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1.荊州大北門三義街:人說百花的深處,住著老情人,縫著繡花鞋……荊州大北門三義街路邊的一家縫紉店,讓人恍惚回到了七十年代,一位慈祥的老太太不知會不會縫制繡花鞋。這條因“桃園三結(jié)義”得名的老街,明清時代是荊州城的商業(yè)區(qū),老式民居以清朝的樣式為主,但經(jīng)過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修繕,變成了波希米亞式的“混搭”風格,只有部分的建筑構(gòu)件,一扇斑駁的紅漆門,或者一副古老的挑檐,還能依稀看出原來的模樣。
2.一張1935年的照片,述說著當年的十里洋場,鶯歌燕舞的百樂門舞廳。有沒有時光留影的大光明電影院?有沒有一身黑衣的斧頭幫?有沒有一戀傾城的知性名媛?這不是上海,這是沙市克成路,當年的繁華之地,現(xiàn)已褪盡風塵,如今它有一個毫無情趣的名字——新沙路。
3. 當你坐在路邊啃著小龍蝦,可曾想到腳下這條小街,曾是萬國建筑的博覽園?三十年代沙市的,
這條充滿西式風情的街道,曾經(jīng)林立著各國領(lǐng)事館和各省商會,物華天寶,盛極一時,如今這里已淪為宵夜小吃云集之地,上個世紀的三民路已更名為解放路,繁華落盡,霜冷長河。
4.這是沙市解放路上的一條無名小巷,走在巷子里,恍惚間想起了一部電影和一首詩,電影是1948年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一樣的靜謐,城春草木深,詩是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5.解放路上的青蓮巷,因青蓮居士李白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如今幽靜依舊,都說李白是浪漫主義的大詩人,野史記載:丫是喝醉了哭著喊著要去水里撈月亮淹死的,夠浪漫吧。青蓮巷總體保存較好,還有不少有年頭的老房子,周末的午后,躲在樹蔭里,走在青石板上,聽著巷里的居民說著張家長李家短,一種久違的八十年代鄰里親情的感覺涌上心頭。
6.除青蓮巷外,沙市還有一條杜工部巷,詩人杜甫曾經(jīng)居住在這條小巷里,還發(fā)明了一種小吃“米圓子”,據(jù)說當時杜甫家中窘迫,過年時用糯米做成圓子,人稱“杜府圓子”,后來以訛傳訛,念成了“豆腐圓子”。
7.三十年代的沙市“九十埠”,一條林立著明清古宅的老街,西起管家牌,東至青龍觀,曾經(jīng)商鋪密集,市井喧鬧,儼然一派江南古鎮(zhèn)的水墨情調(diào),抗戰(zhàn)結(jié)束后更名為中正街,但以領(lǐng)袖名字命名卻經(jīng)不起政治風云的變幻,1949年后重新命名沿用至今的名字是勝利街。
8.還是三十年代,黑白照片上右邊的宅子——勝利街240號,兩張照片前后相距八十多年,八十年,足夠一個人生老病死、漫長一生,在浩瀚的歷史長河里,卻只是短短的彈指一揮間。
9.勝利街被江漢南路攔腰截為東西兩段,東段因遠離鬧市,和西段比落寞了許多,房屋多以民居為主,這是一條還保留了青石板路的小巷張家二巷,據(jù)說因清康熙年間兵部侍郎張可前曾在巷內(nèi)居住而得名,這位當年的國防部副部長一生戎馬倥傯,宅邸已不可尋,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10.在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了一張不算太老的沙市街巷照片,攝于八十年代末期,古老的巷子僻靜幽深,與遠處現(xiàn)代的大樓形成強烈的對比,構(gòu)圖獨到,相映成趣。現(xiàn)如今這條巷子位于崇文街上,名為武宣巷,就在新沙路小學的東邊一點,因明朝鄉(xiāng)宦劉大武在巷內(nèi)修建的香火廟“五顯廟”(已毀)而得名,后因諧音的緣故,五顯巷漸漸演變?yōu)槲湫?,那天我站在二十多年前那位攝影者所站的位置,按下了快門,歲月流轉(zhuǎn),老巷依舊,只是平添了一絲無奈的滄桑。
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這棟房子老沙市人都熟悉,中山路郵局,沙市自民國以來較早的現(xiàn)代郵政設(shè)施之一,建于三十年代,作為郵政支局的功能一直延續(xù)到2006年左右,中山路郵局的風格中西合璧,造型古樸大方,九十年代末我曾有幸在此工作過,記憶最深的是里面的木地板和木窗扇,工藝考究,雖歷經(jīng)多年仍然嚴絲合縫,可惜2004年修步行街時窗扇被拆毀,并且為配合步行街整體色調(diào),被刷上了巨丑無比的涂料,雖整棟樓僥幸保存下來,但少了許多韻味。
12.沙市民國時的老字號金銀鋪——同震銀樓,在中山路的西段,浙江商人童老板上世紀初創(chuàng)辦,一個世紀的歲月流轉(zhuǎn),現(xiàn)在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同震”和“童叟無欺”的字樣,相傳墨寶出自清末總理大臣鄭孝胥之手。據(jù)說當年沙市大戶人家嫁女兒,一般只到“同震”、“天寶”等幾家老銀樓選購金銀首飾。沙市中山路西段上的“老天寶”銀樓,也是浙江商人上世紀三十年代創(chuàng)辦,這幢曾記載了老沙市輝煌歷史的建筑也保存下來,現(xiàn)在是個酒樓。上世紀初沙市出名的銀樓還有“老寶成”和“丹鳳”,當時四大銀樓還曾聯(lián)手在報紙上做過廣告,四大銀樓和諧相處,利益均沾,皆因商會維持得力。
13.這條小街的石板路只剩下了不足100米的一段,老房子就位于石板路西邊的盡頭,門牌號為民主街78-附2。主人家姓鄧,房子是爺爺在上世紀30年代,靠做泥瓦匠生意發(fā)家后蓋起來的,一樓三進,住了兄弟三家,中門關(guān)閉后互不打擾,鄧氏祖孫三代已在此祖屋中生活了近八十年。站在這房子的天井之中,會想起魯迅在《故鄉(xiāng)》里“四角的天空”。
14在荊州老街區(qū)徜徉,會在城內(nèi)偏僻的順城街尋到一座民國老宅,宅子是傳統(tǒng)的四合院,面積雖小但形制完整,雕花的門扇已經(jīng)斑駁,卻仍可看出其刀工之精細,住在這個老宅,大半世紀的時光,似乎停止了流轉(zhuǎn)。房主人介紹,順城街有很多這種四合院老宅,可惜大多拆毀,只剩下他這一棟了,他也正考慮出售房子。
15在沙市臨江路批發(fā)市場旁的一條僻靜小巷中,隱藏著一座見證了近現(xiàn)代史上沙市工業(yè)文明繁盛興衰的工廠,這座工廠由英國商人1929年修建,主營以沙市為中心的江漢平原農(nóng)田所產(chǎn)棉花的打包業(yè)務(wù),打好的棉花包就近在碼頭裝船,運到西起重慶,東至上海的長江流域各地,它就是傳說中的沙市打包廠。經(jīng)過八十年的變遷,打包廠的主體建筑奇跡般地保留下來,兩座龐大的廠房傲然屹立,抗戰(zhàn)時日軍轟炸沙市,打包廠在硝煙中巋然不動,比現(xiàn)如今的“樓歪歪”、“橋塌塌”可牛氣多了。打包廠成立時修建的辦公大樓依然保存完好,雕花的外飾仍然透著器宇不凡,應該算沙市使用年限最長的商務(wù)樓宇。