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楓謝寧劉慶元趙霆馬曉莉張威
(1.空軍總醫(yī)院,100142;2.空軍航空醫(yī)學研究所附屬醫(yī)院,100089;3.空軍航空大學,130012)
飛行學員是通過招飛選拔后進入航空大學的特殊群體,學成畢業(yè)后將面臨執(zhí)行空中飛行等重要任務。聽覺系統(tǒng)的健康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若出現聽力損失將嚴重影響飛行任務的執(zhí)行和生活工作質量,聽力問題是極其重要、不容忽視的問題。文獻報道飛行人員聽力損傷以噪聲性聽力損傷為主,聲損噪聲源自于其工作環(huán)境,尤以飛行外場飛機起降的強大噪聲暴露最為明顯[1]。為了解目前在某航空大學學員的聽力狀況及聽力損失的發(fā)生情況,作者對參加轉校體檢的701名飛行學員進行了聽力調查,報告如下。
1.1 檢查對象 為2012年參加轉校體檢的某航空大學學員701名(1 402耳),平均年齡22歲,入校學習時間1.5~2年,入校前均通過空軍招飛體檢聽力合格。
1.2 方法 問卷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聽力情況、疾病情況、耳毒性藥物應用史、既往史、家族史、使用耳機收聽廣播、MP3、MP4、手機、游戲機使用及其他噪聲接觸史等。對于噪聲接觸史,主要調查使用語音裝置的類型、時間、使用頻率聲音選擇、音量喜好等以及其他一些穩(wěn)態(tài)噪聲的暴露史,并由耳鼻喉科醫(yī)生完成電耳鏡、純音測聽檢查。
1.3 檢測設備及步驟 純音測聽采用美國HIS 4973純音測聽檢測儀,檢測環(huán)境的噪音強度符合GB7583的規(guī)定。由專人按照先左耳后右耳的順序進行純音測聽檢測。手動檢測從1 000 Hz處開始測試,每5 dB為一檔,由低到高逐漸增加聲強,直到受檢者從耳機內剛能聽到聲音為止,在一個聲強級上能夠正確應答兩次以上,更換檢測頻率,順序檢測1 000 Hz、2 000 Hz、3 000 Hz、4 000 Hz、6 000 Hz、8 000 Hz、1 000 Hz、500 Hz、250 Hz。
1.4 判定標準 根據國防部2005年頒布的《招收飛行學員體格檢查標準》,聽力計檢查空氣傳導聽力圖在250 Hz、 3 000 Hz頻率上聽力損失不超過25 dB;在500 Hz、1 000 Hz、2 000 Hz頻率上聽力損失不超過20 dB;在250~3 000 Hz 5個頻率中僅一個頻率聽力損失超過上列標準10 dB;在4 000 Hz、6 000 Hz、8 000 Hz頻率上雙耳聽力損失總值不超過210 dB。
所有受檢者均排除有耳科疾病史,家族性遺傳病史,耳毒性藥物使用史及頭部外傷等干擾因素。
2.1 飛行學員聽力分布情況(表1)
表1 飛行學員各頻率聽閾(dB HL)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聽力符合招飛標準的共417人,其余284人(占總人數的40.5%)中,各頻段出現不同程度聽閾提高:250 Hz>25 dB共44耳,占總數(1 402耳)的3.1%;500 Hz>20 dB共181耳,占總數的12.9%;1 000 Hz>20 dB共45耳,占總數的3.2%;2 000 Hz>20 dB共10耳,占總數的0.7%;3 000 Hz>25 dB共8耳,占總數的0.6%;聽閾最高為70 dB HL,發(fā)生在6 000 Hz處。
2.2 飛行學員4 000 Hz、6 000 Hz、8 000 Hz雙耳聽閾總和(表2)
表2 雙耳4 000 Hz、6 000 Hz、8 000 Hz聽閾總和(dB HL)
根據招飛標準,高頻聽力采用雙耳聽力總和計算,4 000 Hz、6 000 Hz、8 000 Hz雙耳總和>210 dB共7人,占總數(701人)的1.0%。
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被調查人群中使用耳塞式耳機收聽MP3、MP4及帶MP3功能的手機者556人,使用率達79.3%。每天使用耳機的時間為(1.28±1.22)h。MP3/MP4聲音調到最高檔時會超過130 dB,513人(73.2%)把音量調到最大音量的2/3(87 dB)及以上。有耳鳴、耳痛癥狀者96人,發(fā)生率為13.7%,多發(fā)生在長時間、大音量使用耳機后,5.3%的學員(37人)有持續(xù)性耳鳴,需要就醫(yī)診療。
近年來,提高招收飛行學員質量,提高成才率,降低淘汰率,提高飛行人員整體素質越來越受到各級的高度重視,而飛行人員聽力減退又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聽力減退可不同程度地影響學員的學習、生活以及執(zhí)行飛行任務,甚至還可引起一定的精神心理問題。增強聽力保健意識,盡早發(fā)現及治療聽力問題,對飛行學員的身心健康和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和作用。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某航空大學在校學員聽力發(fā)生變化超出招飛標準者284人,占總人數的40.5%,排除有耳病史、家族性遺傳病史、耳毒性藥物使用史及頭部外傷等干擾因素,長時間不正確使用耳塞式耳機收聽音樂是聽力變化的主要原因。一般情況下,耳長期暴露在80 dB(A)以上的噪聲環(huán)境中,對耳的高頻聽力損傷的危險性就迅速增加,將有可能發(fā)生噪聲性耳聾[2]。噪聲對人類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聽覺系統(tǒng)首當其沖,屬特異性損害。噪聲性聾是因長期接觸噪聲刺激所引起的緩慢進行性的感音神經性聾,目前還沒有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重要的是早發(fā)現、早治療和積極地采取防護措施。一些研究顯示,早期噪聲性聽力損害可表現有高頻聽力減退[3-5]。噪聲對聽覺系統(tǒng)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聽覺敏感度下降、聽力閾值升高、語言接受和信號辨別力變差、嚴重時可造成耳聾。影響因素包括噪聲強度、噪聲頻譜、接觸時間和接觸方式、噪聲性質、協(xié)同作用、機體健康狀況及個體敏感度[6]。長期反復的噪聲刺激累及自主神經系統(tǒng),會產生頭暈、頭痛、耳鳴、心悸、緊張、煩躁、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失眠等神經衰弱綜合征[7]。對于飛行員來說,即使沒有發(fā)生影響空中通訊的聽力減退,聽敏度下降、信號辨別率變差、個體敏感度改變以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都是影響空中反應速度、干擾空中判斷力的重要因素,嚴重威脅空中安全。人們普遍對強噪聲環(huán)境有較強的防護意識,而對長期持續(xù)性的慢性聲損傷缺乏認識,噪聲性聽力減退多為緩慢進行,初期因程度輕且可恢復或僅累及高頻而不自覺,病變發(fā)展至累及語言頻率方被發(fā)覺,故早期聽力損失多數在聽力檢查中被發(fā)現。此次調查中少數學員(13.7%)有耳鳴、耳痛等癥狀,這與郭天葵[8]的研究結果相仿,其中5.3%的學員有持續(xù)性耳鳴,需要就醫(yī)診療。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航空大學轉校學員聽力問題嚴重。長時間佩戴耳機的現象在學員中較為普遍,且絕大多數學員對其危害知之甚少。此次檢查發(fā)現學員中耳機使用率高達79.3%,長時間、高音量是青年學員使用耳機的特點。彭建華等[9]對30名耳科正常青年人及120名“隨身聽”使用者的聽力研究表明,耳塞式隨身聽可以產生導致聽覺機能潛在危險的強度,即85~105 dB(A),早期僅引起高頻聽力損失,如果使用方式(如音量設置和持續(xù)聆聽時間等)不當,存在著導致永久性噪聲性聾的危險。現代電子產品給生活帶來便捷,我們卻忽略了它的負面影響。學校應加強愛耳、護耳知識的宣教,尤其是對于飛行學員,更應加強對噪聲性聽力損失的預防、保健等相關知識的科普宣傳,避免過多接觸噪聲。培養(yǎng)學員關愛和珍惜聽力的保健意識,養(yǎng)成科學用耳的良好習慣,在使用MP3、MP4時一定要控制其音量和使用時間。有研究認為,畸變產物耳聲發(fā)射(DPOAE)檢測是監(jiān)測和預警噪聲性耳聾的有效方法[10],筆者建議將DPOAE檢測納入為飛行學員乃至飛行員年度體檢的常規(guī)檢測項目。對疑有聽力問題的學員要積極進行相關聽力檢查,最好能每年監(jiān)測1次聽力,以避免對聽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爭取早發(fā)現、早治療,避免聽力減退的發(fā)生。
[1]白艷巧.飛行人員聽力學保護的商榷[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5,14(4):252-254.
[2]張連山.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1:179.
[3]Allmo P,Borchgrevink HM,Mair IW.Extended high-frequency thresholds in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J].Scand Audiol,1995,24(1):47-52.
[4]王越,楊柏森,李玉蘭,等.擴展高頻測聽在噪聲性聽力損失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0,35(1):26-28.
[5]Ahmed HO,Dennis JH,Badran O,et al.High-frequency (10-18 kHz)hearing thresholds:reliability,and effects of age and occupational noise exposure[J].Occup Med(Lond),2001,51(4):245-258.
[6]劉富英,姚惠琳,楊秋玲,等.預防噪聲引起的聽力損傷[J].勞動保護,2007(3):90-92.
[7]張霞,苗丹民,郭小朝,等.殲擊機噪聲對人聽力及工效的影響[J].中華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05,16(4):253-257.
[8]郭天葵.大學生群體聽力損失的調查研究[J].聲學技術,2010,29(3):306-308.
[9]彭建華,黃治物,朱素琴,等.隨身聽裝置對青年人聽力的影響[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4,12(2):83.
[10]徐廷貴,白亮,梁晨,等.應用畸變產物耳聲發(fā)射檢測早期發(fā)現接觸噪聲人群的聽力損失[J].中國臨床康復,2005,7(31):4266-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