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美債問題的全球金融動蕩還在繼續(xù),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減速已成必然,但對中國的影響有限和可控,可以借機推行結構轉型。
一、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爭論
歐美主權債務問題惡化引發(fā)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爭論。三季度之前,幾乎所有的國際組織和機構都認為,世界經濟將繼續(xù)低速復蘇,基本不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進入三季度,美債規(guī)模上限、美債評級下調、全球股市暴跌、歐債危機擴散等相繼發(fā)生,加大了世界經濟下行的風險,圍繞是否二次探底出現(xiàn)了激烈的爭論。
在本輪世界金融動蕩之初,大多數(shù)機構和經濟學家認為二次探底的風險不大,而且主要聚焦于美國經濟。IMF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爾#8226;布蘭查德6月17日稱,美國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商業(yè)和消費者支出可以支撐復蘇,目前的經濟放緩不難解決。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8月9日稱,美國二次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因為資產價格會較快恢復。澳新銀行大中華區(qū)經濟研究總監(jiān)劉利剛8月16日稱,從金融危機一般的發(fā)生機制來看,目前的危機仍然囿于金融市場內,傳導至實體經濟的渠道也未形成,二次探底發(fā)生的可能性仍然較低。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馬駿8月16日稱,歐美經濟出現(xiàn)嚴重衰退的可能性很小(15%左右),維持低增長的概率較大(60%左右)。瑞士銀行8月24日報告對二次探底提出質疑,認為當前并未出現(xiàn)衰退中通常出現(xiàn)的一些共同特點,因而在并未出現(xiàn)較大的、系統(tǒng)性沖擊的情況下,活動的任何下挫其程度都應該較小。德意志銀行、野村證券8月中下旬報告也都認為,盡管風險在加大,全球經濟不會二次探底或急速衰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埃德蒙#8226;費爾普斯9月6日預計,美國經濟陷入二次探底的概率為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9月8日稱,美國或者世界經濟不會進入二次探底,但的確存在很高的不確定性。如果美國經濟持續(xù)增長緩慢,失業(yè)率高居不下,加上可能的歐洲崩潰,這些將對全世界產生波及效應,不僅在金融和資本市場,而且消費者和商業(yè)信心也會受到影響。
一些經濟學家和機構認為很可能二次探底,而且隨著動蕩的持續(xù)而有所強化。英國《經濟學人》雜志8月6日稱,明年美國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高,可能達到50%,經濟一旦停滯,就很有可能重返衰退,受到新的沖擊時尤為如此。美國銀行經濟學家米歇爾#8226;邁耶8月12日稱,今年早些時候經濟已經受到了一系列不利因素的沖擊,現(xiàn)在只需“最后一根稻草”就足以推動經濟陷入衰退。德邦證券8月21日報告認為,市場對于經濟二次探底的擔憂主要來自于無法找到當前美國經濟增長的新的突破點,盡管美國實體經濟沒有釋放出多少負面因素,但市場信心已經低落到比較嚴重的地步。美國經濟學家9月8日魯比尼認為,世界經濟疲軟將導致二次探底提前出現(xiàn),這一時間可能發(fā)生在2013年,甚至提早到來,這取決于當前的決策者使用什么政策工具應對。目前正走向衰退,經濟二次衰退的幾率為50%。美國經濟增長已經陷入停滯,即便美聯(lián)儲推出新一輪定量寬松措施,其效果最終也是有限的。摩根大通中國區(qū)董事總經理龔方雄9月9日稱,世界經濟二次探底可能性高達50%。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國際經濟形勢都將處在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美債是政治問題,歐債是制度問題,歐洲將是世界經濟最大的危機。
二、世界經濟金融風險加大
二次探底的爭論本身就反應世界經濟金融風險加大。經濟增長的緩慢及對金融危機傳播的擔憂已經提高了危機的風險。盡管對是否二次探底存在分歧,但是幾乎所有機構和經濟學家都認為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在惡化,超出預期,未來不容樂觀,只是程度差異而已。
國際金融市場動蕩還會持續(xù)。美銀美林8月5日報告認為,高漲的風險厭惡情緒主要來源于三個因素:(1)人們意識到當前全球經濟放緩的比之前預期的更嚴重。(2)由于歐洲無從見底的債務危機和美國財政政策的搖擺,人們預期市場壓力可能會再次出現(xiàn)。(3)面臨衰弱的金融和經濟形勢,政策制定者是否會實行寬松政策存在著不確定性。巴克萊資本8月19日報告認為,股價的崩潰代表資產的嚴重縮水以及對市場信心的消極沖擊。雖然目前還沒有什么經濟指標顯示出衰退的跡象,但如果不加以遏制,股市的震動將不斷自我加強。瑞士銀行8月12日報告認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將升級,只有當各國建立某種形式的財政聯(lián)盟后才會緩解,如歐盟債券。中金公司8月22日報告認為,發(fā)生像2008年雷曼式危機的可能性并不高。歐盟財政官員提醒各成員國財政部長,稱在主權債務危機向銀行業(yè)蔓延的形勢下,市場可能重新出現(xiàn)信貸緊縮的狀況,這將帶來一場系統(tǒng)性的危機。對外經貿大學教授丁志杰認為,歐債危機間歇性爆發(fā)揭示了危機處理機制的缺陷,區(qū)內外國家之間、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博弈增加了未來發(fā)展方向的不確定性,危機將從金融向實體經濟、社會領域傳遞。盡管歐元區(qū)解體對各方都不利,但不排除個別國家退出歐元區(qū)。
歐美應對危機的政策空間有限。瑞士銀行8月24日報告認為,歐美決策者無力積極應對主權債問題和增長挑戰(zhàn),歐洲財政政策將更具限制性。高盛8月6日報告認為,由于主權債務危機導致歐洲財政政策方面空間不大,同時愈演愈烈的通脹又增加了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難度,整個政策環(huán)境十分受限。中銀國際8月12日認為,美國政府受評級下調影響,將被迫重檢其財政紀律,未來將無法再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德意志銀行的馬駿認為,美國政府面臨國債余額上限的約束,在財政刺激上空間不大。德邦證券8月21日報告認為,即使QE3如期推出,只能對市場起到短期的提振作用,而從中長期來看并不一定能改善現(xiàn)有的經濟增長狀況,反而可能會引發(fā)通脹和新一輪資產泡沫。
金融市場動蕩將沖擊實體經濟。金融市場波動將導致令人擔憂的負反饋循環(huán)問題。中金公司8月22日報告認為,金融市場持續(xù)走弱可能與經濟放緩相互影響——銀行的流動性壓力導致信貸緊張,信貸緊張又會導致投資和消費放緩,投資和消費放緩又會反過來進一步打擊市場信息,現(xiàn)階段負反饋循環(huán)的風險正在上升,中長期經濟增長前景更加暗淡。如果銀行流動性得不到緩解,經濟衰退的風險將顯著上升。金融市場的進一步動蕩預示著市場對未來經濟更具不確定性,這將進一步限制經濟的增長。信貸緊張壓低投資消費,而反過來進一步導致信貸緊張。
主要機構均下調了世界及各國經濟增長。盡管危機還只停留在金融層面,但未來實體經濟的沖擊不可避免。瑞士銀行8月24日報告將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估值從3.8%下調至3.3%,主要反映出歐洲和亞洲的GDP預估值下調,這意味著未來數(shù)季世界經濟增長下滑。高盛8月6日報告將今明年全球經濟增速從5月份預測的 4.3%和 4.7%分別下調至 4.0%和 4.4%。德意志銀行8月16日報告將美國今明年經濟增長率預期分別調低至1.7%和2.6%。高盛高華8月5日報告將今明年歐元區(qū)經濟增速預測從此前的2.1%和1.7%分別下調至1.9%和1.4%。美銀美林8月5日報告預測日本經濟今年將收縮0.4%,明年將增長3.3%,較之前的預測分別下調了0.1和0.3個百分點。
三、對中國的影響與應對
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有限。美銀美林8月5日報告維持對中國GDP增速的預測:2011年為9.3%,2012年為9.0%,同時認為盡管世界經濟前景的衰弱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一定不確定性,但不會產生重大影響。原因:(1)中國GDP對出口的依賴程度比許多人想象的要低,而且出口已經經歷了平穩(wěn)的下滑。(2)中國財政狀況較健康,有空間來實施一種更加有利的財政政策來維持9%左右的增速。中金公司8月22日報告認為,由于今年GDP對凈出口的依賴降低,同時歐元區(qū)和美國在中國出口中的比例也在下降,即使外需出現(xiàn)惡化,也不會造成中國增長大幅下滑。據(jù)測算,美國經濟增長每降低1個百分點,可能拖累中國經濟增長0.18個百分點。德邦證券8月21日認為,由于中國經濟發(fā)展自身具備的獨特性,A 股市場在受到外圍市場影響之余,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走出自己獨立的一波行情。
主要挑戰(zhàn)是貨幣政策的實施。全球經濟和外圍市場從貨幣政策預期兩方面對國內市場造成較大影響,特別是國內通脹情況下預期的不明朗使得這種影響更加復雜。中金公司8月15日報告認為,未來宏觀政策走向將更多地體現(xiàn)一致性與靈活性,一致性體現(xiàn)為在達到預期政策目標之前,緊縮政策基調不會輕易放松,而靈活性則體現(xiàn)為應對新的國際經濟形勢,在符合經濟結構調整思路的局部領域,將利用經濟和行政手段結合,進行政策微調。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9月9日稱,應對未來幾年資本流入對國內貨幣環(huán)境的影響,靠匯率大幅升值是不夠的,還是要靠國內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以及結構性調整。
借機推結構調整。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巴曙松8月24日稱,在全球經濟開始步入溫和的二次探底的過程中,中國經濟要走出兩難格局,重點是推進結構轉型。外部經濟的回落為中國加快經濟轉型提供了強大的外部倒逼的動力,加快經濟轉型應當成為下一階段經濟增長的主線。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8月24日撰文指出,隨著二次探底的風險加大,中央政府最有可能專注于確保目前現(xiàn)有投資項目有充足的資金,然后才會考慮實施第二輪大規(guī)模經濟刺激措施。由于中國財政方面的操作空間多少受到了局限,要應對以上某些挑戰(zhàn),更具建設性的途徑是加速旨在刺激國內消費的改革。為了既推動增長、又不加劇通脹,中國政策制定者或許也會有意改善資本配置狀況,側重效率更高的私營部門。
對二次探底要有預案。德意志銀行馬駿8月15日稱,如果歐美經濟二次探底(概率較?。?,中國將必須采取一定的刺激政策,但刺激應當與上一輪有明顯不同:(1)即使歐美經濟衰退與2008-09年一樣嚴重,我國新一輪的刺激政策在規(guī)模上不應該也不太可能超過上一輪的一半,以避免在短期內推高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導致通脹、資產泡沫、融資平臺不良資產等諸多中長期問題。(2)新一輪的刺激政策不能再以投資基礎設施為主,而應該以推動消費為主線,同時適當支持中小企業(yè)、保障房、服務和農業(yè)等結構薄弱環(huán)節(jié)。(3)新一輪刺激政策的目標不應該是將GDP增長率再次提高到9 -10%,而應將目標降至7%甚至6%。
丁志杰: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中國金融40人(CF40)成員 、中國金融學會理事、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發(fā)展金融、金融制度比較等。著有《發(fā)展中國家金融開放效應與政策研究》、《國際金融》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