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民
(山西晉煤集團洪洞晉圣榮康煤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臨汾 041600)
位于陜北和內(nèi)蒙的礦區(qū),目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各礦開采區(qū)域大部分埋深都小于120m[1]。這類煤層具有淺埋深、薄基巖的特點。淺埋煤層開采采場礦壓非但沒有因采深變淺而減小,反而由于綜采工作面在上覆薄基巖層和松散沙層的重力作用下,發(fā)生頂板基巖全厚切落,出現(xiàn)異常強烈的礦壓顯現(xiàn),造成工作面壓力明顯加大,同時地面出現(xiàn)臺階下沉。
隨著神東礦區(qū)的開發(fā),我國許多學者開始了淺埋煤層采場礦壓問題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礦業(yè)大學錢鳴高院士首次提出了采場上覆巖層活動中的關鍵層理論,建立了關鍵層的判別準則,深入研究了在關鍵層作用下巖層的變形、離層及斷裂規(guī)律[2]。侯忠杰教授在錢鳴高院士提出的“關鍵層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組合關鍵層”理論,用“組合關鍵層”分析了淺埋煤層頂板控制理論[3],提出了淺埋煤層頂板某幾層巖層形成組合關鍵層。柴敬教授對淺埋煤層的大比例立體模型進行了研究[4],通過模型因次分析,開展了為研究神府礦區(qū)淺埋深、薄基巖、厚沙覆蓋層下開采巖層破斷運動規(guī)律而進行的大型立體模擬實驗,直觀再現(xiàn)了礦井在開采過程中上覆巖層的動態(tài)破壞過程。
顯然,淺埋近距離下煤層工作面開采礦壓顯現(xiàn)異常有其特殊性,需要掌握此類條件下覆巖運動規(guī)律與動載礦壓發(fā)生機理,才能有的放矢,找出合理的防范措施,保證后續(xù)工作面的安全生產(chǎn)。
井田地面大部分為低矮山丘,地形總體趨勢南高北低,煤層傾角1°~5°。埋深0~160m;第四系厚度在0~24.31m,平均5.63m。煤層頂?shù)装鍘r石主要為砂質泥巖、細粒砂巖,次為粉砂巖。2-2上煤層位于延安組第三巖段(J1-2y3)中上部,2煤組上部,井田內(nèi)基本全區(qū)發(fā)育且基本全區(qū)可采,煤層自然厚度0~11.46m,平均4.50m,可采厚度0.80~10.28m,平均4.55m。煤層頂?shù)装鍘r石主要為砂質泥巖、細粒砂巖,次為粉砂巖。
222203工作面輔助運輸順槽位于2-2上煤層輔助運輸大巷北翼,222203膠帶運輸順槽在輔助運輸順槽正東240m處,兩順槽呈南北方向條帶型布置。工作面端頭選用ZYT11000/25/50D型端頭液壓支架7架,其中溜尾4架,溜頭3架。選用4架ZYG11000/25/50D型過渡支架,其中溜頭、溜尾各2架,中間支架選用ZY11000/28/63D型支撐掩護式支架131架,共142架,支架全部使用北京天地瑪珂電液控制系統(tǒng)有限公司國產(chǎn)SAC型電液控制系統(tǒng)。支撐高度:2.8~6.3m,支撐寬度:1660~1860mm,初撐力:7918kN(31.5MPa)工作阻力:11000kN(43.8MPa)支護強度:1.15MPa~1.21MPa,底板比壓:1.9MPa~4.5MPa,支架中心距:1750mm。
為了探討222203工作面回采時的礦壓顯現(xiàn)規(guī)律,確定初次來壓與周期來壓的步距及強度,評價目前工作面頂板管理方式,分析支柱性能的合理性,在工作面安裝了山東尤洛卡礦業(yè)安全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KJ216礦用觀測設備對工作面進行礦壓觀測。工作面安裝17臺頂板壓力監(jiān)測分站,其中每個端頭支架布置一臺,其他按均勻布置,分機固定安裝在支架的頂梁下面,工作面通訊電纜采用吊掛式安裝,壓力分機的1、2 壓力通道采用KJ1-10高壓油管與綜采支架的左右立柱連接,第3通道與支架平衡千斤頂或前探梁油缸連接。綜采通訊分站安裝在移變列車上,通訊分站通過一條防護式電纜與工作面壓力監(jiān)測分機連接,工作面推進時通訊分站及電源、電纜隨移變列車一起移動。
測點位置位于:2號架,10號架,19號架,28號架,37號架,46號架,55號架,64號架,73號架,82號架,91號架,100號架,109號架,118號架,127號架,136號架,141號架。本次以37號架,46號架,91號架,100號架號架為例,分析222203工作面在2012年5.10~5.20期間的礦壓規(guī)律。
頂板來壓分析以支架每天最大(加權平均)工作阻力的平均值與其均方差之和作為判斷頂板來壓的主要指標。數(shù)據(jù)計算的公式為:
(1)
頂板來壓依據(jù):
(2)
圖1為36#、45#、91#、100#支架每天最大(加權)工作阻力、與其對應的來壓判據(jù)及來壓情況。
圖1 工作阻力隨工作面推進距離的變化曲線
圖1的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通過對表1的分析可知,周期來壓步距為8.5~17.5m,平均值為14.65m。其中5月11號初次來壓后,持續(xù)時間較長,直到5月13號初次來壓的影響才完全消失。很多支架出現(xiàn)報警。因此說明初次來壓時的壓力顯現(xiàn)明顯,此后周期來壓的情況則小很多。初次來壓后支架的工作阻力接近甚至超過了額定工作阻力,說明初次來壓的強度非常明顯,因此在后續(xù)工作面開采中要特別注意初次來壓的顯現(xiàn)情況。
表1 支架來壓步距(單位m)
該工作面于2012年5月10日開始正式回采,5月11日初次來壓,由圖1可以看出,此時工作面推進了11.5m,此時大約有20個支架出現(xiàn)了報警,達到了支架的額定阻力。說明初次來壓非常明顯。結合工作面可知片幫嚴重。同時由圖1可知,初次來壓持續(xù)時間較長,大約持續(xù)了2d,于5月13日結束。在來壓十分鐘內(nèi),支架上方出現(xiàn)了大量的淋水,可見頂板破斷裂縫通常在煤壁前方很近的距離。5月112日早晨,當工作面推進16 m時,地表出現(xiàn)第一道明顯的裂縫塌陷。
通過現(xiàn)場考察可知,初次塌陷時,塌陷裂縫距工作面只有10m距離,而且裂縫的產(chǎn)狀基本與工作面平行,也呈正南北向。羅盤測量結果表示,裂縫的傾角達到85°,說明工作面來壓時,基本屬于切頂整體冒落。隨后周期來壓期間,出現(xiàn)了臺階式的下沉,臺階高差最大可到1.5m。隨著工作面的推進,原先張開的裂縫逐漸縮小。
結合表1發(fā)現(xiàn),工作面存在大小周期來壓現(xiàn)象。有的周期來壓范圍小、強度低,推進距離短,稱之為小周期來壓,平均步距8m。而有的周期來壓范圍廣、來壓強度大、持續(xù)推進的距離長,我們稱之為大周期來壓,來壓步距為16.5m左右。之所以出現(xiàn)大小周期現(xiàn)場,可能是工作面每推進一段距離,基本定就會完全斷裂,充分垮落,形成的周期
根據(jù)現(xiàn)場實測數(shù)據(jù)及地表塌陷觀測,對222203工作面的礦壓顯現(xiàn)規(guī)律進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的結論:
1) 初次來壓明顯,持續(xù)時間長;
2) 存在大小周期來壓,小周期來壓步距為8m左右,大周期來壓步距為16.5m左右;
3) 地表塌陷明顯,出現(xiàn)臺階式下城,且裂縫高差明顯,最大達1.5m。
[1] 張興陽、崔亞利。淺埋深特厚煤層綜放開采礦壓規(guī)律監(jiān)測與分析[J].煤礦安全,2011,11(3):34-36.
[2] 黃慶享,錢鳴高,石平五.淺埋煤層采場老頂周期來壓結構分析[J].煤炭學報,1999,24(6):581-285.
[3] 崔廷鋒,張東升,范鋼偉,等.淺埋煤層大采高工作面礦壓顯現(xiàn)規(guī)律及支架適應性[J].煤炭科學技術,2011,39(1):25-28.
[4] 馮曉棟,任永強,范志忠.淺埋深中硬厚煤層大采高綜放開采實踐[J].煤炭工程,201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