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桂芳
河南濟源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濟源 459000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BS)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腦血管病,表現形式多樣,病情進展迅速、兇險,病死率高,預后差,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及功能障礙?,F將我院2005-01-2008-10收治的13例基底動脈尖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特點回顧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8例,女5例;年齡46~78歲,平均(62±16)歲。
1.2 臨床表現 13例患者多急性發(fā)病,以眩暈、惡心、嘔吐為首發(fā)癥狀7例(53.8%),以意識障礙為首發(fā)癥狀4例(30.8%),以偏身麻木無力為首發(fā)癥狀1例(7.7%),以視物模糊為首發(fā)癥狀1例(7.7%)。13例中合并瞳孔異常、眼球活動障礙8例(61.5%),合并共濟失調5例(38.5%),合并感覺異常3例(23.1%)。
1.3 發(fā)病誘因高血壓8例(61.5%),糖尿病5例(38.5%),高血脂7例(53.5%),冠心病及心房纖顫 2例(15.4%),長期吸煙、飲酒4例(30.8%)。
1.4 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者均行頭顱CT或頭顱MRI檢查,結果顯示:腦干及大腦、小腦不同部位呈長T1長T2異常信號;雙側病灶9例,單側病灶4例,多為2處病灶,3處病灶以上4例。腦干梗死伴其他部位梗死6例,丘腦梗死伴其他部位梗死5例,雙側枕葉伴其他部位梗死1例,小腦伴其他部位梗死的1例。
1.5 治療方法 給予溶栓、抗凝、改善腦供血、抗自由基、營養(yǎng)腦細胞,控制腦水腫、感染,控制高血糖及對癥支持治療。
根據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療效評定標準(1995)[1]:治愈2例(15.4%),顯效2例(15.4%),有效6例(46.2%),惡化并死亡3例(23.1%)。
TOBS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是基底動脈尖端部位血液循環(huán)障礙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2]。病變累及以基底動脈頂端2 cm范圍內的2條大腦后動脈、2條小腦上動脈和基底動脈頂端,其分支動脈供應中腦、丘腦、小腦上部、顳葉內側及枕葉。由于基底動脈管徑越到遠端越細,供應中腦、丘腦等部位的血管深穿支更細,側支循環(huán)建立更難更慢,故基底動脈尖綜合征引發(fā)以中腦和丘腦部位缺血癥狀最為常見[3],如瞳孔異常、眼球活動障礙支持此觀點。由于中腦缺血,其內的網狀上行活動系統(tǒng)功能受損,體內刺激不能上傳至大腦皮質,導致大腦皮質興奮性下降,出現意識障礙。
盡管基底動脈頂端不供應腦橋的血液,但腦橋TOBS可有腦橋梗死灶。其原因主要是附行的血栓逐漸向下發(fā)展,波及支配腦橋的基底動脈。另外,血管變異也可能是形成腦橋梗死的原因。因小腦上動脈的小腦支與起自基底動脈下部的小腦前下動脈及發(fā)自椎動脈上段的小腦后下動脈各小腦支間有廣泛吻合,故小腦缺血癥狀少見。
TOBS病因多因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心源性栓子引起,少數可因高血脂、動脈炎、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液系統(tǒng)疾病、夾層動脈瘤等危險因素引起。
影像學研究發(fā)現,TOBS的梗死形式多種多樣,涉及幕上、幕下多個部位,頭顱MRI對基底動脈尖病變部位的敏感性高。掃描顯示病變部位長T1、長T2信號,頭顱CT掃描陽性率低。24 h后掃描最大特征是雙側丘腦對稱性低密度灶,多位于丘腦中心部位。CT或MRI發(fā)現中腦、雙側丘腦、枕葉、顳葉多部位梗死即可確診。
TOBS的預后與梗死部位、梗死范圍、血管情況及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關系密切,應早期診斷、積極治療。由于該病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發(fā)病進展快,較早出現各種并發(fā)癥,如應激性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中樞性高熱、頑固性呃逆、呼吸循環(huán)衰竭等,因此病死率高。本文13例患者中,死亡占23.1%。因此,應提高對本病的認識,早期診斷治療,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1]中華神經科學會 .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2]謝思明,陸士琦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18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藥雜志,2007,9(6):92-93.
[3]粟秀初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4例報告[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5,2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