c).
根據(jù)v-t圖可知,按圖2(a)運動的時間ta較圖2(b)運動的時間tb要短.
圖2
(2)平均速度法
設(shè)物體滑到中點的速度為v,則其從左端滑到右端,有
t=t1+t2
根據(jù)以上兩式可知:要想使物體在物塊上運動的時間最短,必須保證小物體運動到中間的速度較大;故圖2(a)較圖2(b)方式的時間要短.
通過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確定先滑過光滑面,后滑過粗糙面的時間較短.同時可以推廣到3塊木板很容易分析得出結(jié)論:依次滑過甲、乙、丙的時間最短,選項A正確.
在分析之前不妨先來看一個相關(guān)問題.
【例2】如圖3,一個木塊滑上一個粗糙程度不均勻的固定水平木板,如果木板從A端至B端與滑塊的動摩擦因數(shù)連續(xù)增大.試判斷滑塊從哪一端滑上木板的時間較短?
圖3
解析:設(shè)物體的初速度為v0,末速度為vt,摩擦力做功為Wf.
根據(jù)動能定理可得
經(jīng)分析木塊從甲端滑至B端和木塊從B端滑至甲端,摩擦力做功相同,由上式可以得出,木塊的末速度vt也相同,其運動的v-t圖如圖4所示.顯而易見,tAB 圖4 如果滑塊與木板間各處的動摩擦因數(shù)不同,而木板可以無限分割并且可以任意拼接,當(dāng)木板按照動摩擦因數(shù)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時,滑塊在木板上運動時間是最短時間嗎? 構(gòu)造模型:如圖5所示,一個可視作質(zhì)點的質(zhì)量為m1的物塊,滑上一個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圖5 問題分析:假設(shè)將AB之間粗糙水平面分成n段,其速度分別記作v1,v2,…,vj,vj+1,…,vn,vn+1,在可以看成相等很小位移Δl的動摩擦因數(shù)分別記作μ1,μ2,…,μj,μj+1,…,μn-1,μn,設(shè){μn}為任意排列. 現(xiàn)將其中任意一段當(dāng)做勻減速直線運動來處理,可以列出方程組 將以上各方程組累加可得 對于其中任意一段Δl的運動時間 所以,滑塊從A端滑到B端的總時間 μ1<μ2<…<μn-1<μn μ1>μ2>…>μn-1>μn 探究結(jié)論:一個物體從光滑端向粗糙端滑行的時間最短,從粗糙端向光滑端滑行的時間最長. 現(xiàn)在,再來看物塊滑過3個木板按甲、乙、丙拼接,小物體滑過3塊木板所用的時間最短;物塊滑過3個木板按丙、乙、甲拼接,小物體滑過3塊木板所用的時間最長就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