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年化收益率能高到那種程度,正常情況下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很可能則是銀行在‘拆東墻補西墻’,用其他理財產品的收益來貼補這款超短期產品,”
上半年,受到股市的低迷以及房地產市場嚴厲調控的影響,大批民間資本尋找投資的空間,雖然民間借貸風起云涌,但是,其蘊藏的風險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在這種情況下,擁有良好信用形象的銀行成為了這些資金最佳的去處。各大銀行推出的各類理財產品的發(fā)行和銷售的空前火爆。
根據各家銀行目前披露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就已經突破了10萬億元,約為104491.48億元。
超短期理財產品遇阻
隨著銀監(jiān)會近期調整了存款準備金的征繳,擴大了各大銀行需要征繳保證金的范圍,銀行方面的資金狀況也越發(fā)緊張。由于實際利率仍然為負值,銀行從定存業(yè)務中很難吸收到足夠的資金,因此,通過發(fā)行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來吸納資金的沖動越來越大。
根據金融界銀行理財產品測評中心提供的數據,截止到8月31日,在售的170款理財產品,其收益率遠遠超過同期銀行利率。收益率最高的理財產品,其預期收益率為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4.73倍,最低的理財產品,其預期收益率也接近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2倍。
截止到8月31日,共有124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在售中,其大多為短期理財產品,期限在24天到2個月左右的理財產品最多。不過,讓記者感到意外是的,盡管臨近月底,但是以往熱銷的7天以內的超短期產品卻難覓蹤影,不由讓人想起兩周前市場上關于銀監(jiān)會封殺超短期理財產品的傳言。
一位市場分析人士告訴記者,之前銀行趕在月底時發(fā)行一些期限超短、年化收益率非常高的理財產品,基本目的就是為了沖高存款規(guī)模,應對“存貸比”考核。
“預期年化收益率能高到那種程度,正常情況下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很可能則是銀行在‘拆東墻補西墻’,用其他理財產品的收益來貼補這款超短期產品,”這位分析人士坦言,“這個月底少見超短期理財產品,要么是各個銀行存貸比都達標了,要么就是銀監(jiān)會確實口頭通知各家銀行不要發(fā)超短期產品,我個人認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保本固定收益大行其道
由于美國信用評級下調以及美國非農就業(yè)數據表現不佳的影響,近期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持續(xù)升值。8月迄今為止的22個交易日中,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14次上漲、11次刷新匯改以來的高點。以8月底即期市場收盤價6.3808計算,8月份人民幣升值幅度已達0.87%,遠超前兩月0.23%和0.42%的升幅。
美元的走弱和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使得很多持有美元的國內投資者紛紛選擇換匯來保證收益,因此選擇美元理財的投資者也越來越少。目前在售的46款外幣理財產品中,只有15款是美元理財。其預期收益率最高的是光大銀行發(fā)行的兩款保本固定收益產品,預期收益分別是5%和4.8%,為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2.22倍和2.42倍。
光大銀行的一位理財顧問表示,購買這些理財產品的客戶主要是一些手里有外幣,但是近期有需求,不愿意換匯的。如果短期內不需要使用外匯,她建議投資者可以考慮換成人民幣再做理財?!叭嗣駧派颠@么快,用不上的美元換成人民幣再買理財,還是會劃算一些?!?/p>
近期市場風傳評級機構可能會下調德國的信用評級,作為歐元區(qū)經濟的發(fā)動機,德國信用評級的下調對于歐洲投資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壞消息。
國內銀行對于歐元理財產品的發(fā)行意愿也不是很強,只有交通銀行還在大規(guī)模發(fā)行歐元理財產品。8月29日,交通銀行發(fā)行了最新一批歐元理財產品,一共6款。盡管交通銀行還在堅持發(fā)行歐元理財產品,但是其預期收益率并不太理想。這6款產品中,其預期收益率和同期銀行儲蓄相差無幾,最高的一款91天歐元理財,其預期收益率為2%,約為同期歐元儲蓄的1.17倍。
在實地采訪中記者發(fā)現,和上半年相比,目前在售的這些外幣理財產品中,很多都是保本固定收益類的產品,而收益相對較高,風險也比較大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的數量有減少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